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卢潇专利>正文

一种具有防伪功能的抗病毒口罩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31726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9 08: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防伪功能的抗病毒口罩及其制备方法,该口罩包括:口罩本体和弹性耳带,口罩本体包括底层、含有可视化抗病毒纤维的非织造面料层,非织造面料层设置在底层的外侧面上,可视化抗病毒纤维包含化学纤维基体,化学纤维基体外包裹有光致变色涂层,光致变色涂层上镶嵌有抗病毒颗粒,或,光致变色涂层外侧包裹有含有抗病毒颗粒的第一水溶性聚合物层。面料中含有可视化抗病毒纤维,该可视化抗病毒纤维中的光致变色涂层可以在阳光照射过程产生纤维的颜色变化,用以防伪功能,且纤维中含有抗病毒颗粒,使得该口罩具有抗菌、抗病毒功能。因此,该口罩能够从防伪角度让消费者可视化的分辨出抗菌、抗病毒口罩,提高口罩类型的易辨度。罩类型的易辨度。罩类型的易辨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防伪功能的抗病毒口罩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口罩
,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具有防伪功能的抗病毒口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市场中出现了各种抗菌、抗病毒口罩,常见的口罩抗菌材料主要是银抗菌、锌抗菌、铜抗菌、季铵盐抗菌;其中季铵盐抗菌口罩因工艺限制,往往成品口罩气味较大;铜抗菌口罩中的氧化铜有颜色限制,掺杂到纤维里然后做成无纺布,或者用氧化铜后整理到无纺布上,都是棕色系的颜色,使得铜抗菌口罩一般是淡棕黄色,美学上非常丑,无法做主流的白色、蓝色口罩,虽然季铵盐抗菌口罩和铜抗菌口罩二者均比较好分辨,但用户体验不理想,消费者复购和重复使用的情况较少;而银抗菌和锌抗菌的口罩,往往是透明或乳白色,仅从口罩外观消费者难以直接分辨其与普通口罩的区别,即从外观很难直观分辨口罩是否含有抗菌抗病毒功能。
[0003]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从防伪角度让消费者可视化的分辨出抗菌、抗病毒口罩,提高口罩的易辨度的具有防伪功能的抗病毒口罩及其制备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从防伪角度让消费者可视化的分辨出抗菌、抗病毒口罩,提高口罩的易辨度的具有防伪功能的抗病毒口罩及其制备方法。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具有防伪功能的抗病毒口罩,包括:口罩本体和弹性耳带,所述口罩本体的两侧均连接有所述弹性耳带,所述口罩本体包括底层、含有可视化抗病毒纤维的非织造面料层,所述非织造面料层设置在所述底层的外侧面上,所述可视化抗病毒纤维包含化学纤维基体,所述化学纤维基体外包裹有光致变色涂层,所述光致变色涂层上镶嵌有抗病毒颗粒,或,所述光致变色涂层外侧包裹有含有所述抗病毒颗粒的第一水溶性聚合物层。
[0007]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公开提供了一种具有防伪功能的抗病毒口罩,面料中含有可视化抗病毒纤维,该可视化抗病毒纤维中的光致变色涂层可以在阳光照射过程产生纤维的颜色变化,用以防伪功能,且纤维中含有抗病毒颗粒,使得该口罩具有抗菌、抗病毒功能。因此,该口罩能够从防伪角度让消费者可视化的分辨出抗菌、抗病毒口罩,提高口罩类型的易辨度。
[0008]进一步的,所述光致变色涂层包括第二水溶性聚合物层和分散在所述第二水溶性聚合物层内的变色材料,或,含变色材料的微胶囊。
[0009]进一步的,所述化学纤维基体的纤维细度为0.8~3.5D。
[0010]进一步的,所述光致变色涂层的厚度为0.5~10μm。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水溶性聚合物层的厚度为0.5~5μm。
[0012]进一步的,所述变色材料为螺吡喃类、俘精酸酐类、偶氮苯类、二芳基乙烯类、螺噁嗪类、过渡金属氧化物类、金属卤化物类、多金属氧酸盐类、稀土配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水溶性聚合物层和所述第二水溶性聚合物层均选自聚丙烯酰胺、聚乙烯醇、聚环氧乙烷中的至少一种。
[0014]进一步的,所述抗病毒颗粒为纳米氧化锌、纳米氧化锌/银复合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0015]进一步的,所述抗病毒颗粒的粒径为15~80nm。
[0016]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非织造面料层外侧面上的印刷面料层。
[00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印刷面料层上可印刷有图案,使得该口罩更加美观。
[0018]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具有防伪功能的抗病毒口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9]步骤S1:将纺丝过程中的纤维浸没在含有光致变色材料的水溶液A中,然后进行烘干,然后再浸没到含有抗病毒颗粒和第一水溶性聚合物的水溶液B中,再烘干,然后获得可视化抗病毒纤维;
[0020]步骤S2:将步骤S1所得到的可视化抗病毒纤维的纤维原料经过梳理成网、加固成型后得到包含可视化抗病毒纤维的非织造面料;
[0021]步骤S3:将步骤S2中所得到的包含可视化抗病毒纤维的非织造面料分切成卷材后,通过超声波熔接到所述底层的外侧面上,并通过口罩机完成口罩成型,得到具有防伪功能的抗病毒口罩。
[0022]进一步的,所述水溶液A为含有变色材料和第二水溶性聚合物的水溶液,或,含变色材料的微胶囊和第二水溶性聚合物的水溶液。
[0023]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为将纺丝过程中的纤维长丝浸没通过含有光致变色材料的水溶液A中,然后进行烘干,然后再浸没通过含有抗病毒颗粒和第一水溶性聚合物的水溶液B中,再烘干,然后切断获得可视化抗病毒纤维。
[0024]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变色材料与第二水溶性聚合物的重量比为0.005~0.1:1。
[0025]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抗病毒颗粒与第一水溶性聚合物的重量比为0.005~0.05:1。
[002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上述参数使得抗病毒性能和显色程度处于最优的效果。
[0027]进一步的,在所述步骤S3中,将步骤S2中所得到的包含可视化抗病毒纤维的非织造面料分切成卷材后,通过超声波熔接到所述底层的外侧面上,然后在所述非织造面料层外侧面上熔接所述印刷面料层,最后通过口罩机完成口罩成型,得到具有防伪功能的抗病毒口罩。
附图说明
[00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
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9]图1附图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防伪功能的抗病毒口罩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2附图为口罩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3附图为可视化抗病毒纤维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4附图为光致变色涂层上镶嵌有抗病毒颗粒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5附图为含有抗病毒颗粒的第一水溶性聚合物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5]参见图1

图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具有防伪功能的抗病毒口罩,包括:口罩本体1和弹性耳带2,口罩本体1的两侧均连接有弹性耳带2,口罩本体1包括底层11、含有可视化抗病毒纤维121的非织造面料层12,非织造面料层12设置在底层11的外侧面上,可视化抗病毒纤维121包含化学纤维基体1211,化学纤维基体1211外包裹有光致变色涂层1212,光致变色涂层1212上镶嵌有抗病毒颗粒1213,或,光致变色涂层1212外侧包裹有含有抗病毒颗粒1213的第一水溶性聚合物层12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防伪功能的抗病毒口罩,其特征在于,包括:口罩本体(1)和弹性耳带(2),所述口罩本体(1)的两侧均连接有所述弹性耳带(2),所述口罩本体(1)包括底层(11)、含有可视化抗病毒纤维(121)的非织造面料层(12),所述非织造面料层(12)设置在所述底层(11)的外侧面上,所述可视化抗病毒纤维(121)包含化学纤维基体(1211),所述化学纤维基体(1211)外包裹有光致变色涂层(1212),所述光致变色涂层(1212)上镶嵌有抗病毒颗粒(1213),或,所述光致变色涂层(1212)外侧包裹有含有所述抗病毒颗粒(1213)的第一水溶性聚合物层(12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防伪功能的抗病毒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致变色涂层(1212)包括第二水溶性聚合物层和分散在所述第二水溶性聚合物层(12121)内的变色材料,或,含变色材料的微胶囊;进一步的,所述化学纤维基体(1211)的纤维细度为0.8~3.5D;进一步的,所述光致变色涂层(1212)的厚度为0.5~10μm;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水溶性聚合物层(1214)的厚度为0.5~5μ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防伪功能的抗病毒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色材料为螺吡喃类、俘精酸酐类、偶氮苯类、二芳基乙烯类、螺噁嗪类、过渡金属氧化物类、金属卤化物类、多金属氧酸盐类、稀土配合物中的至少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防伪功能的抗病毒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溶性聚合物层(1214)和所述第二水溶性聚合物层均选自聚丙烯酰胺、聚乙烯醇、聚环氧乙烷中的至少一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防伪功能的抗病毒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抗病毒颗粒(1213)为纳米氧化锌、纳米氧化锌/银复合材料中的至少一种。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防伪功能的抗病毒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抗病毒颗粒(1213)的粒径为15~80nm。7.根据权利要求1

6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潇
申请(专利权)人:卢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