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组份混胶用连接帽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0396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9 00: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组份混胶用连接帽头,包括胶筒、与所述胶筒顶部连接的帽头和固定在所述帽头内部的螺旋杆,所述帽头底部具有分别与所述胶筒两个出胶头连通的两个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包括混合出胶腔和导料腔,所述混合出胶腔中胶液向所述螺旋杆处流动,两个所述导料腔内胶液均分别向相邻所述容纳腔的混合出胶腔内流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对胶筒内部加压后,每组胶材均分别分布在每个容纳腔的出胶腔和导料腔,由于两个导料腔内胶液均分别向相邻容纳腔的混合出胶腔内流动,从而混合出胶腔内的胶材会与另一种胶材初步混合,则无需较大行程的螺旋杆即可实现对两组胶材的混合,解决了传统的帽头难以在短行程内实现胶材均匀混合的问题。合的问题。合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组份混胶用连接帽头


[0001]本技术涉及胶筒
,尤其涉及一种双组份混胶用连接帽头。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一种双组份胶,两种组份的胶材在混合前为可流动的胶状物,通过挤出过程中,两种胶材会在帽头中混合,再向外注入需粘接的两物件之间,压合后,该混合后的胶经一定时间后即可固化而将两物件粘接牢固。
[0003]传统的帽头大多呈顶部和底部开口的管状结构,并且其内部设置有用于两种胶材静态混合的螺旋杆,两种胶材注入帽头内侧时,两种胶材是沿着螺旋杆的外部两侧输入螺旋杆和帽头内壁之间,导致两侧的胶材想完全融合,需要较长的行进长度,从而对帽头以及螺旋杆的长度要求较高,而在实际使用时,若帽头长度较高时,在进行一些精细的涂胶作业时,对胶筒整体握持时,难以精准将帽头与涂胶处对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传统的连接帽头难以在短行程内实现胶材均匀混合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双组份混胶用连接帽头。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双组份混胶用连接帽头,包括胶筒、与所述胶筒顶部连接的帽头和固定在所述帽头内部的螺旋杆,所述帽头底部具有分别与所述胶筒两个出胶头连通的两个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包括混合出胶腔和导料腔,所述混合出胶腔中胶液向所述螺旋杆处流动,两个所述导料腔内胶液均分别向相邻所述容纳腔的混合出胶腔内流动。
[000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08]所述帽头内侧的底部中部固定连接有中隔板,所述帽头内侧的底部靠近所述中隔板的两侧对称固定有与所述中隔板间隔分布的两个侧隔板,所述两个侧隔板和所述中隔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
[000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0]所述帽头的内侧底部位于所述中隔板的两侧形成为所述容纳腔,所述侧隔板靠近所述中隔板的一侧形成为所述导料腔,另一侧形成为所述混合出胶腔,所述导料腔通过多组导胶管与相邻所述容纳腔的混合出胶腔连通。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2]多组所述导胶管呈间隔分布。
[00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4]所述帽头的顶部外周固定连接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两侧均具有定位孔,所述胶筒的顶部固定连接插接至所述定位孔内的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与所述定位孔插接时,两个所述侧隔板分别垂直于两个所述出胶头顶部中部。
[00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6]所述帽头的外部套设有密封压环,所述密封压环与所述胶筒螺纹旋接,所述密封压环挤压所述固定环与所述胶筒顶部抵接。
[0017]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对胶筒内部加压后,胶筒内的两组胶材沿着两个出胶头分别挤入两个容纳腔内,其中,每组胶材均分别分布在每个容纳腔的出胶腔和导料腔,由于两个导料腔内胶液均分别向相邻容纳腔的混合出胶腔内流动,从而混合出胶腔内的胶材会与另一种胶材初步混合,初步混合后的胶材再向螺旋杆外部输送时,则无需较大行程的螺旋杆即可实现对两组胶材的混合,解决了传统的帽头难以在短行程内实现胶材均匀混合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9]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帽头与胶筒的分离结构示意图;
[0021]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帽头与胶筒的连接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帽头的立体仰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例说明:
[0024]1、胶筒;101、出胶头;102、定位柱;2、帽头;3、密封压环;4、固定环;401、定位孔;5、螺旋杆;6、侧隔板;7、中隔板;8、顶板;9、导胶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双组份混胶用连接帽头,包括胶筒1、与胶筒1顶部连接的帽头2和固定在帽头2内部的螺旋杆5,帽头2底部具有分别与胶筒1两个出胶头101连通的两个容纳腔,容纳腔包括混合出胶腔和导料腔,混合出胶腔中胶液向螺旋杆5处流动,两个导料腔内胶液均分别向相邻容纳腔的混合出胶腔内流动。
[0027]对胶筒1内部加压后,胶筒1内的两组胶材沿着两个出胶头101分别挤入两个容纳腔内,其中,每组胶材均分别分布在每个容纳腔的出胶腔和导料腔,由于两个导料腔内胶液均分别向相邻容纳腔的混合出胶腔内流动,从而混合出胶腔内的胶材会与另一种胶材初步混合,初步混合后的胶材再向螺旋杆5外部输送时,则无需较大行程的螺旋杆5即可实现对两组胶材的混合,解决了传统的帽头2难以在短行程内实现胶材均匀混合的问题。
[0028]具体的,如图2和图3所示,帽头2内侧的底部中部固定连接有中隔板7,帽头2内侧的底部靠近中隔板7的两侧对称固定有与中隔板7间隔分布的两个侧隔板6,两个侧隔板6和中隔板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8,帽头2的内侧底部位于中隔板7的两侧形成为容纳腔,侧隔板6靠近中隔板7的一侧形成为导料腔,另一侧形成为混合出胶腔,导料腔通过多组导胶管9与相邻容纳腔的混合出胶腔连通。
[0029]通过顶板8固定在两个侧隔板6和中隔板7的顶部,对侧隔板6和中隔板7的之间的
导料腔顶部封堵,且不阻碍混合出胶腔的顶部与螺旋杆5的外侧连通,在顶板8的封堵下,使得导料腔内的原料通过导胶管9流动至相连容纳腔的混合出胶腔内侧,实现两组胶液的混合。
[0030]具体的,如图4所示,多组导胶管9呈间隔分布。
[0031]使得导胶管9内的胶材能分散与另一种胶材混合,进一步保障了混合的效果。
[0032]具体的,如图1

3所示,帽头2的顶部外周固定连接有固定环4,固定环4的两侧均具有定位孔401,胶筒1的顶部固定连接插接至定位孔401内的定位柱102,定位柱102与定位孔401插接时,两个侧隔板6分别垂直于两个出胶头101顶部中部,帽头2的外部套设有密封压环3,密封压环3与胶筒1螺纹旋接,密封压环3挤压固定环4与胶筒1顶部抵接。
[0033]通过将定位柱102与定位孔401对齐,将帽头2定位放置在胶筒1的顶部,通过转动密封压环3与胶筒1的顶部旋接,完成固定环4与胶筒1顶部抵接,完成帽头2与胶筒1之间的密封连接,由于定位柱102与定位孔401插接时,两个侧隔板6分别垂直于两个出胶头101顶部中部,使得出胶头101喷出的胶液会在侧隔板6的分隔下分别流动至出胶腔和导料腔内侧。
[0034]以上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组份混胶用连接帽头,包括胶筒(1)、与所述胶筒(1)顶部连接的帽头(2)和固定在所述帽头(2)内部的螺旋杆(5),其特征在于,所述帽头(2)底部具有分别与所述胶筒(1)两个出胶头(101)连通的两个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包括混合出胶腔和导料腔,所述混合出胶腔中胶液向所述螺旋杆(5)处流动,两个所述导料腔内胶液均分别向相邻所述容纳腔的混合出胶腔内流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组份混胶用连接帽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帽头(2)内侧的底部中部固定连接有中隔板(7),所述帽头(2)内侧的底部靠近所述中隔板(7)的两侧对称固定有与所述中隔板(7)间隔分布的两个侧隔板(6),所述两个侧隔板(6)和所述中隔板(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组份混胶用连接帽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帽头(2)的内侧底部位于所述中隔板(7)的两侧形成为所述容纳腔,所述侧隔板(6)靠近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瑞庭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安尔固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