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震盖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0227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9 00: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建筑隔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隔震盖板,包括:第一盖板、第二盖板,盖板转动连接建筑框架柱的相对内侧,盖板边缘下方设有滑槽支撑,通过两块钢板使隔震层楼面与非隔震层楼面之间连接在一起,地震时,当两建筑物有切向相对位移时,盖板以固定的转轴为圆心转动,当两建筑物有靠近或远离方向相对位移时,盖板沿滑槽运动,隔震连接方便快捷,且在地震作用结束后不会因为地震作用毁坏,可自主或人工复位,重复使用,因此震后修复成本低、修复速度快。度快。度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隔震盖板


[0001]本技术属于建筑隔震
,涉及一种隔震盖板。

技术介绍

[0002]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在地震时,高烈度区建筑的结构刚度、高度、自重的差异固有频率不同以及隔震建筑与非隔震建筑之间,在互相接触的结构部位会产生附加的拉、剪和弯矩,所以隔震建筑与非隔震建筑之间在设计时会设置隔震缝。常用的隔震建筑与非隔震建筑之间的连接技术,虽然可以确保建筑内楼面的连贯性,但是无法满足地震作用下的大变形平动以及转动。并且现有的隔震建筑与非隔震建筑之间的连接技术做法简陋,在地震过程中,仅能实现单一方向的相对位移,震后修复不便。
[0003]因此,需要一种新的隔震建筑与非隔震建筑之间的连接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隔震盖板,包括:第一盖板、第二盖板,第一盖板、第二盖板为大小、形状相同的直角梯形状薄板,第一盖板、第二盖板直角梯形的下底宽度大于隔震建筑框架柱与非隔震建筑框架柱之间的距离,直角梯形的上底宽度小于隔震建筑框架柱、非隔震建筑框架柱的柱宽,直角梯形的直角边与下底交汇处设有销孔,销孔的旋转轴垂直于直角梯形状薄板的板面;
[0005]第一盖板水平设置于两相邻隔震建筑框架柱之间,两相邻隔震建筑框架柱的相对内侧固定设有竖直向上的第一转轴,第二盖板水平设置于两相邻非隔震建筑框架柱之间,两相邻非隔震建筑框架柱的相对内侧固定有竖直向上的第二转轴,两相邻隔震建筑框架柱与两相邻非隔震建筑框架柱呈矩形对齐分布,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对角设置;
[0006]第一盖板通过销孔转动连接第一转轴,第二盖板通过销孔转动连接第二转轴,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销孔连接后,第一盖板的斜边与第二盖板的斜边相对且平行,第一盖板的斜边处与第二盖板斜边处上下交错重叠;
[0007]两相邻隔震建筑框架柱的相对内侧、两相邻非隔震建筑框架柱的相对内侧均设有水平的滑槽,第一盖板、第二盖板的边缘均在滑槽内水平滑动;地震时,当两建筑物有切向相对位移时,盖板以固定的转轴为圆心转动;当两建筑物有靠近或远离方向相对位移时,盖板沿滑槽运动。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盖板、第二盖板直角梯形的四角均设有弧形倒角;弧形倒角使得盖板在绕转轴转动时不会受到框架柱的干涉导致转动卡滞。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均为钢板制成。
[0010]优选的,所述滑槽为底面平托、顶面开放的下托架式支撑滑槽;顶面开放的滑槽仅从下方托起盖板,而在上方没有约束力,当隔震层楼面与非隔震层楼面之间因地震产生竖直方向的位移时,不会因为上下均约束的滑槽导致滑槽卡死盖板的情况出现。
[0011]优选的,所述两相邻的非隔震建筑框架柱之间的距离小于3.5米,两相邻的隔震建
筑框架柱之间的距离小于3.5米。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盖板的斜边处与第二盖板斜边处重叠宽度不小于0.6米,0.6米的重叠宽度足够满足通常情况下的地震水平位移。
[0013]优选的,所述滑槽伸出框架柱侧壁的水平宽度不小于0.3米。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本技术通过两块直角梯形钢板使隔震层楼面与非隔震层楼面之间连接在一起,地震时,当两建筑物有切向相对位移时,盖板以固定的转轴为圆心转动,当两建筑物有靠近或远离方向相对位移时,盖板沿滑槽运动,因此,本技术结构简单、隔震连接方便快捷,且在地震作用结束后不会因为地震作用毁坏,可自主或人工复位,重复使用,因此震后修复成本低、修复速度快。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一种隔震盖板的俯视图;
[0017]图2是图1的A

A向剖视图;
[0018]图3是图1的B

B向剖视图;
[0019]图4盖板零件图;
[0020]图5隔震方式示意图。
[0021]其中,1、第一盖板;2、第二盖板;3、隔震建筑框架柱;4、非隔震建筑框架柱;5、销孔;6、第一转轴;7、第二转;8、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中的相关技术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参考图1~5,一种隔震盖板,包括:第一盖板1、第二盖板2,第一盖板1、第二盖板2为大小、形状相同的直角梯形状薄板,第一盖板1、第二盖板2直角梯形的下底宽度大于隔震建筑框架柱3与非隔震建筑框架柱4之间的距离,直角梯形的上底宽度小于隔震建筑框架柱3、非隔震建筑框架柱4的柱宽,直角梯形的直角边与下底交汇处设有销孔5,销孔5的旋转轴垂直于所述直角梯形状薄板的板面;
[0024]第一盖板1水平设置于两相邻隔震建筑框架柱3之间,两相邻隔震建筑框架柱3的相对内侧固定设有竖直向上的第一转轴6,第二盖板2水平设置于两相邻非隔震建筑框架柱4之间,两相邻非隔震建筑框架柱4的相对内侧固定有竖直向上的第二转轴7,两相邻隔震建筑框架柱3与两相邻非隔震建筑框架柱4呈矩形对齐分布,第一转轴6与所述第二转轴7对角设置;
[0025]第一盖板1通过销孔5转动连接第一转轴6,第二盖板2通过销孔5转动连接第二转轴7,第一盖板1与第二盖板2销孔连接后,第一盖板1的斜边与第二盖板2的斜边相对且平行,第一盖板1的斜边处与第二盖板2斜边处上下交错重叠;
[0026]两相邻隔震建筑框架柱3的相对内侧、两相邻非隔震建筑框架柱4的相对内侧均设
有水平的滑槽8,第一盖板1、第二盖板2的边缘均在滑槽8内水平滑动;地震时,当两建筑物有切向相对位移时,盖板以固定的转轴为圆心转动;当两建筑物有靠近或远离方向相对位移时,盖板沿滑槽8运动。
[002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盖板1、第二盖板2直角梯形的四角均设有弧形倒角;弧形倒角使得盖板在绕转轴转动时不会受到框架柱的干涉导致转动卡滞。
[002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盖板1、第二盖板2均为钢板制成。
[0029]进一步的,所述滑槽8为底面平托、顶面开放的下托架式支撑滑槽;顶面开放的滑槽8仅从下方托起盖板,而在上方没有约束力,当隔震层楼面与非隔震层楼面之间因地震产生竖直方向的位移时,不会因为上下均约束的滑槽导致滑槽卡死盖板的情况出现。
[0030]进一步的,所述两相邻的非隔震建筑框架柱4之间的距离小于3.5米,两相邻的隔震建筑框架柱3之间的距离小于3.5米。
[003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盖板1的斜边处与第二盖板2斜边处重叠宽度不小于0.6米,0.6米的重叠宽度足够满足通常情况下的地震水平位移。
[0032]进一步的,所述滑槽8伸出框架柱侧壁的水平宽度不小于0.3米。
[0033]实施例
[0034]本实施例为一种隔震盖板,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震盖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盖板(1)、第二盖板(2),所述第一盖板(1)、第二盖板(2)为大小、形状相同的直角梯形状薄板,所述第一盖板(1)、第二盖板(2)直角梯形的下底宽度大于隔震建筑框架柱(3)与非隔震建筑框架柱(4)之间的距离,所述直角梯形的上底宽度小于所述隔震建筑框架柱(3)、非隔震建筑框架柱(4)的柱宽,所述直角梯形的直角边与下底交汇处设有销孔(5),所述销孔(5)的旋转轴垂直于所述直角梯形状薄板的板面;所述第一盖板(1)水平设置于两相邻隔震建筑框架柱(3)之间,两相邻隔震建筑框架柱(3)的相对内侧固定设有竖直向上的第一转轴(6),所述第二盖板(2)水平设置于两相邻非隔震建筑框架柱(4)之间,两相邻非隔震建筑框架柱(4)的相对内侧固定有竖直向上的第二转轴(7),两相邻隔震建筑框架柱(3)与两相邻非隔震建筑框架柱(4)呈矩形对齐分布,所述第一转轴(6)与所述第二转轴(7)对角设置;所述第一盖板(1)通过销孔(5)转动连接第一转轴(6),所述第二盖板(2)通过销孔(5)转动连接第二转轴(7),所述第一盖板(1)与第二盖板(2)销孔连接后,第一盖板(1)的斜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成刚杨磊雷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