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器械固定转运床及救援担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0173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9 00: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器械固定转运床及救援担架,其中,该器械固定转运床包括:床体;防护壳,防护壳的一端与床体的一侧边转动连接,防护壳的另一端与床体的另一侧边可拆卸卡合连接;固定组件,固定组件设置在防护壳上背离所述床体的一侧上,固定组件包括相互对应的限位板和调节板,限位板固定设置在防护壳上,调节板转动设置在防护壳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床体上设置防护壳,防护壳与床体转动连接、卡合固定,并在防护壳上设置固定组件,在转运病患时通过防护壳即可实现对病患体位的限制,又可对医疗器械形成卡合支撑,在病患体重的作用下可避免救护车颠簸时医疗器械晃动幅度过大,保障医疗器械的使用稳定、安全。安全。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器械固定转运床及救援担架


[0001]本技术涉及转运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器械固定转运床及救援担架。

技术介绍

[0002]在急诊救援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将病患、伤员从指定位置转移到救护车内,再转移至相关医疗机构中进行救治,在该过程中,转运床起到承接病患躯体,固定病患姿态的作用,因此转运床在救援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0003]针对呼吸困难以及特殊病症的病患,在转运过程中还需使用相关的医疗器械,例如呼吸机、检测仪等同步维持、监测病患的生命体征,在现有技术中,相关医疗器械通过医护人员手持或挂放在急救车箱内的挂钩上,但这种固定方式不够牢靠,在救护车行驶过程中容易因颠簸晃动幅度大影响正常使用,甚至造成器械脱落损坏。
[0004]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对救援病患使用的医疗器械由医护人员手持或挂放在急救车厢内的挂钩上,固定不够牢靠,在救护车行驶过程中容易因颠簸晃动幅度大影响正常使用,甚至造成器械脱落损坏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器械固定转运床及救援担架。
[0006]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7]一种器械固定转运床,其中,所述器械固定转运床包括:
[0008]床体;
[0009]防护壳,所述防护壳的一端与所述床体的一侧边转动连接,所述防护壳的另一端与所述床体的另一侧边可拆卸卡合连接;
[0010]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设置在所述防护壳上背离所述床体的一侧上,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相互对应的限位板和调节板,所述限位板固定设置在所述防护壳上,所述调节板转动设置在所述防护壳上。
[0011]所述的器械固定转运床,其中,所述防护壳的截面形状为U形,所述防护壳包括:
[0012]支撑部,所述固定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上背离所述床体的一侧上;
[0013]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支撑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床体转动连接;
[0014]卡合部,所述卡合部的一端与所述支撑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床体可拆卸卡合连接;
[0015]所述支撑部、连接部与所述卡合部一体成型设置。
[0016]所述的器械固定转运床,其中,所述床体的一侧边上与所述防护壳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轴座和第二轴座,所述连接部夹合设置在所述第一轴座和所述第二轴座之间的位置上;
[0017]所述连接部上贯通设置有限位轴,所述限位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轴座和所述第二轴座阻尼转动连接。
[0018]所述的器械固定转运床,其中,所述卡合部的长度尺寸大于所述连接部的长度尺寸,所述卡合部上朝向所述床体的一侧设置有凸榫,所述凸榫与所述床体的底部卡合适配。
[0019]所述的器械固定转运床,其中,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
[0020]定位板,所述定位板沿所述床体的宽度方向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上,所述定位板上贯通设置有螺杆,所述螺杆与所述定位板螺纹转动连接,所述调节板垂直转动设置在所述螺杆的一端上;
[0021]所述限位板与所述定位板间隔预定距离平行设置,所述限位板与所述支撑部固定连接,所述调节板与所述支撑部滑动抵接。
[0022]所述的器械固定转运床,其中,所述调节板设置在所述定位板和所述限位板之间的位置上,所述螺杆上设置所述调节板的相反一端设置有摇柄,所述摇柄与所述螺杆固定连接;
[0023]所述限位板和所述调节板上均设置有防滑垫,所述防滑垫分别设置在所述限位板和所述调节板相互对应的一侧上,所述防滑垫为弹性防滑垫。
[0024]所述的器械固定转运床,其中,所述床体上对应所述防护壳的一侧设置有垫体,所述垫体与所述床体固定连接;
[0025]所述垫体上对应所述床体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垫体上对应所述床体长度方向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凸出设置。
[0026]所述的器械固定转运床,其中,所述床体上对应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握柄,所述第一握柄与所述床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握柄朝所述床体的一侧折弯设置;
[0027]所述床体上对应长度方向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握柄,所述第二握柄与所述床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握柄朝所述床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0028]所述的器械固定转运床,其中,所述防护壳为透明防护壳,所述防护壳上设置有若干减轻孔,若干所述减轻孔镂空设置。
[0029]一种救援担架,其中,所述救援担架包括上述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器械固定转运床。
[003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在床体上设置防护壳,防护壳与床体转动连接、卡合固定,并在防护壳上设置固定组件,在转运病患时通过防护壳即可实现对病患体位的限制,又可对医疗器械形成卡合支撑,在病患体重的作用下可避免救护车颠簸时医疗器械晃动幅度过大,保障医疗器械的使用稳定、安全。
附图说明
[0031]图1是本技术器械固定转运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2]图2是本技术器械固定转运床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0033]图3是本技术器械固定转运床在图1中的A节点结构放大图;
[0034]图4是本技术器械固定转运床在图2中的B节点结构放大图;
[0035]图5是本技术器械固定转运床在图2中的C节点结构放大图。
[0036]在图1至图5中:100、床体;110、第一握柄;120、第二握柄;130、第一轴座;140、第二轴座;200、防护壳;201、减轻孔;202、防滑垫;210、支撑部;220、连接部;221、限位轴;230、卡合部;231、凸榫;300、固定组件;310、限位板;320、调节板;330、定位板;331、螺杆;332、摇
柄;400、垫体;410、第一限位部;420、第二限位部;500、输液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8]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所述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所述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所述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9]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所述“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器械固定转运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器械固定转运床包括:床体;防护壳,所述防护壳的一端与所述床体的一侧边转动连接,所述防护壳的另一端与所述床体的另一侧边可拆卸卡合连接;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设置在所述防护壳上背离所述床体的一侧上,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相互对应的限位板和调节板,所述限位板固定设置在所述防护壳上,所述调节板转动设置在所述防护壳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械固定转运床,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壳的截面形状为U形,所述防护壳包括:支撑部,所述固定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上背离所述床体的一侧上;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支撑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床体转动连接;卡合部,所述卡合部的一端与所述支撑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床体可拆卸卡合连接;所述支撑部、连接部与所述卡合部一体成型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器械固定转运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床体的一侧边上与所述防护壳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轴座和第二轴座,所述连接部夹合设置在所述第一轴座和所述第二轴座之间的位置上;所述连接部上贯通设置有限位轴,所述限位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轴座和所述第二轴座阻尼转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器械固定转运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的长度尺寸大于所述连接部的长度尺寸,所述卡合部上朝向所述床体的一侧设置有凸榫,所述凸榫与所述床体的底部卡合适配。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器械固定转运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定位板,所述定位板沿所述床体的宽度方向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上,所述定位板上贯通设置有螺杆,所述螺杆与所述定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利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