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窄边框化LCD背光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9392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8 23: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窄边框化LCD背光源,包括背光源本体,所述背光源本体包括导光板、主光源组件、辅助光源组件和夹层,所述主光源组件和辅助光源组件均安装在导光板的两端,所述主光源组件安装在辅助光源组件的顶部,且主光源组件和辅助光源组件之间设置有夹层,所述夹层的末端设置有粘接层,所述粘接层的内部填充有光学透明粘接剂,该窄边框化LCD背光源通过在导光板的表面侧边设置有延伸板,并将该延伸板覆盖在辅助光源组件的顶部,即可将两个光源组件投射到导光板上的光线同样发散到延伸板的位置上,实现了极窄边框的效果,通过填充到内部光学透明粘接剂避免后续发生振动后对光线的照射产生抖动现象。光线的照射产生抖动现象。光线的照射产生抖动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窄边框化LCD背光源


[0001]本技术涉及LCD照明
,具体为一种窄边框化LCD背光源。

技术介绍

[0002]背光源是位于LCD显示屏后端的一种光源,它的发光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液晶显示模块的视觉效果。液晶显示器本身并不发光,它显示图形就是对背光源光线调制的结果。根据现有技术如中国专利文件CN201721150076.8所述的一种超窄边框化LCD背光源,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其通过改变导光板的结构,采用弧形反射导光板结构,极大的缩减了非有效发光区域的长度,实现LCD背光源的窄边化。
[0003]根据其公开的技术方案来看,现有技术中LCD背光源的边框厚度主要由端部光源组件的宽度决定,而仅采用对光源组件体积进行收窄,则会影响最终成品的最大亮度,因此现有的方案难以在确保光线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对边框进行改变,另一方面,对于光源发射的光线需要从导光板的侧边进入到导光板的内部,常规的背光源在光源组件和导光板之间直接进行贴合,就导致受到撞击后容易产生晃动,从而破坏光线进入导光板时的稳定性,最终造成画面抖动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窄边框化LCD背光源,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能够大幅度缩小边框的宽度,同时避免对光线质量产生影响,具有更好的防撞击效果。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窄边框化LCD背光源,包括背光源本体,所述背光源本体包括导光板、主光源组件、辅助光源组件和夹层,所述主光源组件和辅助光源组件均安装在导光板的两端,所述主光源组件安装在辅助光源组件的顶部,且主光源组件和辅助光源组件之间设置有夹层,所述夹层的末端设置有粘接层,所述粘接层的内部填充有光学透明粘接剂,所述导光板的两端通过光学透明粘接剂与主光源组件、辅助光源组件固定为整体。
[0006]进一步的,所述导光板表面的两端设置有延伸板,所述延伸板与辅助光源组件的表面相连接,所述导光板的底部两端设置有卡槽,且导光板通过该卡槽与主光源组件部分进行连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导光板的底部贴装有底层反射膜,所述导光板的侧边贴装有侧边反射膜,所述卡槽的内侧与主光源组件之间同样通过光学透明粘接剂进行连接。
[0008]进一步的,所述主光源组件包括底部框架和第一LCD模组,所述第一LCD模组安装在底部框架的内侧,所述底部框架的顶部安装有连接块,所述主光源组件通过该多个连接块与辅助光源组件部分固定为整体。
[0009]进一步的,所述底部框架的一端设置有对接板,所述对接板嵌入到卡槽的内部,所述第一LCD模组从导光板的侧边垂直照射到导光板的内部。
[0010]进一步的,所述辅助光源组件包括顶部框架和第二LCD模组,所述第二LCD模组嵌装在顶部框架的表面,所述顶部框架的上方安装有透光板。
[0011]进一步的,所述透光板的底部贴装有遮光膜,所述遮光膜的表面涂装有渐变涂层,所述顶部框架的顶端一侧设置有边缘框架,所述边缘框架的一侧与延伸板的端部相接触。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LCD模组整体呈倾斜状态,所述夹层设置在顶部框架和底部框架之间。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种窄边框化LCD背光源,包括背光源本体,所述背光源本体包括导光板、辅助光源组件、主光源组件、夹层、底层反射膜、延伸板、侧边反射膜、卡槽、底部框架、第一LCD模组、对接板、连接块、透光板、边缘框架、遮光膜、渐变涂层、第二LCD模组、顶部框架、粘接层、光学透明粘接剂。
[0014]1.该窄边框化LCD背光源在内部设置有双层的光源组件,通过在导光板的表面侧边设置有延伸板,并将该延伸板覆盖在辅助光源组件的顶部,即可将两个光源组件投射到导光板上的光线同样发散到延伸板的位置上,从而避免光源组件造成的厚边框情况,实现了极窄边框的效果。
[0015]2.该窄边框化LCD背光源在辅助光源组件的顶部设置有透光板和遮光膜,并将遮光膜设置为锥形结构,即可将辅助光源组件直射在延伸板部分的光线进行弱化处理,避免延伸板处与导光板主体部分产生较大的亮度差异,优化了最终的图像展示效果。
[0016]3.该窄边框化LCD背光源在主光源组件和辅助光源组件之间设置有夹层和粘接层,通过填充到内部光学透明粘接剂,即可将两个光源组件直接与导光板的侧边固定连接,从而避免后续发生振动后对光线的照射产生抖动现象。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一种窄边框化LCD背光源的截面图;
[0018]图2为本技术一种窄边框化LCD背光源的拆分图;
[0019]图3为本技术一种窄边框化LCD背光源辅助光源组件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一种窄边框化LCD背光源粘接层部分的剖视图;
[0021]图中:1、导光板;2、辅助光源组件;3、主光源组件;4、夹层;5、底层反射膜;6、延伸板;7、侧边反射膜;8、卡槽;9、底部框架;10、第一LCD模组;11、对接板;12、连接块;13、透光板;14、边缘框架;15、遮光膜;16、渐变涂层;17、第二LCD模组;18、顶部框架;19、粘接层;20、光学透明粘接剂。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23]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窄边框化LCD背光源,包括背光源本体,所述背光源本体包括导光板1、主光源组件3、辅助光源组件2和夹层4,所述主光源组件3和辅助光源组件2均安装在导光板1的两端,所述主光源组件3安装在辅助光源组件2的顶部,且主光源组件3和辅助光源组件2之间设置有夹层4,所述夹层4的末端设置有粘接层19,所述粘接层19的内部填充有光学透明粘接剂20,所述导光板1的两端通过光学透明
粘接剂20与主光源组件3、辅助光源组件2固定为整体,该窄边框化LCD背光源安装时将主光源组件3和辅助光源组件2通过使用光学透明粘接剂20安装在导光板1的两侧,将导光板1顶部的延伸板6按压在辅助光源组件2的顶部,并将主光源组件3底部的对接板11与导光板1底部两端的卡槽8进行贴合,使用时,主光源组件3和辅助光源组件2同时产生光线照射到导光板1的内部,通过导光板1内部将光线向上进行折射,从而完成提供光源的作用,且侧边的辅助光源组件2配合主光源组件3提高亮度,并独立对延伸板6的位置提供光线。
[0024]本实施例,所述导光板1表面的两端设置有延伸板6,所述延伸板6与辅助光源组件2的表面相连接,所述导光板1的底部两端设置有卡槽8,且导光板1通过该卡槽8与主光源组件3部分进行连接,所述导光板1的底部贴装有底层反射膜5,所述导光板1的侧边贴装有侧边反射膜7,所述卡槽8的内侧与主光源组件3之间同样通过光学透明粘接剂20进行连接,在内部设置有双层的光源组件,通过在导光板1的表面侧边设置有延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窄边框化LCD背光源,包括背光源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本体包括导光板(1)、主光源组件(3)、辅助光源组件(2)和夹层(4),所述主光源组件(3)和辅助光源组件(2)均安装在导光板(1)的两端,所述主光源组件(3)安装在辅助光源组件(2)的顶部,且主光源组件(3)和辅助光源组件(2)之间设置有夹层(4),所述夹层(4)的末端设置有粘接层(19),所述粘接层(19)的内部填充有光学透明粘接剂(20),所述导光板(1)的两端通过光学透明粘接剂(20)与主光源组件(3)、辅助光源组件(2)固定为整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窄边框化LCD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1)表面的两端设置有延伸板(6),所述延伸板(6)与辅助光源组件(2)的表面相连接,所述导光板(1)的底部两端设置有卡槽(8),且导光板(1)通过该卡槽(8)与主光源组件(3)部分进行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窄边框化LCD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1)的底部贴装有底层反射膜(5),所述导光板(1)的侧边贴装有侧边反射膜(7),所述卡槽(8)的内侧与主光源组件(3)之间通过光学透明粘接剂(20)进行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窄边框化LCD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光源组件(3)包括底部框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强肖亮刘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创力信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