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轴流转子动叶轴向限位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29235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8 23: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轴流转子动叶轴向限位的装置,包括两个环形顶板、多个调节螺栓和顶杆;环形顶板套设在转子上,且两个环形顶板分别紧靠相邻两级动叶榫槽轮毂相对的两个端面;环形顶板I上设有多个螺栓孔且螺栓孔中心轴与转子轴向平行;环形顶板II的端面设有多个半球形凹槽;螺栓孔与半球形凹槽一一相对;调节螺栓一端能旋入螺栓孔,调节螺栓另一端能与顶杆的一端同轴相连,顶杆的另一端为球头结构且该球头结构能配合顶在半球形凹槽中;调节螺栓和顶杆能轴向支撑两个环形顶板分别紧靠动叶榫槽以能对动叶榫槽内的动叶轴向限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保证动叶装配后完全固定住,无任何松动,从而能又好又快的完成后续机加的工作。从而能又好又快的完成后续机加的工作。从而能又好又快的完成后续机加的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轴流转子动叶轴向限位的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轴流转子动叶轴向限位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部分轴流压缩机动叶榫槽在轴向是开放式设计的,没有限位,这就导致在加工榫槽和动叶叶根端面共有的收缩环槽时,叶片会轴向窜动,无法在机床上固定加工。现有技术中,在相邻两个动叶之间塞楔形木块挤住,可以减少动叶的走动,塞木块的办法只能大致固定动叶,使其不大幅度移动;但机加车刀加工收缩环槽的时候,车刀在走到动叶叶根时,叶片还是有明显的抖动,导致车刀不停被打,加速车刀的损坏,收缩环槽加工精度也不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轴流转子动叶轴向限位的装置,以在加工转子各级收缩环槽时,可以确保动叶轴向位置固定,能精准的加工出收缩环槽。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5]一种轴流转子动叶轴向限位的装置,包括两个环形顶板、多个调节螺栓和顶杆;
[0006]所述环形顶板套设在转子上,且两个环形顶板分别紧靠相邻两级动叶榫槽轮毂相对的两个端面;两个环形顶板分别为环形顶板I和环形顶板II,环形顶板I上设有多个螺栓孔且螺栓孔中心轴与转子轴向平行;环形顶板II的端面设有多个半球形凹槽;所述螺栓孔与半球形凹槽一一相对,且螺栓孔与半球形凹槽的中心连线与转子轴向平行;
[0007]所述调节螺栓一端能旋入所述螺栓孔,调节螺栓另一端能与顶杆的一端同轴相连,顶杆的另一端为球头结构且该球头结构能配合顶在所述半球形凹槽中;调节螺栓和顶杆能轴向支撑两个环形顶板分别紧靠动叶榫槽以能对动叶榫槽内的动叶轴向限位。
[0008]本技术还包括如下技术特征:
[0009]可选地,所述环形顶板为两个半环对接而成,在两个半环对接处用螺栓把紧。
[0010]可选地,所述环形顶板的径向厚度高出动叶榫槽的槽底,以能对动叶榫槽内的动叶轴向限位。
[0011]可选地,所述调节螺栓为双头螺栓,顶杆的一端设有螺纹孔,调节螺栓端部能旋入顶杆的螺纹孔中。
[0012]可选地,所述半球形凹槽的内径略大于顶杆端部球头结构的直径。
[0013]可选地,所述环形顶板I上的螺栓孔为六个,且六个螺栓孔沿环形顶板I周向均布。
[0014]可选地,所述环形顶板II端面的半球形凹槽为六个,且六个半球形凹槽沿环形顶板II的周向均布。
[0015]可选地,所述调节螺栓旋入环形顶板I上的螺栓孔的长度可调。
[0016]可选地,所述调节螺栓和顶杆相连后的整体最大长度大于环形顶板I端面与环形顶板II上的半球形凹槽槽底之间的轴向距离,以能支撑两个环形顶板。
[0017]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18]本技术能保证动叶装配到榫槽后完全固定住,无任何松动,从而能又好又快的完成后续机加的工作。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安装在转子上的示意图。
[0020]图中各个标号的含义为:
[0021]1.环形顶板I,2.环形顶板II,3.调节螺栓,4.顶杆,5.转子,6.动叶榫槽轮毂,7.动叶榫槽;11.螺栓孔,21.半球形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给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具体实施例,凡在本申请技术方案基础上做的等同变换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3]实施例1:
[0024]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轴流转子动叶轴向限位的装置,包括两个环形顶板、多个调节螺栓3和顶杆4。
[0025]环形顶板套设在转子5上,且两个环形顶板分别紧靠相邻两级动叶榫槽轮毂6相对的两个端面;两个环形顶板分别为环形顶板I1和环形顶板II2,环形顶板I1上设有多个螺栓孔11且螺栓孔11中心轴与转子5轴向平行;环形顶板II2的端面设有多个半球形凹槽21;螺栓孔11与半球形凹槽21一一相对,且螺栓孔11与半球形凹槽21的中心连线与转子5轴向平行。
[0026]调节螺栓3一端能旋入螺栓孔11,调节螺栓3另一端能与顶杆4的一端同轴相连,顶杆4的另一端为球头结构且该球头结构能配合顶在半球形凹槽21中;调节螺栓3和顶杆4能轴向支撑两个环形顶板分别紧靠动叶榫槽7以能对动叶榫槽7内的动叶轴向限位。
[0027]本实施例中,环形顶板为两个半环对接而成,在两个半环对接处用螺栓把紧;即两半带中分面结构,中分面用螺栓把紧。更具体的,在两个半环对接处的半环边缘设有径向凸出的螺栓耳座,两个半环的螺栓耳座相对,并通过螺栓固连。
[0028]环形顶板的径向厚度高出动叶榫槽7的槽底,以能对动叶榫槽7内的动叶轴向限位。
[0029]调节螺栓3为双头螺栓,顶杆4的一端设有螺纹孔,调节螺栓3端部能旋入顶杆4的螺纹孔中。
[0030]半球形凹槽21的内径略大于顶杆4端部球头结构的直径,顶杆4端部球头结构与半球形凹槽21配合使用。
[0031]环形顶板I1上的螺栓孔11为六个,且六个螺栓孔11沿环形顶板I1周向均布。环形顶板II2端面的半球形凹槽21为六个,且六个半球形凹槽21沿环形顶板II2的周向均布。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实际工况布设其它数量的螺栓孔11和半球形凹槽21,均能达到本方案的效果。
[0032]调节螺栓3旋入环形顶板I1上的螺栓孔11的长度可调。
[0033]调节螺栓3和顶杆4相连后的整体最大长度大于环形顶板I1端面与环形顶板II2上
的半球形凹槽21槽底之间的轴向距离,以能支撑两个环形顶板。
[0034]环形顶板中间的通孔内径大于其所套的转子直径。
[0035]本技术装配使用方法:
[0036]a,将动叶叶根抹胶后放入动叶榫槽中;
[0037]b,将调节螺栓旋入顶杆端部,二者牢固结合;
[0038]c,将两个环形顶板分别紧靠在相邻两级叶根榫槽轮毂的端面,把紧各自的中分面螺栓;
[0039]d,将节螺栓和顶杆的结合体的一端的球头结构顶在半球形凹槽中,另一端螺纹部分旋入螺栓孔中;
[0040]e,根据相邻两级叶根榫槽轴向间距,调节螺栓旋入环形顶板I的长度,固定好装置即可。
[0041]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技术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42]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技术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0043]此外,本技术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技术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技术所公开的内容。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轴流转子动叶轴向限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环形顶板、多个调节螺栓(3)和顶杆(4);所述环形顶板套设在转子(5)上,且两个环形顶板分别紧靠相邻两级动叶榫槽轮毂(6)相对的两个端面;两个环形顶板分别为环形顶板I(1)和环形顶板II(2),环形顶板I(1)上设有多个螺栓孔(11)且螺栓孔(11)中心轴与转子(5)轴向平行;环形顶板II(2)的端面设有多个半球形凹槽(21);所述螺栓孔(11)与半球形凹槽(21)一一相对,且螺栓孔(11)与半球形凹槽(21)的中心连线与转子(5)轴向平行;所述调节螺栓(3)一端能旋入所述螺栓孔(11),调节螺栓(3)另一端能与顶杆(4)的一端同轴相连,顶杆(4)的另一端为球头结构且该球头结构能配合顶在所述半球形凹槽(21)中;调节螺栓(3)和顶杆(4)能轴向支撑两个环形顶板分别紧靠动叶榫槽(7)以能对动叶榫槽(7)内的动叶轴向限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转子动叶轴向限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顶板为两个半环对接而成,在两个半环对接处用螺栓把紧。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转子动叶轴向限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顶板的径向厚度高出动叶榫槽(7)的槽底,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超马嘉明刘佳刘俊红李爱国段炼刘元浩孙标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