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中蜂养蜂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80972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7 10: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中蜂养蜂箱,包括底箱、继箱、底箱巢框、继箱巢框、底箱隔板、继箱隔板、箱盖,底箱的底部开设有巢门,所述底箱、继箱为直径相同的圆筒形箱体,在底箱和继箱的内壁均对称设置有支撑梁,底箱巢框、继箱巢框以及底箱隔板、继箱隔板的两端分别置于支撑梁上,继箱巢框的高度小于底箱巢框的高度,所述箱盖呈斗笠形。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蜂箱,提高了干热气候条件下蜂箱的散热性能,有利于维持蜂群群势和保持繁殖,降解了分蜂热减少分蜂,能养殖大强群,产量可增加50%以上,并可避免水蒸气凝结的水珠滴入蜂箱内,解决了蜂箱内易潮湿积水的问题。易潮湿积水的问题。易潮湿积水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中蜂养蜂箱


[0001]本技术涉及蜂箱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新型中蜂养蜂箱。

技术介绍

[0002]我国养殖的蜜蜂种类主要是两种:中蜂和意蜂。中蜂俗称土蜂。土蜂蜜是土蜂采集高寒森林野山花蜜充分酿制而成的蜂蜜。蜜色泽深、口味独特、香甜味浓,含有多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微量元素,《本草纲目》中记述其对人体健康价值高,是药引的首选蜜,堪称“蜜中精品”,也由于酿蜜周期长、蜜源稀少被誉为“蜜之珍品”。但是,与意蜂相比,中蜂强群难度高,且易发生分蜂热。
[0003]蜂箱是供蜜蜂生活、繁殖、栖息的场所和生产蜂蜜、蜂王浆、蜂花粉等蜂产品的基本用具,1857年美国人郎氏专利技术了活框蜂箱,结束了数千年传统养蜂采用土窝、毁巢取蜜的生产方式,奠定了新式养蜂的基础。在我国中蜂养殖大多数仍采用朗氏十框蜂箱饲养。由于朗氏蜂箱是西方蜜蜂蜂箱,用于饲养中蜂,其容积和脾面都过大,中蜂难以布满脾面,导致蜂群发展缓慢。我国虽有多种中蜂箱出现,比如从化式中蜂箱、高仄式中蜂箱、沅陵式中蜂箱、中一式中蜂箱、中笼式中蜂箱、中华蜜蜂十框蜂箱、FWF型中蜂箱和GN式中蜂箱等,其规格大小不尽相同,但结构原理基本一致,蜂箱均为矩形,而矩形的蜂箱内部在被放置隔板与巢框后,其内部的空间会较为紧密,不仅减少了蜜蜂的活动范围,并因较小的空间而导致蜜蜂们的堆积,使蜂箱的内部温度较高,减少了蜜蜂们的活动性,以及影响蜜蜂们的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合乎中蜂生物学特性的新型中蜂养蜂箱,它可有效的解决现有矩形蜂箱内部的空间紧凑,导致蜜蜂活动范围小,蜂箱的内部温度高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新型中蜂养蜂箱,包括底箱、继箱、底箱巢框、继箱巢框、底箱隔板、继箱隔板、箱盖,底箱的底部开设有巢门,所述底箱、继箱为直径相同的圆筒形箱体,在底箱和继箱的内壁均对称设置有支撑梁,底箱巢框、继箱巢框以及底箱隔板、继箱隔板的两端分别置于支撑梁上,继箱巢框的高度小于底箱巢框的高度,所述箱盖呈斗笠形。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梁的两端与箱体内壁固定连接,支撑梁的中部与箱体内壁之间留有间隙。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继箱的上部设置有蜂箱覆布和/或沙盖。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箱无底板,底箱置于表面平整的底座上。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座包括面板以及与面板连接的支撑腿。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箱、继箱内均设置有加强杆。
[00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箱内的加强杆的一端与巢门相对应,所述继箱内的加强杆设置在继箱的上部。
[001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继箱的高度与底箱高度相同或小于底箱高度,当继箱的高度与底箱高度相同时,继箱巢框位于继箱的偏下方。
[001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箱巢框的框体呈倒梯形状。
[001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箱、继箱的外侧均固定连接有加固环。
[0016]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7]1.本装置中继箱与底箱均设置为圆筒形,增加了蜂箱内部空间,巢框与蜂箱壁之间留有较大的间隙,可有效的增加蜜蜂的活动范围,并增加了散热空间,同时箱盖设置为斗笠形,增加了箱盖下方的空间,有利于隔热降温,从而提高了干热气候条件下蜂箱的散热性能,有利于维持蜂群群势和保持繁殖,降解了分蜂热减少分蜂,能养殖大强群,产量可增加50%以上;
[0018]2. 斗笠形箱盖便于御水,可避免外部雨水在箱盖上淤积,同时,因为蜂箱里面,蜜蜂采回来的花蜜含水分是比较高的,它酿造的过程就是让花蜜里面的水分蒸发,变得更粘稠,变成成熟的蜂蜜,在这个酿蜜过程中有大量的水分蒸发,大部分水蒸气会在箱盖凝结成水珠,从而造成蜂箱内积水,本装置通过将箱盖设置成斗笠形,可使箱盖内壁凝结的水珠沿着倾斜的内壁流出箱体,避免了蜂箱内潮湿积水;
[0019]3. 中蜂的野生蜂巢结构一般为半球形,本技术底箱、继箱为直径相同的圆筒形箱体,巢框与蜂箱壁之间留有较大的间隙,有利于蜜蜂将蜂巢建造成半球形,更符合中蜂的生物学特点;底箱是蜂王生活和工作区域,底箱巢框设计成倒梯形,继箱巢框的高度小于底箱巢框的高度,底箱的倒梯形巢框更适合蜂巢建造,蜂王会保持待在底箱;
[0020]4. 本装置中底箱在被放置到面板的上侧后,使得底箱在使用时能够足够平稳,而支撑腿则可对面板起到支撑和放置的作用,使得面板在使用时,面板自身能够足够平稳,不易受到路面不平的影响而发生倾斜、晃动等情况。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的侧剖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继箱隔板与底箱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标号说明:
[0026]1、底箱;2、继箱;3、巢门;4、支撑梁;5、加强杆;6、箱盖;71、继箱隔板;72、继箱巢框;73、底箱隔板;74、底箱巢框;8、加固环;9、底座;91、面板;92、支撑腿。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0028]请参阅图1

4,一种新型中蜂养蜂箱,包括底箱1、继箱2、底箱巢框74、继箱巢框72、底箱隔板73、继箱隔板71、箱盖6,底箱1的底部开设有巢门3,继箱2的上部设置有蜂箱覆布。底箱1、继箱2为直径相同的圆筒形箱体,这使得当底箱1与继箱2在被放置到一起时,能够足够贴合,且足够稳定,在底箱1和继箱2的内壁均对称设置有支撑梁4,底箱巢框74、继箱巢框72以及底箱隔板73、继箱隔板71的两端分别置于支撑梁4上,支撑梁4能够有效的为底板隔板、继箱隔板71、底箱巢框74与继箱巢框72起到放置和连接的作用,并使上述物件能够稳定且顺利的进行使用。
[0029]具体的,支撑梁4的两端与箱体内壁固定连接,支撑梁4的中部与箱体内壁之间留有间隙,这使得继箱2与底箱1内部所放置的底板隔板、继箱隔板71、底箱巢框74与继箱巢框72,不会将继箱2与底箱1的内部填满,从而增加了蜜蜂所能够活动的范围,并且减少了因蜜蜂活动区域较少,堆积数量较多而出现继箱2、底箱1温度过高的情况,继箱巢框72的高度小于底箱巢框74的高度,通过采用浅继箱巢框,可加快造脾和贮蜜的速度,且底箱与继箱中间不需加隔王板,蜂王也不会到继箱上产子。在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中蜂养蜂箱,包括底箱(1)、继箱(2)、底箱巢框(74)、继箱巢框(72)、底箱隔板(73)、继箱隔板(71)、箱盖(6),底箱(1)的底部开设有巢门(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箱(1)、继箱(2)为直径相同的圆筒形箱体,在底箱(1)和继箱(2)的内壁均对称设置有支撑梁(4),底箱巢框(74)、继箱巢框(72)以及底箱隔板(73)、继箱隔板(71)的两端分别置于支撑梁(4)上,继箱巢框(72)的高度小于底箱巢框(74)的高度,所述箱盖(6)呈斗笠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中蜂养蜂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4)的两端与箱体内壁固定连接,支撑梁(4)的中部与箱体内壁之间留有间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中蜂养蜂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箱(2)的上部设置有蜂箱覆布和/或沙盖。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中蜂养蜂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箱(1)无底板,底箱(1)置于表面平整的底座(9)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俐宏姚敦友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蜂窝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