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压型电源电路及PCB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7483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7 10: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升压型电源电路及PCB板,属于电路设计技术领域。所述升压型电源电路包括升压芯片、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四电阻、第九电阻、第一电感、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精简了电源电路中的外围电路,极大的节省了PCB板空间。空间。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升压型电源电路及PCB板


[0001]本技术属于电路设计
,特别是涉及一种升压型电源电路及PCB板。

技术介绍

[0002]DC

DC指直流转直流电源,是一种将直流电路中是一个电压值转换为另外一个电压值的装置,也叫开关电源或开关调整器。DC

DC转换器一般由控制芯片,电感,二极管,电容器,三极管等组成,DC

DC的使用有利于简化电源电路设计,提高性能指标。被广泛应用于电力电子、军工、科研、工控设备、通讯设备、仪器仪表、移动通讯、以及工业控制、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现有的许多升压电源电路的电路结构复杂,需要占据较大的PCB板空间。同时,现有部分电源电路的PCB板布局方案会导致较大的噪声,影响输出信号的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升压型电源电路及PCB板。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5]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一种升压型电源电路,包括升压芯片、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四电阻、第九电阻、第一电感、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
[0006]所述升压芯片的IN引脚用于接输入电源,升压芯片的IN引脚经第五电容接地,第六电容和第七电容均与第五电容并联,升压芯片的IN引脚经第一电感与升压芯片的LX1引脚连接;
[0007]所述升压芯片的EN引脚经第一电阻接地,升压芯片的EN引脚与升压芯片的IN引脚连接;
[0008]所述升压芯片的LX1引脚与升压芯片的LX2引脚连接,升压芯片的LX1引脚与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用于接电源电压,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经第一电容接地,第二电容、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均与第一电容并联;
[0009]升压芯片的FB引脚与第九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九电阻的第二端接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经第四电阻与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
[0010]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经第二电阻与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二二极管的阴极接地。
[0011]进一步地,所述升压芯片的型号为SY7304DBC。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二极管为发光二极管。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感的电感值为2.2uH。
[0014]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一种PCB板,包括PCB本体,所述PCB本体上设置有如本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升压型电源电路。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五电容、第六电容和第七电容中,电容值越小的电容越靠近升压芯片的IN引脚。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中,电容值越大的电容越靠近升压芯片的LX1引脚,电容值越大的电容越靠近升压芯片的LX2引脚。
[00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和第七电容的接地端均设置有若干地孔。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9](1)本技术精简了电源电路中的外围电路,极大的节省了PCB板空间;
[0020](2)本技术中第一电感的电感值为2.2uH,在满足温升和饱和电流的余量下,减小了电感内电流波动;
[0021](3)本技术中输入侧小电容靠近输入管脚,减少了寄生电感;
[0022](4)本技术中输出侧大电容靠近输出管脚,避免了小电容靠近输出管脚导致其纹波电流超过额定值的情形;
[0023](5)本技术中在电容的接地端设置地孔,可以减小寄生电阻,同时增加散热能力。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中升压型电源电路的一种电路原理图;
[0025]图2为本技术中PCB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1—PCB本体,2—地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参阅图1

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升压型电源电路及PCB板:
[0029]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升压型电源电路。如图1所示,所述升压型电源电路包括升压芯片U1、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四电阻R4、第九电阻R9、第一电感L1、第一二极管V1和第二二极管V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压芯片U1的型号为SY7304DBC,所述第一二极管V1的型号为LMBR340FT1G,所述第二二极管V2的型号为S170PGC

G5

1AG;第一电容C1的电容值为0.1uF、第二电容C2的电容值为10uF、第三电容C3的电容值为10uF、第四电容C4的电容值为22uF、第五电容C5的电容值为22uF、第六电容C6的电容值为22uF、第七电容C7的电容值为0.1uF;第一电阻R1的阻值为1MΩ、第二电阻R2的阻值为2.2kΩ、第四电阻R4的阻值为200kΩ、第九电阻R9的阻值为9.1kΩ;所述第一电感L1的电感值为2.2uH。
[0030]所述升压芯片U1的IN引脚用于接输入电源,升压芯片U1的IN引脚与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连接,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接地,第六电容C6与第五电容C5并联,第七电容C7与第五电容C5并联,升压芯片U1的IN引脚与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与升压芯片U1的LX1引脚连接。
[0031]所述升压芯片U1的EN引脚与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接
地,升压芯片U1的EN引脚与升压芯片U1的IN引脚连接。
[0032]所述升压芯片U1的LX1引脚与升压芯片的LX2引脚连接,升压芯片U1的LX1引脚与第一二极管V1的阳极连接,第一二极管V1的阴极用于接电源电压,第一二极管V1的阴极与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接地,第二电容C2与第一电容并联,第三电容C3与第一电容C1并联,第四电容C4与第一电容C1并联。
[0033]升压芯片U1的FB引脚与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连接,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接地,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与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与第一二极管V1的阴极连接。
[0034]所述第二二极管V2的阳极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与第一二极管V1的阴极连接,第二二极管V2的阴极接地。
[003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二极管V2为发光二极管。
[0036]本实施例中,升压芯片U1采用SY7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升压型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升压芯片、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四电阻、第九电阻、第一电感、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所述升压芯片的IN引脚用于接输入电源,升压芯片的IN引脚经第五电容接地,第六电容和第七电容均与第五电容并联,升压芯片的IN引脚经第一电感与升压芯片的LX1引脚连接;所述升压芯片的EN引脚经第一电阻接地,升压芯片的EN引脚与升压芯片的IN引脚连接;所述升压芯片的LX1引脚与升压芯片的LX2引脚连接,升压芯片的LX1引脚与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用于接电源电压,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经第一电容接地,第二电容、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均与第一电容并联;升压芯片的FB引脚与第九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九电阻的第二端接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经第四电阻与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经第二电阻与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二二极管的阴极接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迎春李于聪朱敏简和兵邓意峰温学斌杨彩芳严波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金诺信高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