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拔风井用能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27287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7 10:26
一种拔风井用能源装置,该能源装置设置在建筑拔风井上端,所述能源装置包括光伏板、液压缸,所述液压缸数量为三,三个液压缸沿着光伏板的长度方向排列并支撑在光伏板的下方;所述液压缸包括活塞杆、活塞块、连杆、托板、外壳、上腔、中腔、下腔、上腔口、下腔口、控制阀;所述外壳内设置有隔环、支撑环,隔环上方形成上腔,隔环与支撑环之间形成中腔,支撑环下方形成下腔,所述外活塞包括筒部,筒部外壁向外延伸形成凸缘部。成凸缘部。成凸缘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拔风井用能源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能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拔风井用能源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建筑拔风井是一种建筑的自然通风技术,相比需要采用机械通风方式,经济性好,节约能耗、且节省建筑空间。其构造形式是在建筑内部设置垂直井道空间,底部开口通向室内,顶部开口连接室外。其作用是进行建筑物内部的通风、烟雾和废气排放,以保持建筑物内部的空气清新。拔风井的通风原理利用到风压或者热交换(即利用自然能源),或者直接用风机(利用主动能源),也有可能在出风口设置无动力风帽装置。其中,在拔风井中也常见的设有发电机叶片,以一定程度上利用到风能。建筑顶部也会用到光伏板。
[0003]在实际工程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
[0004]一、现有技术的太阳能光伏板存在转动角度的需求,近年来液压缸作为动力控制转动已经较为常见,如2010年举办的太阳能10项全能竞赛,来自美国的VGN团队即利用液压缸控制光伏板转动技术获得第一名;但现有技术的液压缸控制光伏板转动存在的问题是:常态下,三个缸位于光伏板下方起到支撑的作用,最佳的方案应当是液压缸凭借固定结构支撑活塞杆而不是通油支撑活塞杆;固定结构支撑活塞杆且三缸配合控制光伏板转动角度时,一侧的缸不动作、对侧的缸抬升的距离过大、中间缸抬升适中,过大的抬升距离可能导致三个液压缸规格尺寸、稳定性等问题。
[0005]二、现有技术的精密伺服液压缸,通过传感器控制器设定位置,通过供油量的手段实现位置确定,供油量通过阀门启闭,然而通过供油量控制位置是不精确的,例如信号控制延迟、启闭延迟、残存油量等导致的不期望油量变化都会使得供油量不精确,而对应的管道直径越大,油量变化就越大控制越不精确,但对于传统的液压缸而言,进油、出油通道不可能把直径设置的过小。
[0006]三、现有技术中的限位结构,只能实现固定限位,不能实现可选择限位:一些情况下限位,一些情况下不限位。如果要实现多种情况通用,可能还需要借助主动控制手段,增加成本。
[0007]四、现有技术中的液压缸,如果要实现长距离伸缩,需要借助通油腔的延伸来实现,液压油提供的越多、腔越长则延伸距离越长。但是这就需要合适尺寸的液压缸、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液压油,通更多的油则油到位的响应时间就长,响应慢,成本高。
[0008]五、现有技术的液压缸,只有一个活塞,功能单一只能实现行程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9]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同时解决上述多种问题的方案。
[0010]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拔风井用能源装置,该能源装置设置在建筑拔风井上端,所述能源装置包括光伏板、液压缸,所述液压缸数量为三,三个液压缸沿着光伏板的长度方向排列并支撑在光伏板的下方;所述液压缸包括活塞杆、活塞
块、连杆、托板、外壳、上腔、中腔、下腔、上腔口、下腔口、控制阀、隔环、支撑环、外活塞、内腔、滑块、弹簧、排出通路、保持筒、通流路;
[0011]所述外壳内设置有隔环、支撑环,隔环上方形成上腔,隔环与支撑环之间形成中腔,支撑环下方形成下腔,所述外活塞包括筒部,筒部外壁向外延伸形成凸缘部,常态下所述凸缘部支撑在支撑环上,所述筒部外壁与所述隔环内壁抵接,所述筒部内设置有所述内腔,所述活塞杆、活塞块、连杆、托板从上向下依次连接形成整体杆,所述连杆穿过所述外活塞至外活塞下方;所述筒部内设置有滑动腔,所述弹簧位于滑动腔内,所述滑块连接在所述弹簧的内端,常态下所述活塞块支撑在所述滑块上,所述活塞块内设置有所述通流路,所述外壳上对应上腔设置有上腔口、对应下腔设置有下腔口、对应中腔的位置设置有排油口,所述排油口的直径小于上腔口的直径,所述排油口连接排油管,排油管上设置有控制阀,所述外活塞中设置有排出通路,常态下所述排出通路连接所述内腔与所述排油口;所述外壳上方设置有保持筒以保持所述活塞杆;
[0012]上腔口通油时,油液从通流路进入内腔中以向外推动滑块,从而滑块不再支撑所述活塞块,所述活塞块下落入内腔中以实现活塞杆的下降,当托板抵接外壳下壁时所述活塞块外壁仍然抵接所述滑块。
[0013]优选的,当活塞块进入内腔中时,所述控制阀打开;或者上腔中通油一段时间后,所述控制阀打开。
[0014]优选的,所述滑动腔包括台阶,所述滑块包括台阶,以防止滑块脱出滑动腔,所述弹簧数量为四,所述滑块数量为四。
[0015]优选的,上腔口通油时,所述排出通路依然连接所述内腔与所述排油口。
[0016]优选的,下腔通油时,外活塞抬升,托板也抬升。
[0017]优选的,外活塞抬升时,滑块依然支撑活塞块。
[0018]优选的,所述托板下方设有突起,下腔通油时可使得活塞块抬升复位至滑块上方。
[0019]优选的,常态下,所述下腔中可通入油液以使得活塞块抬升复位至滑块上方。
[0020]优选的,常态下,所述下腔中的油液未接触所述外活塞底面。
[0021]优选的,所述排油口的直径小于下腔口的直径。
[002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3]一、针对
技术介绍
提出的第一点,三个液压缸在常态下都能借助固定结构支撑,在伸缩时,三个液压缸不仅仅有抬升状态,还具有比常态时收缩的更短的状态;从而在保证常态时借助固定结构支撑的前提下,比现有技术多一个收缩状态,从而三个液压缸伸缩配合调整光伏板的倾角。
[0024]二、针对
技术介绍
提出的第二点,在活塞腔之内构建了一个新的内腔用以容纳内活塞部分,在常规的液压缸进出口之外针对内腔单独设计了节流排出通路,内腔与较小直径的排出通路连通,排出通路连接控制阀;从而在控制活塞下移位置时,只需要控制阀关闭保持内腔液位即可以使活塞停止动作从而确定位置,由于排出通路的较小尺寸,即使有启闭延迟等因素影响,其压力波动也较小,从而客观上使得活塞定位更精确。
[0025]三、针对
技术介绍
提出的第三点,设计了一种自控制限位结构,该限位结构可以利用液压力量切换限位/非限位状态,在外活塞内设置有弹簧滑块结构,在常态下,滑块支撑活塞块并限位,内腔中没有液体,当上腔中通液时,液体从活塞块中的通流路通入内腔,此
时控制阀关闭,当内腔中的液位升高时推动滑块径向向外移动,从而不再支撑活塞块,活塞块下落进入内腔,通流路口也进入内腔被遮挡,此时控制阀开启缓慢排出内腔中的液体,从而控制内腔液位以控制活塞位置。当托板抵接外壳下壁时活塞块仍然抵接所述滑块,以方便活塞块回位。
[0026]四、针对
技术介绍
提出的第四点,采用了主副腔的结构,缸体内的上腔和中腔是被隔环隔开的,上腔中的液体无法通往中腔,从而更少的液体就可以充满上腔,之后上腔中的液体借助更小尺寸的内腔推动活塞块运动,无需大尺寸的上腔一直充液,从而利用更少的液体就可以实现液压缸的运动,响应快,无需更多的液压油。
[0027]五、针对
技术介绍
提出的第五点,采用了内外活塞的结构,外活塞起到常态下支撑的底座作用并可以实现抬升运动,内活塞组件用以抬升或者下降,二者配合可以实现支撑、抬升、收缩、限位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拔风井用能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能源装置设置在建筑拔风井上端,所述能源装置包括所述光伏板、所述液压缸,所述液压缸数量为三,三个液压缸沿着光伏板的长度方向排列并支撑在光伏板的下方;所述液压缸包括活塞杆、活塞块、连杆、托板、外壳、上腔、中腔、下腔、上腔口、下腔口、控制阀、隔环、支撑环、外活塞、内腔、滑块、弹簧、排出通路、保持筒、通流路;所述外壳内设置有隔环、支撑环,隔环上方形成上腔,隔环与支撑环之间形成中腔,支撑环下方形成下腔,所述外活塞包括筒部,筒部外壁向外延伸形成凸缘部,常态下所述凸缘部支撑在支撑环上,所述筒部外壁与所述隔环内壁抵接,所述筒部内设置有所述内腔,所述活塞杆、活塞块、连杆、托板从上向下依次连接形成整体杆,所述连杆穿过所述外活塞至外活塞下方;所述筒部内设置有滑动腔,所述弹簧位于滑动腔内,所述滑块连接在所述弹簧的内端,常态下所述活塞块支撑在所述滑块上,所述活塞块内设置有所述通流路,所述外壳上对应上腔设置有上腔口、对应下腔设置有下腔口、对应中腔的位置设置有排油口,所述排油口的直径小于上腔口的直径,所述排油口连接排油管,排油管上设置有控制阀,所述外活塞中设置有排出通路,常态下所述排出通路连接所述内腔与所述排油口;所述外壳上方设置有保持筒以保持所述活塞杆;上腔口通油时,油液从通流路进入内腔中以向外推动滑块,从而滑块不再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瑛李水生阳帆汤朔宁谢辉徐峰韩艳胡月明周跃云杨宇晟王倩蔡若夫谭翰韬黄永益贾文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