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花生播种打窝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25065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5 18: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花生播种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花生播种打窝装置,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中部开设有防护口,所述防护口的内部设有打窝机构,所述支撑座顶部的右侧设有填埋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有安装板、一号电机、螺杆、升降板、连接杆、导向柱、支撑架和支撑框的配合,便于带动旋耕刀垂直移动,进行调节旋耕刀刨地挖坑时的深度,再通过二号电机和转轴的配合,带动旋耕刀转动进行刨坑,再通过花生种储存箱、播种管和电磁播种阀的配合,便于将花生种排入坑内,对花生进行播种,以此种方式便于工作人员对花生进行间隔播种,使得节约人工刨坑进行播种时发费的大量时间与精力,提高花生播种时的效率。生播种时的效率。生播种时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花生播种打窝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花生播种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花生播种打窝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花生原名落花生,属于豆科、落花生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根部有丰富的根瘤;茎和分枝均有棱,叶纸质对生;花生在种植时对土壤的条件要求较高,一般花生的播种以5厘米左右为宜。要掌握“干不种深,湿不种浅”和土质粘的要浅,沙土地或沙性大的地块要深的原则。露地栽培最深不能超过7厘米,最浅的不能浅于3厘米。
[0003]由于花生在种植时,一般需要间隔15至20厘米,行距也要适当的控制的宽一点,便于果实成熟之后的采收,否则会影响植株之间的生长,由于花生需要间隔播种,通常都是通过人工刨坑进行播种,因此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浪费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且播种的工作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花生播种打窝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
[0005]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花生播种打窝装置,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中部开设有防护口,所述防护口的内部设有打窝机构,所述支撑座顶部的右侧设有填埋机构,所述支撑座顶部的左侧固定安装有花生种储存箱。
[0006]所述打窝机构包括有支撑框,所述支撑框设置在防护口的内部,所述支撑框的内部设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多个旋耕刀,所述支撑座上方的中部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一号电机,所述一号电机的输出端延伸安装板的下方且固定连接有螺杆。
[0007]所述填埋机构包括有防护罩,所述防护罩的内腔活动套接有推板,所述推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刮土板,所述刮土板的底部延伸至支撑座下方的右侧。
[0008]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框正面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二号电机,所述二号电机的输出端延伸至支撑框的内腔且固定连接在转轴的一端,所述转轴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支撑框的内壁。
[0009]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板底部的两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底部固定连接在支撑座的顶部,所述螺杆外壁的顶端螺纹套接有升降板,所述升降板底部的两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底部固定连接在支撑框的顶部。
[0010]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板底部的两侧固定连接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导向柱的外壁活动套接在升降板内部的两侧。
[0011]进一步的,所述防护罩的底部固定连接在支撑座顶部的右侧,所述防护罩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的伸缩端固定连接在推板的顶部,所述推板的两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防护罩内壁的两侧对称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块的外壁
滑动连接在限位槽的内部。
[0012]进一步的,所述花生种储存箱底部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播种管,所述播种管上设有电磁播种阀,所述播种管的底端延伸至支撑座的下方。
[0013]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座顶部的左侧固定安装有电源箱,所述电源箱的内部设有电源,所述电磁播种阀、一号电机、二号电机、电动伸缩杆均与电源电性连接,所述支撑座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推架,所述支撑座底部的四角安装有移动轮。
[0014]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15]1.本技术通过设有安装板、一号电机、螺杆、升降板、连接杆、导向柱、支撑架和支撑框的配合,便于带动旋耕刀垂直移动,进行调节旋耕刀刨地挖坑时的深度,再通过二号电机和转轴的配合,带动旋耕刀转动进行刨坑,再通过花生种储存箱、播种管和电磁播种阀的配合,便于将花生种排入坑内,对花生进行播种,以此种方式便于工作人员对花生进行间隔播种,使得节约人工刨坑进行播种时发费的大量时间与精力,提高花生播种时的效率。
[0016]2.本技术通过设有防护罩、电动伸缩杆、推板、刮土板、限位块和限位槽的配合,便于带动刮土板垂直移动,并使刮土板的底部与地面相接触,当装置向前移动时,刮土板会将旋耕刀刨出的土壤重新刮入坑内,便于对花生种进行掩埋。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打窝机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支撑框结构侧视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转轴和旋耕刀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的防护罩结构剖视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为:1、支撑座;2、防护口;3、打窝机构;4、填埋机构;5、花生种储存箱;6、播种管;7、电磁播种阀;8、电源箱;9、推架;10、移动轮;31、支撑框;311、二号电机;312、转轴;313、旋耕刀;32、安装板;33、一号电机;34、螺杆;35、升降板;36、连接杆;37、导向柱;38、支撑架;41、防护罩;42、电动伸缩杆;43、推板;44、刮土板;45、限位块;46、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结构的形态只不过是例示,本技术所涉及的一种花生播种打窝装置并不限定于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结构,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实施例一:
[0025]如图1

5所示,一种花生播种打窝装置,包括支撑座1,支撑座1的中部开设有防护口2,防护口2的内部设有打窝机构3,支撑座1顶部的左侧固定安装有花生种储存箱5,打窝机构3包括有支撑框31,支撑框31设置在防护口2的内部,支撑框31的内部设有转轴312,转轴312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多个旋耕刀313,支撑座1上方的中部设有安装板32,安装板3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一号电机33,一号电机33的输出端延伸安装板32的下方且固定连接有螺杆
34,支撑框31正面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二号电机311,二号电机311的输出端延伸至支撑框31的内腔且固定连接在转轴312的一端,转轴31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支撑框31的内壁,安装板32底部的两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架38,支撑架38的底部固定连接在支撑座1的顶部,螺杆34外壁的顶端螺纹套接有升降板35,升降板35底部的两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36,连接杆36的底部固定连接在支撑框31的顶部,安装板32底部的两侧固定连接有导向柱37,导向柱37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导向柱37的外壁活动套接在升降板35内部的两侧,花生种储存箱5底部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播种管6,播种管6上设有电磁播种阀7,播种管6的底端延伸至支撑座1的下方,支撑座1顶部的左侧固定安装有电源箱8,电源箱8的内部设有电源,电磁播种阀7、一号电机33、二号电机311、电动伸缩杆42均与电源电性连接,支撑座1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推架9,支撑座1底部的四角安装有移动轮10。
[0026]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座1上安装有控制电磁播种阀7、一号电机33、二号电机311和电动伸缩杆42的控制器,控制器的数量为多个,分别控制电磁播种阀7、一号电机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花生播种打窝装置,包括支撑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1)的中部开设有防护口(2),所述防护口(2)的内部设有打窝机构(3),所述支撑座(1)顶部的右侧设有填埋机构(4),所述支撑座(1)顶部的左侧固定安装有花生种储存箱(5);所述打窝机构(3)包括有支撑框(31),所述支撑框(31)设置在防护口(2)的内部,所述支撑框(31)的内部设有转轴(312),所述转轴(312)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多个旋耕刀(313),所述支撑座(1)上方的中部设有安装板(32),所述安装板(3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一号电机(33),所述一号电机(33)的输出端延伸安装板(32)的下方且固定连接有螺杆(34);所述填埋机构(4)包括有防护罩(41),所述防护罩(41)的内腔活动套接有推板(43),所述推板(4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刮土板(44),所述刮土板(44)的底部延伸至支撑座(1)下方的右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花生播种打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31)正面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二号电机(311),所述二号电机(311)的输出端延伸至支撑框(31)的内腔且固定连接在转轴(312)的一端,所述转轴(31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支撑框(31)的内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花生播种打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32)底部的两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架(38),所述支撑架(38)的底部固定连接在支撑座(1)的顶部,所述螺杆(34)外壁的顶端螺纹套接有升降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智敏熊红兵余仁蔡毅杨苹唐明黄胜李霞罗吉才
申请(专利权)人:宜宾市农业科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