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掏空边坡修复结构与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24508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5 18: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河道掏空边坡修复结构,包括:若干基础固定柱,若干基础固定柱垂直固定于河道河床上,并沿着待修复水下掏空区对应的河道边坡沿线依次排布;浇筑模板,浇筑模板竖向铺设于若干基础固定柱上,两端分别延伸至待修复水下掏空区对应的河道边坡,浇筑模板将待修复水下掏空区整体包覆;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由浇筑填充于待修复水下掏空区与浇筑模板之间的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固结形成;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整体包覆待修复水下掏空区的浇筑模板以及利用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浇筑形成混凝土结构对河道边坡进行快速修复,结构稳定且便于施工,解决了河道由于的携带大量砂卵石的河水对河道边坡淘刷影响边坡的稳定性,甚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产安全的问题。产安全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河道掏空边坡修复结构与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特别是涉及一种河道掏空边坡修复结构与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山区河道比降大,流量与水位变幅大,汛期暴雨,携带大量砂卵石的山洪常常对山区边坡造成淘刷。经山洪常年累月的淘刷作用,山区边坡水下部分坡脚常不同程度出现较大范围的冲刷淘空现象,严重的水下边坡坡脚顺水流方向冲刷淘空长度达100米级,最大水平向淘深达5米多,最大淘深高度达10多米,严重影响山区边坡的稳定性,造成安全隐患,如水下被掏空边坡失稳崩塌,造成大体积崩塌土石方阻塞山区河道形成堰塞湖,将严重威胁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0003]另一方面,山区的公路、水电站溢洪道、水电站泄洪洞、工民建筑物等由于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不得不沿着山区河道边坡进行布置,此时被冲刷掏空的山区水下边坡将严重威胁交通、水利水电、市政等行业相关建筑物的安全稳定运行。
[0004]山区河道水下被冲刷淘空边坡由于位于水下,水流湍急、水位变幅大、河道河床覆盖层砂卵砾石地质条件差等原因,导致山区河道水下被冲刷淘空边坡处理结构设计与安全施工难度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河道掏空边坡修复结构,解决河道由于的携带大量砂卵石的河水对河道边坡淘刷影响边坡的稳定性,甚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河道掏空边坡修复结构,用以修复被河水淘刷侵蚀的河道的水下掏空区,包括:
[0007]若干基础固定柱,若干所述基础固定柱垂直固定于河道河床上,并沿着待修复水下掏空区对应的河道边坡沿线依次排布;
[0008]浇筑模板,所述浇筑模板竖向铺设于若干所述基础固定柱上,且所述浇筑模板的底部与所述河道河床贴合,同时两端分别延伸至待修复水下掏空区对应的河道边坡,所述浇筑模板将所述待修复水下掏空区整体包覆;
[0009]混凝土结构,所述混凝土结构由浇筑填充于所述待修复水下掏空区与所述浇筑模板之间的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固结形成。
[0010]作为一种更为优选的方案,所述河道掏空边坡处理结构还包括若干固定锚杆,所述固定锚杆的一端固定于待修复水下掏空区对应的河道边坡,另一端与所述基础固定柱连接。
[0011]作为一种更为优选的方案,所述固定锚杆一端水平插入所述待修复水下掏空区对应的河道边坡并固定,另一端通过连接钢筋与所述基础固定柱连接,基础固定柱的一端垂直固定于河道河床上进行固定,另一端再通过连接钢筋拉紧,如此基础固定柱的两端均得
到了固定,大大增加了基础固定柱的稳定性及承载能力。
[0012]作为一种更为优选的方案,所述固定锚杆的一端与河道边坡的固定位置设置于高于所述河道非汛期水位的地方,防止固定锚杆长时间浸入河水中,河水的侵蚀对固定锚杆的稳定性及寿命造成影响。
[0013]作为一种更为优选的方案,所述浇筑模板包括承载模板以及两块找平模板,所述找平模板分别与所述承载模板的底部以及顶部相连,底部的找平模板用以保证浇筑模板与凹凸不平的河道河床接触时的找平,顶部的找平模板用以保证浇筑模板的顶部整体的平齐。
[0014]作为一种更为优选的方案,所述混凝土结构上设置有多个固结灌浆孔,所述固结灌浆孔内设置有锚固钢筋并使用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填充并固结,所述锚固钢筋提高了所述混凝土结构的抗拉强度。
[0015]作为一种更为优选的方案,所述固结灌浆孔从所述混凝土结构的顶部朝向河道边坡以及河道河床的岩质层放射延伸,所述锚固钢筋一部分嵌入所述岩质层,另一部分设置于所述混凝土结构中,使得混凝土结构与河道边坡及河道河床的连接更加紧密。
[0016]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河道掏空边坡修复方法,利用上述河道掏空边坡修复结构,包括以下步骤:
[0017]沿着待修复水下掏空区对应的河道边坡沿线依次将若干基础固定柱以一定间隔垂直固定于河道河床上;
[0018]在若干所述基础固定柱上铺设浇筑模板,将所述浇筑模板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待修复水下掏空区对应的河道边坡,使所述浇筑模板将所述待修复水下掏空区整体包覆;
[0019]使用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浇筑填充所述待修复水下掏空区与所述浇筑模板之间的空隙,并固结形成混凝土结构。
[0020]作为一种更为优选的方案,所述河道掏空边坡修复方法还包括:
[0021]在所述待修复水下掏空区对应的河道边坡设置固定锚杆,所述固定锚杆的一端水平插入所述待修复水下掏空区对应的河道边坡并固定;
[0022]在所述待修复水下掏空区对应的河道边坡设置一排施工辅助钢管,所述施工辅助钢管的一端水平插入所述待修复水下掏空区对应的河道边坡并固定,另一端用连接钢筋与所述固定锚杆固定,同时在所述施工辅助钢管上铺设施工栈桥;
[0023]在所述施工栈桥上以一定间隔钻孔并在孔内安装基础固定柱;
[0024]如此,通过钻孔来进行基础固定柱的安装,能够克服了河道水位波动的影响,保证了基础固定柱的安装质量。
[0025]作为一种更为优选的方案,所述河道掏空边坡修复方法还包括:
[0026]待混凝土结构固化并达到预设的强度时,在所述混凝土结构的顶部朝向待修复水下掏空区对应的河道边坡及河道河床设置一直放射延伸至河道边坡及河道河床岩质层的固结灌浆孔;
[0027]将锚固钢筋设置于所述固结灌浆孔内,并朝所述固结灌浆孔内浇筑所述水下不分散混凝土,使所述锚固钢筋一部分嵌入所述岩质层,另一部分设置于所述混凝土结构中;如此一方面提高了所述混凝土结构的抗拉强度,另一方面使得混凝土结构与河道边坡及河道河床的连接更加紧密。
[0028]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河道掏空边坡修复结构与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当在河道边坡发现待修复水下掏空区时,首先利用竖向铺设于基础固定柱浇筑模板将所述待修复水下掏空区整体包覆,作为预处理,防止河水进一步冲刷并扩大所述待修复水下掏空区;接着使用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浇筑填充所述待修复水下掏空区与所述浇筑模板之间的空隙,并固结形成混凝土结构,所述混凝土结构又进一步增强了本专利技术的河道掏空边坡修复结构的抗冲刷能力,提升了结构整体的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的河道掏空边坡修复方法利用上述河道掏空边坡修复结构对待修复水下掏空区进行快速修复,方便快捷;本专利技术的河道掏空边坡修复结构与方法,通过整体包覆待修复水下掏空区的浇筑模板以及利用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浇筑形成混凝土结构对被河水淘刷侵蚀的河道边坡进行快速修复,结构稳定且便于施工,解决了河道由于的携带大量砂卵石的河水对河道边坡淘刷影响边坡的稳定性,甚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9]图1显示为本专利技术的河道掏空边坡修复结构的示意图;
[0030]图2显示为本专利技术的河道掏空边坡修复方法的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浇灌作业示意图;
[0031]图3显示为本专利技术的河道掏空边坡修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32]元件标号说明
[003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掏空边坡修复结构,用以修复被河水淘刷侵蚀的河道的水下掏空区,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基础固定柱(3),所述基础固定柱(3)垂直固定于河道河床上,并沿着待修复水下掏空区对应的河道边坡沿线依次排布;浇筑模板,所述浇筑模板竖向铺设于若干所述基础固定柱(3)上,且所述浇筑模板的底部与所述河道河床贴合,同时两端分别延伸至待修复水下掏空区对应的河道边坡,所述浇筑模板将所述待修复水下掏空区整体包覆;混凝土结构(9),所述混凝土结构(9)由浇筑填充于所述待修复水下掏空区与所述浇筑模板之间的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固结形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掏空边坡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掏空边坡处理结构还包括若干固定锚杆(1),所述固定锚杆(1)的一端固定于待修复水下掏空区对应的河道边坡,另一端与所述基础固定柱(3)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道掏空边坡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锚杆(1)一端水平插入所述待修复水下掏空区对应的河道边坡并固定,另一端通过连接钢筋(2)与所述基础固定柱(3)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河道掏空边坡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锚杆(1)的一端与河道边坡的固定位置设置于高于所述河道非汛期水位的地方。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掏空边坡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浇筑模板包括承载模板(5)以及两块找平模板(4),所述找平模板(4)分别与所述承载模板(5)的底部以及顶部相连,底部的找平模板(4)用以保证浇筑模板与凹凸不平的河道河床接触时的找平,顶部的找平模板(4)用以保证浇筑模板的顶部整体的平齐。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掏空边坡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结构(9)上设置有多个固结灌浆孔(6),所述固结灌浆孔(6)内设置有锚固钢筋(7)并使用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填充并固结。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河道掏空边坡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结灌浆孔(6)从所述混凝土结构(9)的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金波周培勇韩少玄王爽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