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6转6通流体切换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4189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5 18: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切换阀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6转6通流体切换阀。所述切换阀包括阀座(1)、十三孔平板(2)、静阀体(3)、动阀体(4)、轴承(5)、弹簧(6)、阀盖(7)、电机转轴把手(8);所述阀盖(7)和所述静阀体(3)固定于阀座(1)上,动阀体(4)与所述静阀体(3)接触,形成封堵面;动阀体(4)与阀盖(7)之间用所述轴承(5)和所述弹簧(6)的组合形式固定,所述十三孔平板(2)装配于静阀体(3)的阀体内;所述电机转轴把手(8)一端连接动阀体(4),一端连接电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控制气路走向,通过控制旋转角度,实现6转6通功能。功能。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6转6通流体切换阀


[0001]本技术涉及切换阀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6转6通流体切换阀。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切换阀是具有两种以上流动形式,即两个以上流体流路的流路切换装置,其具有多向可调的通道,可适时改变液体的流向,从而实现对液体流路的控制,在医疗及环境分析、化学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0003]在常见应用环境中,一个切换阀控制单个通道的通断,有多通道切换的需求时,需在不同通道上均增设切换阀,极大的增加了成本,也使得控制逻辑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问题,提供一种6转6通流体切换阀,实现一个切换阀同时对六条流路的精确控制。同时,应用于医用麻醉机蒸发器模块时,可实现残留麻醉气体的自清洁功能,降低了医疗事故的风险。
[0005]为达到上述6转6通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6转6通流体切换阀:切换阀所述包括阀座1、十三孔平板2、静阀体3、动阀体4、轴承5、弹簧6、阀盖7、电机转轴把手8;所述阀盖7和所述静阀体3均通过螺钉固定于所述阀座1上,动阀体4与所述静阀体3接触,形成封堵面。动阀体4和阀盖7之间用所述轴承5和所述弹簧6的组合形式固定,其目的在于缓冲电机的过行程问题;所述十三孔平板2装配于静阀体3的阀体内,与出液口15相连接;所述电机转轴把手8一端连接动阀体4,一端连接电机;
[0006]所述动阀体包含以轴心对称两个凹槽段,所述动阀体4上接近进液口的凹槽段呈弧形,接近出液口的凹槽段呈U型。即,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段20呈弧形,第二凹槽段21呈U型,其功能为连通所述静阀体上不同组合形式的通孔,实现6转6通的功能,如图3所示。出液口15与静阀体上的其他孔位不处于同一同心圆位上,仅通过U型凹槽与其他孔位连通,其他孔组是指静阀体上的孔进液口10、左侧第一循环口11、左侧第二循环口12、右侧第二循环口14、右侧第一循环口16。
[0007]所述静阀体分别开设一个进液口10,一个出液口15,四个循环口,即,左侧第一循环口11、左侧第二循环口12、右侧第二循环口14、右侧第一循环口16和一个压力平衡口9,其中四个循环口分别位于进、出液口两侧,两两组成为一组,依沿圆周方向设置左侧第一循环口11和左侧第二循环口12为一组,位于进、出液口左侧,依沿圆周方向设置右侧第二循环口14和右侧第一循环口16为一组,位于进、出液口右侧,其目的在于实现自清洁功能,压力平衡口位于进液口上方,其目的在于释放内部压力,使出液(气)更为顺利,如图2所示。
[0008]所述动阀体在与所述静阀体贴合处形成封堵面,所述封堵面在对应的两组循环口处开设一个长槽,切换过程中,每个长槽在于其对应的进出液通孔间转动,两个长槽同时至多连通两组孔组,封堵面同时封堵剩余孔组,孔组为静阀体上两两对应的孔位。即该长槽即为动阀体上的两个凹槽段,所述封堵面即指动阀体上除两个长槽外的其他端面,切换过程
中,每个凹槽段在位于其对应的进出液通孔间转动,两个凹槽段同时至多连通静阀体上的两组孔组,封堵面同时封堵静阀体上的剩余孔组。所述动阀体上长槽与轴线连线成0度时为阀体零位,所述静阀体相对阀体零位分别左旋15度、45度、60~75度或右旋15度、45度、60~75度可分别完成不同组合形式的孔位连通,实现6转6通功能。
[0009]进一步,所述静阀体上设置一个压力平衡口9,对应的,根据转动位置,所述动阀体上分别设置四组压力平衡孔19,其位置分别对应动阀体转动不同角度时与所述静阀体的平衡孔位置对应。
[0010]进一步,所述动阀体上长槽与轴线连线成0度时为阀体零位。
[0011]进一步,所述静阀体上连通进液孔10与左侧第一循环口11时相对阀体零位的夹角为左旋15度,进液口10与左侧第一循环口11连通。
[0012]进一步,所述静阀体上连通出液孔15与右侧第二循环口14时相对阀体零位的夹角为左旋45度,此时,进液口10与左侧第一循环口11连通,右侧第二循环口14与出液口15连通。
[0013]进一步,所述静阀体上连通左侧第一循环口11与左侧第二循环口12时相对阀体零位的夹角为左旋60度~75度,此时右侧第二循环口14和右侧第一循环口16接通。
[0014]进一步,所述静阀体上连通进液孔10与右侧第一循环口16时相对阀体零位的夹角为右旋15度,进液口10与右侧第一循环口16连通。
[0015]进一步,所述静阀体上连通出液口15与左侧第二循环口12时相对阀体零位的夹角为右旋45度。此时,进液口10与右侧第一循环口16连通。
[0016]进一步,所述静阀体相对阀体零位的夹角为右旋60度~75度,左侧第一循环口11与左侧第二循环口12连通,右侧第二循环口14与右侧第一循环口16连通。
[0017]进一步,所述静阀体3上包含螺纹孔17,与所述阀座1通过螺钉固定。
[0018]进一步,所述静阀体3上有圆形空槽,所述十三孔平板2通过空槽与出液孔15连通。
[0019]进一步,所述十三孔平板2采用蛇形管道。
[0020]本技术的6转6通流体切换阀,其所设置的静阀体开设的进液口、出液口及循环口在对应的所述动阀体开设的沟凹槽下按照不同的旋转角度互相连通,实现6转6通的效果。同时,根据实际需要,所述静阀体开设的循环口也可作为进出液的通道,也可实现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内部的自清洁功能。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势在于:
[0022]1、本技术可控制气路走向,通过控制旋转角度,实现6转6通功能;
[0023]2、本技术在气路切换过程中,密封性好,且能达到精确控制;
[0024]3、本技术能够实现内部残留气体的自排除功能;
[0025]4、本技术切换阀控制逻辑简单,工作效率高。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技术切换阀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技术静阀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本技术动阀体结构示意图;
[0029]图4为本技术静阀体零位状态示意图;
[0030]图5为本技术静阀体左旋15度示意图;
[0031]图6为本技术静阀体左旋45度示意图;
[0032]图7为本技术静阀体左旋60~75度示意图;
[0033]图8为本技术静阀体右旋15度示意图;
[0034]图9为本技术静阀体右旋45度示意图;
[0035]图10为本技术静阀体右旋60~75度示意图;
[0036]附图标记:
[0037]1、阀座,2、十三孔平板,3、静阀体,4、动阀体,5、轴承,6、弹簧,7、阀盖,8、电机转轴把手,9、压力平衡口,10、进液口,11、左侧第一循环口,12、左侧第二循环口,13、十三孔平板安装孔,14、右侧第二循环口,15、出液口,16、右侧第一循环口,17、螺纹孔,18、电机转轴安装孔,19、压力平衡孔,20、第一凹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6转6通流体切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阀包括阀座(1)、十三孔平板(2)、静阀体(3)、动阀体(4)、轴承(5)、弹簧(6)、阀盖(7)、电机转轴把手(8);所述阀盖(7)和所述静阀体(3)固定于阀座(1)上,动阀体(4)与所述静阀体(3)接触,形成封堵面;动阀体(4)与阀盖(7)之间用所述轴承(5)和所述弹簧(6)的组合形式固定,所述十三孔平板(2)装配于静阀体(3)的阀体内;所述电机转轴把手(8)一端连接动阀体(4),一端连接电机;所述静阀体上分别开设进液口(10)、出液口(15)和四个循环口,四个循环口两两组形成两组循环口,每组循环口分别位于进、出液口两侧;出液口(15)位于进液口(10)的下方;所述动阀体(4)包含以轴心对称设置的两个凹槽段,用于连通静阀体上不同组合形式的通孔;所述封堵面在对应的两组循环口处开设一个所述凹槽段,切换过程中,每个凹槽段在位于其对应的进出液通孔间转动,两个凹槽段同时至多连通静阀体上的两组孔组,封堵面同时封堵静阀体上的剩余孔组。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6转6通流体切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动阀体(4)上接近进液口的凹槽段呈弧形,接近出液口的凹槽段呈U型。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6转6通流体切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四个循环口为左侧第一循环口(11)、左侧第二循环口(12)、右侧第一循环口(16)和右侧第二循环口(14),依沿圆周方向设置左侧第一循环口(11)和左侧第二循环口(12)为一组,位于进、出液口左侧,沿圆周方向设置右侧第二循环口(14)和右侧第一循环口(16)为一组,位于进、出液口右侧。4.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6转6通流体切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动阀体上长槽与轴线连线成0度时为阀体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万圣武宾宾徐学利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谊安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