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储存寿命稳定且可本体聚合的改良型多环烯烃组合物
[0001]对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本申请主张2020年10月30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案第63/107,522号的权益,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说明书中。
[000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通常涉及一种组合物,其含有一种以上的多环烯烃单体、有机钯催化剂、活化剂及溶剂。所述组合物可以包括一种以上的多官能烯烃单体。所述组合物在环境条件下非常稳定,因此显示出长储存寿命稳定性。然而,所述组合物在合适的高温下瞬间进行本体聚合以形成显示出至今未能实现的低介电常数、低损耗特性及极高的热特性的三维绝缘产品。更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组合物,其含有一系列取代降冰片烯衍生物、溶剂及根据需要的一种以上的双官能单体化合物,所述组合物在特定有机钯化合物的存在下进行本体聚合以形成三维产品,例如膜,其显示出极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可高达300℃以上),并显示出低介电常数(在10GHz的频率下小于2.4)及低损耗特性。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组合物可以在各种应用中用作绝缘材料,包括在各种汽车零件制造中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成膜组合物,其含有:a)通式(I)的一种以上烯烃单体:其中,m为0、1或2的整数;为单键或双键;R1、R2、R3及R4相同或不同,并且各自独立地选自由氢、卤素、甲基、乙基、直链或支链(C3‑
C
16
)烷基、全氟(C1‑
C
12
)烷基、(C3‑
C
12
)环烷基、(C6‑
C
12
)双环烷基、(C7‑
C
14
)三环烷基、(C6‑
C
10
)芳基、(C6‑
C
10
)芳基(C1‑
C6)烷基、全氟(C6‑
C
10
)芳基、全氟(C6‑
C
10
)芳基(C1‑
C6)烷基、甲氧基、乙氧基、直链或支链(C3‑
C
16
)烷氧基、环氧(C1‑
C
10
)烷基、环氧(C1‑
C
10
)烷氧基(C1‑
C
10
)烷基、环氧(C3‑
C
10
)环烷基、全氟(C1‑
C
12
)烷氧基、(C3‑
C
12
)环烷氧基、(C6‑
C
12
)双环烷氧基、(C7‑
C
14
)三环烷氧基、(C6‑
C
10
)芳氧基、(C6‑
C
10
)芳基(C1‑
C6)烷氧基、全氟(C6‑
C
10
)芳氧基及全氟(C6‑
C
10
)芳基(C1‑
C3)烷氧基组成的组;或者R1及R2中的一个与R3及R4中的一个和与它们所结合的碳原子一同形成可以具有一个以上双键的被取代或未被取代的(C5‑
C
14
)环、(C5‑
C
14
)双环或(C5‑
C
14
)三环;b)有机钯化合物,其选自由如下组成的组:双(三苯基膦)二氯化钯(II);双(三苯基膦)二溴化钯(II);双(三苯基膦)二乙酸钯(II);双(三苯基膦)双(三氟乙酸)钯(II);双(三环己基膦)二氯化钯(II);双(三环己基膦)二溴化钯(II);双(三环己基膦)二乙酸钯(II)(Pd785);双(三环己基膦)双(三氟乙酸)钯(II);双(三对甲苯基膦)二氯化钯(II);双(三对甲苯基膦)二溴化钯(II);双(三对甲苯基膦)二乙酸钯(II);双(三对甲苯基膦)双(三氟乙酸)钯(II);乙基己酸钯(II);二氯双(苄腈)钯(II);氯化铂(II);溴化铂(II);及双(三苯基膦)二氯化铂;c)活化剂,其选自由如下组成的组:四氟硼酸锂;
三氟甲磺酸锂;四(五氟苯基)硼酸锂;四(五氟苯基)硼酸锂乙醚络合物(LiFABA);四(五氟苯基)硼酸钠乙醚络合物(NaFABA);四(五氟苯基)硼酸三苯甲基乙醚络合物(tritylFABA);四(五氟苯基)硼酸卓鎓乙醚络合物(tropyliumFABA);四(五氟苯基)硼酸锂异丙醇络合物;四苯基硼酸锂;四(3,5
‑
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锂;四(2
‑
氟苯基)硼酸锂;四(3
‑
氟苯基)硼酸锂;四(4
‑
氟苯基)硼酸锂;四(3,5
‑
二氟苯基)硼酸锂;六氟磷酸锂;六苯基磷酸锂;六(五氟苯基)磷酸锂;六氟砷酸锂;六苯基砷酸锂;六(五氟苯基)砷酸锂;六(3,5
‑
双(三氟甲基)苯基)砷酸锂;六氟锑酸锂;六苯基锑酸锂;六(五氟苯基)锑酸锂;六(3,5
‑
双(三氟甲基)苯基)锑酸锂;四(五氟苯基)铝酸锂;三(九氟联苯)氟铝酸锂;(辛氧基)三(五氟苯基)铝酸锂;四(3,5
‑
双(三氟甲基)苯基)铝酸锂;甲基三(五氟苯基)铝酸锂;及四(五氟苯基)硼酸二甲基苯胺(DANFABA);以及d)溶剂,其选自包括水、邻
‑
二甲苯、对
‑
二甲苯、间
‑
二甲苯、苯、氟苯、1,2
‑
二氟苯、1,3
‑
二氟苯、1,4
‑
二氟苯、1,2,4
‑
三氟苯、1,3,5
‑
三氟苯、1,2,3,4
‑
四氟苯、1,2,4,5
‑
四氟苯、五氟苯、六氟苯、甲苯、乙苯、三氟甲苯、五氟乙苯、氯苯、硝苯、1,4
‑
二噁烷、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甲酰胺、二乙基甲酰胺、呋喃、四氢呋喃、二乙醚、二甲氧乙烷、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乙酸戊酯、丙酮、甲基乙基酮、环戊烷、环已烷、甲基环戊烷、甲基环已烷、乙基环戊烷、乙基环已烷、二溴甲烷、二氯甲烷、氯仿、四氯甲烷、1,2
‑
二氯乙烷及其任意组合的混合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膜组合物,其中,其中,m为0或1;
为单键或双键;R1、R2、R3及R4相同或不同,并且各自独立地选自由氢、直链或支链(C4‑
C
16
)烷基、(C3‑
C
10
)环烷基、(C3‑
C
10
)环烯基、(C6‑
C
12
)双环烷基、(C6‑
C
12
)芳基及(C6‑
C
12
)芳基(C1‑
C6)烷基组成的组;或者R1及R2中的一个与R3及R4中的一个和与它们所结合的碳原子一同形成可以具有一个以上双键的被取代或未被取代的(C5‑
C
14
)环、(C5‑
C
14
)双环或(C5‑
C
14
)三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膜组合物,其进一步含有选自由如下组成的组中的化合物:通式(A1)的化合物:其中,b为2~6的整数;Z为键或R9R
10
SiOSiR
11
R
12
,其中R9、R
10
、R
11
及R
12
各自相同或不同,并且各自独立地选自由甲基、乙基及直链或支链(C3‑
C6)烷基组成的组;R5、R6、R7及R8相同或不同,并且各自独立地选自由氢、甲基、乙基及直链或支链(C3‑
C
16
)烷基组成的组;及通式(A2)的化合物:其中,R
13
、R
14
、R
15
及R
16
相同或不同,并且各自独立地选自由氢、甲基、乙基及直链或支链(C3‑
C
16
)烷基组成的组;及通式(A3)的化合物:其中,L为键或者二价连结基或间隔基,其选自:亚甲基、乙烯、直链或支链(C3‑
C
16
)亚烷基、(C3‑
C
16
)环亚烷基、(C5‑
C8)杂环、(C6‑
C
12
)亚芳基、(C5‑
C
12
)杂亚芳基及
‑
(CH2)
c
O(CH2)
c
‑
,其中c为1~6的整数,各CH2可以被甲基、乙基、直链或支链(C3‑
C
16
)烷基及(C6‑
C
12
)芳基取代,其中亚甲基、乙烯或(C3‑
C
16
)亚烷基中的氢部分可以被选自由氟、三氟甲基、五氟乙基及直链或支链全氟(C3‑
C
16
)烷基组成的组中的基团取代;R
17
及R
18
相同或不同,并且各自独立地选自甲基、乙基、直链或支链(C3‑
C
12
)烷基、(C6‑
C
12
)芳基及(C6‑
C
12
)芳基(C1‑
C
12
)烷基,其中甲基、乙基或(C3‑
C
12
)烷基中的氢部分可以被选
自由氟、三氟甲基、五氟乙基及直链或支链(C3‑
C
12
)全氟烷基组成的组中的基团取代;Ar1及Ar2相同或不同,并且各自独立地选自可以被选自(C1‑
C4)烷基、(C1‑
C4)烷氧基、(C6‑
C
10
)芳基、(C6‑
C
12
)芳氧基、(C6‑
C
12
)芳基(C1‑
C4)烷基及(C6‑
C
12
)芳基(C1‑
C4)烷氧基中的基团取代的(C6‑
C
12
)亚芳基或(C6‑
C
12
)杂亚芳基。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膜组合物,其中,所述通式(I)的单体选自由如下组成的组:
及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膜组合物,其中,所述通式(A1)的化合物选自由如下组成的组:组:及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膜组合物,其中,所述通式(A2)的化合物为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膜组合物,其中,所述通式(A3)的化合物选自由如下组成的组: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膜组合物,其进一步含有无机填料。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膜组合物,其进一步含有有机填料。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膜组合物,其选自由如下组成的组:5
‑
癸基双环[2.2.1]庚
‑2‑
烯(DecNB)、5
‑
己基双环[2.2.1]庚
‑2‑
烯(HexNB)、1,4,4a,5,8,8a
‑
六氢
‑
1,4:5,8
‑
二甲桥萘(TDD)、双(三环己基膦)二乙酸钯(II)(Pd785)及四(五氟苯基)硼酸二甲基苯胺(DANFABA);5
‑
癸基双环[2.2.1]庚
‑2‑
烯(DecNB)、5
‑
苯基双环[2.2.1]庚
‑2‑
烯(PhNB)、1,4,4a,5,8,8a
‑
六氢
‑
1,4:5,8
‑
二甲桥萘(TDD)、双(三环己基膦)二乙酸钯(II)(Pd785)及四(五氟苯基)硼酸二甲基苯胺(DANFABA);3a,4,7,7a
‑
四氢
‑
1H
‑
4,7
‑
甲桥茚(DCPD)、5
‑
己基双环[2.2.1]庚
‑2‑
烯(HexNB)、双(三环己基膦)二乙酸钯(II)(Pd785)及四(五氟苯基)硼酸二甲基苯胺(DANFABA);3a,4,7,7a
‑
四氢
‑
1H
‑
4,7
‑
甲桥茚(DCPD)、5
‑
苯乙基双环[2.2.1]庚
‑2‑
烯(PEN B)、双(三环己基膦)二乙酸钯(II)(Pd785)及四(五氟苯基)硼酸二甲基苯胺(DANFABA);5
‑
环己基双环[2.2.1]庚
‑2‑
烯(CyHexNB)、5
‑
丁基双环[2.2.1]庚
‑2‑
烯(BuNB)、双(三
环己基膦)二乙酸钯(II)(Pd785)及四(五氟苯基)硼酸二甲基苯胺(DANFABA);5
‑
环己基双环[2.2.1]庚
‑2‑
烯(CyHexNB)、5
‑
丁基双环[2.2.1]庚
‑2‑
烯(BuNB)、双环[2.2.1]庚
‑
2,5
‑
二烯(NBD)、双(三环己基膦)二乙酸钯(II)(Pd785)及四(五氟苯基)硼酸二甲基苯胺(DANFABA);1,2,3,4,4a,5,8,8a
‑
八氢
‑
1,4:5,8
‑
二甲桥萘(TD)、5
‑
丁基双环[2.2.1]庚
‑2‑
烯(BuNB)、双(三环己基膦)二乙酸钯(II)(Pd785)及四(五氟苯基)硼酸二甲基苯胺(DANFABA);5
‑
(环己
‑3‑
烯
‑1‑
基)双环[2.2.1]庚
‑2‑
烯(CyclohexeneNB)、5
‑
丁基双环[2.2.1]庚
‑2‑
烯(BuNB)、双(三环己基膦)二乙酸钯(II)(Pd785)及四(五氟苯基)硼酸二甲基苯胺(DANFABA);1,2,3,4,4a,5,8,8a
‑
八氢
‑
1,4:5,8
‑
二甲桥萘(TD)、5
‑
丁基双环[2.2.1]庚
‑2‑
烯(BuNB)、双环[2.2.1]庚
‑
2,5
‑
二烯(NBD)、双(三环己基膦)二乙酸钯(II)(Pd785)及四(五氟苯基)硼酸二甲基苯胺(DANFABA);以及5
‑
环己基双环[2.2.1]庚
‑2‑
烯(CyhexNB)、5
‑
丁基双环[2.2.1]庚
‑2‑
技术研发人员:P,
申请(专利权)人:普罗米鲁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