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雨接头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1440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5 11:22
本公开涉及一种防雨接头和空调器,防雨接头包括套管和格栅,其中,套管侧壁开设有供新风进入的开口,格栅罩设在开口处并与套管的内壁形成沿轴向延伸的第一新风通道,格栅包括供新风从套管的侧向进入第一新风通道的侧向格栅和供新风从套管的轴向进入第一新风通道的轴向格栅。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至少部分新风能够从轴向进入,减少了新风在第一新风通道内与套管内壁的冲击,从而起到减少风损的作用,进而提高进风效率。进而提高进风效率。进而提高进风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雨接头及空调器


[0001]本公开涉及空调器
,尤其涉及一种防雨接头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0002]空调器通常设置有用于从外界吸入新风的新风管道,在一些应用场景下,例如外界雨水较大时,在吸入新风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夹杂大量的雨水,这些雨水进入空调器内部一方面容易对内部零部件造成损伤,另一方面会使得吹入室内的空气湿度较大,因此需要避免雨水经新风管道进入空调器。
[0003]相关技术中为解决上述问题,通常采用从管路的下部方向吸入新风而上部遮挡的方案,以尽可能避免雨水直接滴入管路。然而由于新风吸入的方向与新风在管道内流动的方向形成角度,不可避免地与管路内壁发生冲击而生风损,进而影响进风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防雨接头及空调器。
[0005]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防雨接头,用于设置在空调器的新风管的进风口处,所述防雨接头包括:
[0006]套管,侧壁开设有供新风进入的开口;
[0007]格栅,罩设在所述开口处并与所述套管的内壁形成沿轴向延伸的第一新风通道,所述格栅包括供新风从所述套管的侧向进入所述第一新风通道的侧向格栅和供新风从所述套管的轴向进入所述第一新风通道的轴向格栅。
[0008]可选地,所述套管的第一端设置有挡雨部,所述轴向格栅与所述挡雨部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二新风通道,所述第二新风通道与所述第一新风通道沿轴向连通。
[0009]可选地,所述挡雨部到所述轴向格栅的直线距离占所述挡雨部到所述第一新风通道的出口的直线距离为25%

70%。
[0010]可选地,所述侧向格栅包括交错布置的多条横筋和多条纵筋,多条所述横筋的两端与所述套管的连接处设置有用于止挡雨水沿所述横筋向所述套管内壁流动的止挡结构。
[0011]可选地,所述止挡部构造为台阶状。
[0012]可选地,多条所述横筋之前,和/或多条所述纵筋之间的间距为5
㎜‑
16


[0013]可选地,所述格栅与所述套管为一体式结构。
[0014]可选地,所述套管的第二端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新风管可拆卸连接的配合部。
[0015]可选地,所述配合部配置为与所述新风管过盈配合连接。
[0016]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风机、新风管以及上述任意一项的防雨接头,所述防雨接头与所述新风管连接。
[0017]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公开提供的防雨接头在供新风进入的开口处设置格栅,格栅包括供新风从侧向进入第一新风通道的侧向格栅和供新风从轴向进入第一新风通道的轴向格栅,也即,至少有部分新风能够沿轴向进入第一
新风通道,相较于相关技术使新风全部从侧向进入的方案,本公开使至少部分新风能够从轴向进入,减少了在第一新风通道内与套管内壁的冲击,从而起到减少风损的作用,进而提高进风效率。
[0018]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0019]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0020]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防雨接头的立体图。
[0021]图2是图1中防雨接头的剖视图。
[0022]图3是图1中防雨接头的剖面图。
[0023]图4是图1中防雨接头沿径向的截面图。
[0024]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空调器的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100

防雨接头,1

套管,11

第一新风通道,12

第二新风通道,13

挡雨部,14

配合部,2

格栅,21

侧向格栅,211

横筋,212

纵筋,22

轴向格栅,23

止挡结构,200

新风管,300

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27]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0028]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是根据相应附图指示的方向进行定义的,而“内”、“外”是指相应部件本身轮廓的内和外。此外,本公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
[0029]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有获取信号、信息或数据的动作都是在遵照所在地国家相应的数据保护法规政策的前提下,并获得由相应装置所有者给予授权的情况下进行的。
[0030]如图1至图4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防雨接头100,用于设置在空调器的新风管200的进风口处,具体的,该防雨接头100包括套管1和格栅2,其中,套管1侧壁开设有供新风进入的开口,在使用时,开口朝下从而能够避免雨水直接滴到套管1内进而经套管1进入新风管200。其中,格栅2罩设在开口处并与套管1的内壁形成沿轴向延伸的第一新风通道11,格栅2具有初步过滤的作用,主要用于过滤例如蚊虫或者飞絮等较大的颗粒物,避免这些较大颗粒物进入套管1后堵塞防雨接头100。
[0031]格栅2包括供新风从套管1的侧向进入第一新风通道11的侧向格栅21和供新风从套管1的轴向进入第一新风通道11的轴向格栅22。这里的侧向是指管壁的侧向。详细来说,如图1中实线箭头所示,部分新风经侧向格栅21进入到第一新风通道11,从而再在沿轴向延
伸的第一新风通道11的引导下沿轴向而进入新风管200,这一部分的新风由于较大的流速,不可避免的会直接冲击套管1的内壁,从而产生风损。而如图1中虚线箭头所示,另有一部分新风能够经轴向格栅22进入到第一新风通道11,这另一部分的新风由于是沿着轴向直接进入第一新风通道11的,不容易产生像侧向进风那样的冲击套管1内壁的问题,从而降低了风损,有利于提高进风量。综合来讲,通过使新风分别从侧向和轴向进入第一新风通道11,既能够保证具有足够的进风量,同时又能够降低风损。
[0032]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公开提供的防雨接头100在供新风进入的开口处设置格栅2,格栅包2括供新风从侧向进入第一新风通道11的侧向格栅21和供新风从轴向进入第一新风通道11的轴向格栅22,也即,至少有部分新风能够沿轴向进入第一新风通道11,相较于相关技术使新风全部从侧向进入的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雨接头,用于设置在空调器的新风管的进风口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雨接头包括:套管,侧壁开设有供新风进入的开口;格栅,罩设在所述开口处并与所述套管的内壁形成沿轴向延伸的第一新风通道,所述格栅包括供新风从所述套管的侧向进入所述第一新风通道的侧向格栅和供新风从所述套管的轴向进入所述第一新风通道的轴向格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雨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的第一端设置有挡雨部,所述轴向格栅与所述挡雨部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二新风通道,所述第二新风通道与所述第一新风通道沿轴向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雨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雨部到所述轴向格栅的直线距离占所述挡雨部到所述第一新风通道的出口的直线距离为25%

7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雨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格栅包括交错布置的多条横筋和多条纵筋,多条所述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杰彬黄鑫李树云彭光前单联瑜吴俊鸿
申请(专利权)人:小米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