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1075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1 17: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内支撑架体,还包括有底板,所述底板设置在内支撑架体下方;侧护板,所述侧护板设置在底板上;挡土机构,所述挡土机构设置在内支撑架体上,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排水管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排水管活动设置在侧护板上;通孔,所述通孔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通孔均开设在侧护板上;止水机构,此深基坑支护结构,区别于现有技术,使得利用所述挡土机构驱使两个所述侧护板向两侧同步移位贴合基坑内壁,形成挡土支护体系,降低了运输结构时所占用的空间,降低了运输成本,而且还可根据可重复利用,利用所述止水机构驱使所述第一排水管转动至与相邻的通孔相连通,并对基坑内进行降水工作,提高了降水效果。降水效果。降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深基坑支护
,具体为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深基坑是指开挖深度超过5米(含5米),或深度虽未超过5米,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及地下管线特别复杂的工程,基坑支护体系是临时结构,安全储备较小,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进行监测,并应有应急措施,在开挖深基坑时候注意加强排水防灌措施,因此可知,基坑支护结构一般包括两个部分,即挡土结构和降水止水体系,然而,我们在实际使用时发现,现有的基坑支护结构大多都是都是根据基坑尺寸进行定制支撑板尺寸,在运输到现场连接装配,不仅增加了定制成本,无法回收利用,而且还耗费了人力和时间,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内支撑架体,还包括有底板,所述底板设置在内支撑架体下方;侧护板,所述侧护板设置在底板上;挡土机构,所述挡土机构设置在内支撑架体上,利用所述挡土机构驱使两个所述侧护板向两侧同步移位贴合基坑内壁;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排水管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排水管活动设置在侧护板上;通孔,所述通孔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通孔均开设在侧护板上;止水机构,所述止水机构设置在内支撑架体底部,区别于现有技术,使得工作人员在对深基坑进行支护工作时,利用所述挡土机构驱使两个所述侧护板向两侧同步移位贴合基坑内壁,形成挡土支护体系,降低了运输结构时所占用的空间,降低了运输成本,而且还可根据可重复利用,利用所述止水机构驱使所述第一排水管转动至与相邻的通孔相连通,并对基坑内进行降水工作,提高了降水效果。
[0005]作为优选,所述挡土机构包括设置在内支撑架体上的安装架,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凸座,所述安装架上转动设置有螺杆,所述螺杆底部插合在凸座内;
[0006]所述底板和侧护板之间均设置有导向件,利用所述导向件可将侧护板安装在底板上,并在侧护板移位时进行导向限位;
[0007]所述内支撑架体上设置有移位件,转动所述螺杆带动所述移位件工作,进而驱使侧护板同步向两侧移位。
[0008]作为优选,所述导向件包括设置在侧护板底部的T形块,所述底板上开设有矩形槽,所述底板上开设有与矩形槽相连通的T形槽,所述T形块滑动设置在T形槽内。
[0009]作为优选,所述移位件包括螺纹连接在螺杆上的升降座,所述升降座上设置有多个偏转杆,所述偏转杆端部与侧护板转动连接。
[0010]作为优选,所述侧护板上设置有多个限位座,利用所述限位座可对偏转杆的转动
角度进行限制。
[0011]作为优选,所述止水机构包括设置在侧护板上的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上转动设置有主轴,所述第一排水管设置在主轴上,所述侧护板上开设有多个用于第一排水管转动的移位滑槽,所述侧护板上设置有调节件,利用所述调节件可在侧护板移位时,将第一排水管转动至与通孔相连通;
[0012]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多个用于排水的第二排水管,所述内支撑架体下方设置有吸水件,利用所述吸水件可将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内的集聚的水排出。
[0013]作为优选,所述限位座为空心结构,所述调节件包括设置在限位座内的复位弹簧,所述限位座内活动设置有移位柱,所述复位弹簧两端分别与限位座和移位柱相接触,所述移位柱两端分别与第一排水管和偏转杆相接触,所述主轴外侧设置有扭簧,所述扭簧端部分别与固定架和第一排水管相连接。
[0014]作为优选,所述吸水件包括多个分别设置在侧护板上靠近通孔位置的集水层,多个所述集水层之间设置有排出管,所述排出管底部设置有用于将第一排水管内集聚的水排出的排出支管,所述排出管端部设置有抽水泵。
[0015]作为优选,所述移位滑槽和通孔远离螺杆一侧均设置限位凸起。
[0016]本专利技术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7]区别于现有技术,使得工作人员在对深基坑进行支护工作时,利用所述挡土机构驱使两个所述侧护板向两侧同步移位贴合基坑内壁,形成挡土支护体系,降低了运输结构时所占用的空间,降低了运输成本,而且还可根据可重复利用,提高了支护结构的通用性能,利用所述止水机构驱使所述第一排水管转动至与相邻的通孔相连通,并对基坑内进行降水工作,提高了降水效果。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图1另一方位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侧护板局剖后和底板分离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图2局剖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图4另一方位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专利技术A区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4]图7为本专利技术图5局剖结构示意图;
[0025]图8为本专利技术B区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6]图9为本专利技术侧护板局剖结构示意图;
[0027]图10为本专利技术结实施例2中侧护板局剖构示意图。
[0028]图中:1、内支撑架体;2、底板;3、侧护板;4、挡土机构;41、安装架;42、凸座;43、螺杆;5、导向件;51、T形块;52、矩形槽;53、T形槽;6、移位件;61、升降座;62、偏转杆;7、止水机构;71、固定架;72、主轴;73、移位滑槽;8、调节件;81、复位弹簧;82、移位柱;83、扭簧;9、吸水件;91、集水层;92、排出管;93、排出支管;94、抽水泵;10、第一排水管;11、通孔;12、限位座;13、第二排水管;14、限位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实施例1
[0031]请参阅图1

9,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0032]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内支撑架体1,还包括有
[0033]底板2,底板2设置在内支撑架体1下方;
[0034]侧护板3,侧护板3设置在底板2上;
[0035]挡土机构4,挡土机构4设置在内支撑架体1上,利用挡土机构4驱使两个侧护板3向两侧同步移位贴合基坑内壁;
[0036]挡土机构4包括设置在内支撑架体1上的安装架41,底板2上设置有凸座42,安装架41上转动设置有螺杆43,螺杆43底部插合在凸座42内;
[0037]底板2和侧护板3之间均设置有导向件5,利用导向件5可将侧护板3安装在底板2上,并在侧护板3移位时进行导向限位;
[0038]导向件5包括设置在侧护板3底部的T形块51,底板2上开设有矩形槽52,底板2上开设有与矩形槽52相连通的T形槽53,T形块51滑动设置在T形槽53内;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内支撑架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底板(2),所述底板(2)设置在内支撑架体(1)下方;侧护板(3),所述侧护板(3)设置在底板(2)上;挡土机构(4),所述挡土机构(4)设置在内支撑架体(1)上,利用所述挡土机构(4)驱使两个所述侧护板(3)向两侧同步移位贴合基坑内壁;第一排水管(10),所述第一排水管(10)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排水管(10)活动设置在侧护板(3)上;通孔(11),所述通孔(11)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通孔(11)均开设在侧护板(3)上;止水机构(7),所述止水机构(7)设置在内支撑架体(1)底部,利用所述止水机构(7)驱使所述第一排水管(10)转动至与相邻的通孔(11)相连通,并对基坑内进行降水工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土机构(4)包括设置在内支撑架体(1)上的安装架(41),所述底板(2)上设置有凸座(42),所述安装架(41)上转动设置有螺杆(43),所述螺杆(43)底部插合在凸座(42)内;所述底板(2)和侧护板(3)之间均设置有导向件(5),利用所述导向件(5)可将侧护板(3)安装在底板(2)上,并在侧护板(3)移位时进行导向限位;所述内支撑架体(1)上设置有移位件(6),转动所述螺杆(43)带动所述移位件(6)工作,进而驱使侧护板(3)同步向两侧移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件(5)包括设置在侧护板(3)底部的T形块(51),所述底板(2)上开设有矩形槽(52),所述底板(2)上开设有与矩形槽(52)相连通的T形槽(53),所述T形块(51)滑动设置在T形槽(53)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位件(6)包括螺纹连接在螺杆(43)上的升降座(61),所述升降座(61)上设置有多个偏转杆(62),所述偏转杆(62)端部与侧护板(3)转动连接。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一辉巨玉文赵铖李存宇曾国红
申请(专利权)人:太原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