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三峡大学专利>正文

考虑多因素影响的交叉跨越线路绕击跳闸率的计算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20807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1 16:57
考虑多因素影响的交叉跨越线路绕击跳闸率的计算方法,根据获取的输电线路和杆塔参数,确定三维电气几何模型,获取雷电活动参数;考虑地形倾角和雷电入射角两因素,构建了考虑地形倾角的改进电气几何模型和考虑雷电入射角的改进电气几何模型;计算考虑地形倾角后大地击距;计算倾斜投影面积。同时考虑交叉跨越线路间的雷电屏蔽作用时,根据两电气几何模型的弧面相交情况,分别循环计算不同雷电流作用下的相交截面积S;基于计算出的斜投影面积和相交截面积,计算输电线路各线路段的绕击跳闸率。该方法可根据交叉跨越线路的实际参数,计算得到的绕击跳闸率与实际工况较为接近,满足了交叉跨越线路绕击跳闸率的计算要求。了交叉跨越线路绕击跳闸率的计算要求。了交叉跨越线路绕击跳闸率的计算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考虑多因素影响的交叉跨越线路绕击跳闸率的计算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线路耐雷性能评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考虑多因素影响的交叉跨越线路绕击跳闸率的计算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输电线路的大量建设,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节约线路走廊,线路间难免会发生交叉跨越的情况。据电网长期运行经验表明,档距越长、线路走廊内回路越多,其遭受绕击的概率越大。在实际工程中,绕击跳闸率是线路耐雷性能的重要评估指标。目前绕击跳闸率的计算方法主要有规程法和电气几何模型法,规程法计算简单、但考虑因素较少,不能反映线路的具体特性。电气几何模型法可根据线路的实际信息搭建模型,但对于交叉跨越线路,其下层线路的保护弧会对上层线路的暴露弧产生一定的雷电屏蔽作用,此时二维电气几何模型往往难以满足计算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搭建交叉跨越线路的改进电气几何模型,提出了一种考虑多因素影响的交叉跨越线路绕击跳闸率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可根据交叉跨越线路的实际参数,计算得到的绕击跳闸率与实际工况较为接近,满足了交叉跨越线路绕击跳闸率的计算要求。
[0004]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5]考虑多因素影响的交叉跨越线路绕击跳闸率的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步骤1:根据获取的输电线路和杆塔参数,确定三维电气几何模型,获取雷电活动参数;
[0007]步骤2:基于步骤1中的三维电气几何模型,分别考虑地形倾角和雷电入射角两因素,构建了考虑地形倾角的改进电气几何模型和考虑雷电入射角的改进电气几何模型。
[0008]步骤3:基于步骤2中的考虑地形倾角的改进电气几何模型,计算考虑地形倾角后大地击距;基于步骤2中的考虑雷电入射角的改进电气几何模型,计算倾斜投影面积。
[0009]步骤4:基于步骤3中计算出大地击距和倾斜投影面积,同时考虑交叉跨越线路间的雷电屏蔽作用时,根据两电气几何模型的弧面相交情况,分别循环计算不同雷电流作用下的相交截面积;
[0010]步骤5:基于步骤3中计算出的斜投影面积和步骤4中计算出的相交截面积,计算输电线路各线路段的绕击跳闸率。
[0011]所述步骤1中,输电线路参数包括导线、地线空间位置;杆塔参数包括杆塔型号、呼高和横担长度;雷电活动参数包括地闪密度和雷电流幅值分布函数。
[0012]三维电气几何模型如图3所示,其中:h3和h4分别为C点和D点的对地高度,b3和b4分别为C点和D点处对应的横担长度。
[0013]雷电流幅值分布函数指的是:除陕南西北地区和内蒙的部分地区以外,我国一般
地区雷击输电线路杆塔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可按下式计算:
[0014][0015]所述步骤2中,导线中每一点的高度计算如下:
[0016]h
x
=H

4fx(L

x)/L2[0017]式中,h
x
为导线每一点的高度;H为杆塔接线处的对地高度;f为线路对地垂弧;L为档距长度。
[0018]考虑地形倾角的改进电气几何模型如图4所示。δ和γ都为计算过程中的角度变量。r
g
为未考虑其他因素时的大地击距,计算公式如下:
[0019]r
g
=0.9
×
0.67h
0.6
I
0.74
[0020]h为杆塔高度,单位:m;I为雷电流幅值,单位:kA。
[0021]考虑雷电入射角的改进电气几何模型如图2所示。h
x1
为A处避雷线的对地高度。所述步骤3中,考虑地形倾角时,主要影响的是大地击距,计算考虑地形倾角后大地击距变化如下所示:
[0022][0023][0024]r
g1
=cosβ
×
(r
g

((r
s sinγ+b4)
×
tanβ))
[0025]式中,h3、h4、b3、b4分别为两导线的对地高度和横担长度;r
g1
为考虑地形倾角后的大地击距,β为地形倾角。
[0026]所述步骤3中,雷电入射角的概率分布公式,以及考虑雷电入射角后线路投影面积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0027][0028]K=h
x1
+r
s
[0029][0030]式中,g(λ)为雷电入射角度分布概率;λ为雷电入射角;r
gmax
为最大绕击电流下的大地击距;K为避雷线保护弧面和导线暴露弧面最高点的对地高度;r
s
为线路击距。
[0031]所述步骤4中,两电气几何模型包括:同塔双回线路的电气几何模型、单回线路的电气几何模型。本专利技术的相交情况为同塔双回线路和单回线路发生交叉跨越,其中同塔双回线路的电气几何模型如图3所示,单回线路的电气几何模型如图5所示。
[0032]不同雷电流对应的弧面相交情况不同,具体如图7所示,上斜线截面为:交叉跨越线路中下层线路保护弧弧面与上层线路暴露弧弧面相交的面积;网格截面为:交叉跨越线路中下层线路保护弧弧面与上层线路保护弧弧面相交的面积。
[0033]本专利技术考虑下层线路的保护弧弧面完全在档距中,当雷电流较小时,交叉情况如图6(a)所示,此种情况可根据下式计算:以下计算公式针对图6(a)~图6(d)中左侧情况,图6(a)~图6(d)中右侧情况与以下计算相近,仅需要划分雷电流幅值即可。
[0034][0035][0036]Y
E
=Y
C
=m;
[0037][0038][0039][0040][0041]S=(|X
E
|+|X
c
|)
×
m;
[0042]随着雷电流增大时,交叉情况如图6(b)所示,此种情况可根据下式计算:
[0043][0044][0045][0046]S=(x2‑
x1)
×
x4+(x4+x3)
×
(x5‑
x2)+x3×
(x6‑
x5)
[0047]式中,h1、h2、h3和h4分别为图3中A、B、C和D点处导线的对地高度,d1、d2、d3和d4分别为A、B、C和D点接线处的横担长度。
[0048]随着雷电流增大时,交叉情况如图6(c)所示,此种情况可根据下式计算:
[0049][0050][0051][0052][0053][0054]S=(x2‑
x1)
×
x5+(x5+x7)
×
(x3‑
x2)+(x7+x8)
×
(x4‑
x3)+x8×
(x5‑
x4)
[0055]随着雷电流增大时,交叉情况如图6(d)所示,此种情况可根据下式计算:
[0056][0057][0058][0059]S=(x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考虑多因素影响的交叉跨越线路绕击跳闸率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根据获取的输电线路和杆塔参数,确定三维电气几何模型,获取雷电活动参数;步骤2:基于步骤1中的三维电气几何模型,分别考虑地形倾角和雷电入射角两因素,构建了考虑地形倾角的改进电气几何模型和考虑雷电入射角的改进电气几何模型;步骤3:基于步骤2中的考虑地形倾角的改进电气几何模型,计算考虑地形倾角后大地击距;基于步骤2中的考虑雷电入射角的改进电气几何模型,计算倾斜投影面积;步骤4:基于步骤3中计算出大地击距和倾斜投影面积,同时考虑交叉跨越线路间的雷电屏蔽作用时,根据两电气几何模型的弧面相交情况,分别循环计算不同雷电流作用下的相交截面积;步骤5:基于步骤3中计算出的斜投影面积和步骤4中计算出的相交截面积,计算输电线路各线路段的绕击跳闸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考虑多因素影响的交叉跨越线路绕击跳闸率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输电线路参数包括导线、地线空间位置;杆塔参数包括杆塔型号、呼高和横担长度;雷电活动参数包括地闪密度和雷电流幅值分布函数。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考虑多因素影响的交叉跨越线路绕击跳闸率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考虑地形倾角时,影响的是大地击距,计算考虑地形倾角后大地击距变化如下所示:变化如下所示:r
g1
=cosβ
×
(r
g

((r
s
sinγ+b4)
×
tanβ))式中,h3、h4、b3、b4分别为两导线的对地高度和横担长度;r
g1
为考虑地形倾角后的大地击距,β为地形倾角。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考虑多因素影响的交叉跨越线路绕击跳闸率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雷电入射角的概率分布公式,以及考虑雷电入射角后线路投影面积计算公式如下所示:K=h
x1
+r
s
式中,g(λ)为雷电入射角度分布概率;λ为雷电入射角;r
gmax
为最大绕击电流下的大地击距;K为避雷线保护弧面和导线暴露弧面最高点的对地高度;r
s
为线路击距。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考虑多因素影响的交叉跨越线路绕击跳闸率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两电气几何模型包括:同塔双回线路的电气几何模型、单回线路的电气几何模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考虑多因素影响的交叉跨越线路绕击跳闸率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交叉截面积根据两杆塔形成的电气几何模型位置关系计算,其中交叉截面具体可分为5种情况:1)当I>I1时,下层线路保护弧弧面最高点低于上层线路的地线击距,此时下层线路对上层线路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鹏周春天林敢吴田普子恒方春华
申请(专利权)人:三峡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