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头套式颈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0445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1 16: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头套式颈托,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套体,套体的底部设有贯穿套体内部的通道一,套体的一侧设有开口一,开口一设有连接件一,套体的内侧顶部设有弧形防护板,套体靠近通道一的边缘部设有支撑装置,支撑装置连接有充气装置,套体的内侧壁间隔设有若干个压力传感器。在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通过在套体内设置防护板,从而对患者头部的无骨处进行保护,通过开口二以及控制开口二开关的连接件,便于医护人员能够更加方便的查看头部伤口处的情况;通过头套底部的支撑装置,便于对患者的颈部进行固定支撑,对患者的颈部形成保护以及防止患者的头部发生晃动,从而解决了需要对头部进行保护以及对颈部进行固定的相关问题。固定的相关问题。固定的相关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头套式颈托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头套式颈托。

技术介绍

[0002]颈托是颈椎病辅助治疗器具,能起到制动和保护颈椎,减少神经的磨损,减轻椎间关节创伤性反应,并有利于组织水肿的消退和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作用,颈托可应用于各型颈椎病,对急性发作期患者,尤其对颈椎间盘突出症、交感神经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更为适合。这种颈托不仅仅针对颈椎病等,脑外科手术后,由于患者的头部需要固定扶持,这类颈托也可以投入给患者使用。
[0003]当患者在进行开颅手术以后,患者头顶的脑窗处无头盖骨,自我愈合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这期间头顶相对脆弱,如果不能做好有效的保护会使患者的头部受到二次挫伤,严重时可以危及生命;同时需要防止患者的头部发生晃动。
[0004]因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头套式颈托,以解决上述提到的相关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头套式颈托,以解决上述提到的当患者进行开颅手术后需要对头部进行保护以及对颈部进行固定的相关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头套式颈托,包括套体,所述套体的底部设有贯穿套体内部的通道一,所述套体的一侧设有垂直于通道一的开口一,所述开口一设有连接件一,所述套体的内侧顶部设有弧形防护板,所述套体靠近通道一的边缘部设有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连接有充气装置,所述套体的内侧壁间隔设有若干个压力传感器,所述套体靠近开口一的外侧壁设有控制处理系统以及供电装置,所述压力传感器以及充气装置分别与控制处理系统连接。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套体,便于对患者的头部形成保护;通过通道一以及开口一,便于患者更加方便套设在头部的外侧;通过连接件一,便于控制开口一的开关,从而能够使套体套设在患者头部防止脱落;通过弧形防护板,便于对患者头部的无骨处形成保护;通过支撑装置,便于对患者的颈部进行固定支撑,对患者的颈部形成保护以及防止患者的头部发生晃动;通过充气装置,便于对支撑装置进行充气,从而使支撑装置扩大对患者的颈部形成支撑固定的效果;通过若干个压力传感器,便于对套体内的压力进行监测,防止因支撑装置压力过大对患者头部形成压迫;通过控制处理系统,便于对压力传感器以及充气装置进行自动化控制;通过供电装置,便于对控制处理系统提供电力支撑。
[0008]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装置包括若干个环形气囊以及若干个条状气囊,若干个所述环形气囊分别平行于通道一间隔设于套体的外侧壁,若干个所述条形气囊分别垂直于环形气囊间隔设于环形气囊之间,所述环形气囊与条形气囊贯通连接。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环形气囊,便于作用于患者的两侧肩部以及后颈部,从而能够对患者的后颈部以及头部的两侧进行支撑固定;通过条形气囊,便于对环形气囊
进行支撑,从而对患者的颈部进行支撑固定。
[0010]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充气装置包括充气管以及电动充气泵,所述充气管与环形气囊贯通连接,所述电动充气泵设于充气管远离套体的一端。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充气管,便于电动充气泵与支撑装置进行连接,从而达到充气的效果;通过电动充气泵,便于对支撑装置进行充气,并通过控制处理系统的反馈对充气进行自适应控制。
[0012]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套体远离开口一的一侧设有沿高度方向的观察通孔。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观察通孔,便于防止套体遮盖患者的面部以及颈前部,从而便于医护人员实时查看患者的面色以及颈部情况变化,从而能够及时的对患者进行紧急抢救。
[0014]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套体的顶部外侧壁设有开口二,所述开口二设于弧形防护板的边缘部,所述开口二设有连接件二。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开口二以及控制开口二开关的连接件二,便于医护人员能够更加方便的查看头部伤口处的情况。
[0016]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件一以及连接件二均采用拉链结构。
[0017]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套体采用多层结构,从内到外依次为亲肤层、弹性层以及防水层。
[0018]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环形气囊以及条形气囊采用硅胶气囊。
[0019]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0]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在套体内设置防护板,从而对患者头部的无骨处进行保护,通过开口二以及控制开口二开关的连接件二,便于医护人员能够更加方便的查看头部伤口处的情况;通过头套底部的支撑装置,便于对患者的颈部进行固定支撑,对患者的颈部形成保护以及防止患者的头部发生晃动,从而解决了需要对头部进行保护以及对颈部进行固定的相关问题。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头套式颈托的正视图;
[0022]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头套式颈托的后视图;
[0023]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头套式颈托的套体结构图。
[0024]图中:1、套体;2、通道一;3、开口一;4、连接件一;5、弧形防护板;6、支撑装置;7、充气装置;8、压力传感器;9、控制处理系统;10、供电装置;11、观察通孔;12、开口二;13、连接件二;14、束缚带;15、魔术贴一;16、魔术贴二;601、环形气囊;602、条形气囊;701、充气管;702、电动充气泵;101、亲肤层;102、弹性层;103、防水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6]实施例:一种头套式颈托,如图1

3所示,包括套体1,套体1的底部开设有贯穿套体1内部的通道一2,套体1的一侧开凿有垂直于通道一2的开口一3,开口一3固定安装有连接件一4,套体1的内侧顶部固定安装有弧形防护板5,套体1靠近通道一2的边缘部固定安装有
支撑装置6,支撑装置6连接有充气装置7,套体1的内侧壁间隔固定安装有4个压力传感器8,压力传感器8采用柔性压力传感器8,套体1靠近开口一3的外侧壁固定安装有控制处理系统9以及供电装置10。
[0027]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套体1顶部的两侧设置束缚带14,束缚带14远离套体1的一端设置魔术贴一15,束缚带14设置在弧形防护板5以及开口二12之间,在套体1靠近支撑装置6的外侧壁设置与魔术贴一15相互配合的魔术贴二16,能够通过束缚带14更加牢固的固定住弧形防护板5。
[0028]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套体1,便于对患者的头部形成保护;通过通道一2以及开口一3,便于患者更加方便套设在头部的外侧;通过连接件一4,便于控制开口一3的开关,从而能够使套体1套设在患者头部防止脱落;通过弧形防护板5,便于对患者头部的无骨处形成保护;通过支撑装置6,便于对患者的颈部进行固定支撑,对患者的颈部形成保护以及防止患者的头部发生晃动;通过充气装置7,便于对支撑装置6进行充气,从而使支撑装置6扩大对患者的颈部形成支撑固定的效果;通过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头套式颈托,其特征是:包括套体(1),所述套体(1)的底部设有贯穿套体(1)内部的通道一(2),所述套体(1)的一侧设有垂直于通道一(2)的开口一(3),所述开口一(3)设有连接件一(4),所述套体(1)的内侧顶部设有弧形防护板(5),所述套体(1)靠近通道一(2)的边缘部设有支撑装置(6),所述支撑装置(6)连接有充气装置(7),所述套体(1)的内侧壁间隔设有若干个压力传感器(8),所述套体(1)靠近开口一(3)的外侧壁设有控制处理系统(9)以及供电装置(10),所述压力传感器(8)以及充气装置(7)分别与控制处理系统(9)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头套式颈托,其特征是:所述支撑装置(6)包括若干个环形气囊(601)以及若干个条状气囊,若干个所述环形气囊(601)分别平行于通道一(2)间隔设于套体(1)的外侧壁,若干个所述条形气囊(602)分别垂直于环形气囊(601)间隔设于环形气囊(601)之间,所述环形气囊(601)与条形气囊(602)贯通连接。3.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小玉陈龙胡媛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