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多向传输的冷循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8561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0 01: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多向传输的冷循环结构,包括自来水供应口、净水系统、水箱、加热罐、加热装置、制冷罐、制冷装置、用水装置、排污口、多组管道、多组接头以及阀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制冷罐制冷时,通过循环控制结构,制冷罐底部冷水与制冷罐上层的温度较高的水进行混合,使得制冷罐内的整体温度保持在衡温的状态,制冷罐制冷完成后,在没有冰水需求时,将会重复冰水循环的操作,防止罐内冰水有结冰现象,使得罐内机械温控限定的温度更低,能够做到更低温的冰水,由于制冷时制冷罐进水阀关闭,可避免取水过程中从水箱进水到制冷罐影响取冰水的量,也提高了制冷效率,水箱中的水通过分流器配合多组电磁阀可实现多向传输的功能。器配合多组电磁阀可实现多向传输的功能。器配合多组电磁阀可实现多向传输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多向传输的冷循环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用水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可多向传输的冷循环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市面存在较多可提供冷水、热水以及常温水的饮水用水设备,但是经过网络调查显示,目前常见的饮水用水设备均存在如下问题:
[0003]1、传统的饮用水的冷罐,制冷时间长;
[0004]2、冷罐制冷过程中,冷水在冷罐中会往下沉,导致冷罐最上部的水温会高于底部的温度,出现水层温差现象;
[0005]3、当冷罐内的温度过低时,会出现结冰的风险;
[0006]4、传统冷罐出水时需要注入等量的常温水,才能将冷罐中的冰水挤出,使得冷罐整体温度升温快,出冰水的量没有办法保证;
[0007]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对饮水用水设备进行改进,以解决制冷罐内温度分层、制冷罐的制冷效率低以及静置水的结冰风险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可多向传输的冷循环结构。
[000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多向传输的冷循环结构,包括自来水供应口、净水系统、水箱、加热罐、加热装置、制冷罐、制冷装置、用水装置、排污口、多组管道、多组接头以及阀门,所述净水系统、水箱、加热罐、制冷罐以及用水装置上均设置有进水口,所述净水系统、水箱、加热罐、制冷罐上均设置出水口,所述净水系统、加热罐、制冷罐以及用水装置上均设置有排水口,所述自来水供应口与净水系统之间通过流量计固定连接,所述净水系统出水口通过管道与水箱进水口固定连接,所述水箱出水口通过管道固定连接有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远离水箱的一端固定个连接有分流器,所述分流器远离第一水泵的一端设置有三组出口,三组出口分别通过管道与加热罐进水口、制冷罐进水口以及用水装置固定连接,所述分流器与用水装置之间固定连接有供水调节器,所述加热罐出水口、制冷罐出水口通过两组管道均与供水调节器远离用水装置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制冷罐出水口与供水调节器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抽水泵,所述第二抽水泵进水端贯穿制冷罐上壁并伸入至制冷罐内部,所述第二抽水泵进水端末端靠近制冷罐内侧下壁,所述第二抽水泵到供水调节器之间的管道与分流器到制冷罐进水口之间的管道之间设置有循环控制结构,所述制冷罐内部设置有温度控制结构,所述制冷罐内部还设置有水位控制结构,所述净水系统、加热罐、制冷罐以及用水装置的排水口通过多组管道、接头共同连接有第三水泵。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1]所述供水调节器上设置有三组进水接头与一组出水接头,三组所述进水接头分别
通过管道与分流器、加热罐出水口以及第二抽水泵远离制冷罐的一端连接,所述出水接头与用水装置进水口连接,三组所述进水接头分别通过直供水电磁阀、热水供应电磁阀、冷水供应电磁阀与出水接头连接,所述直供水电磁阀位于出水接头与分流器之间,所述热水供应电磁阀位于出水接头与加热罐之间,所述冷水供应电磁阀位于第二抽水泵与出水接头之间。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3]所述循环控制结构包括冷水罐进水阀、冷水罐回水阀,所述冷水罐进水阀设置在分流器与制冷罐进水口之间,所述冷水罐回水阀设置在第二抽水泵到供水调节器的连接管道与分流器到制冷罐的连接管道之间。
[00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5]所述温度控制结构包括温度探头、机械温控,所述温度探头设置在制冷罐内侧下壁,所述机械温控固定连接在制冷罐内侧壁。
[00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7]所述水位控制结构包括上限水位探头、下限水位探头,所述上限水位探头、下限水位探头按上下分布依次固定连接在制冷罐内侧壁。
[001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9]所述第三水泵远离净水系统、加热罐、制冷罐以及用水装置排水口的一端与排污口固定连接。
[0020]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1]1、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可多向传输的冷循环结构,制冷罐制冷时,冷水罐进水阀关闭,第二抽水泵打开,冷水罐回水阀打开,第二抽水泵将制冷罐底部的冷水抽出,经过冷水罐回水阀将冷水从制冷罐进水口注入,与制冷罐上层的温度较高的水进行混合,使得制冷罐内的整体温度保持在衡温的状态,制冷罐制冷完成后,在超过系统规定的等待时间,没有冰水需求时,将会重复冰水循环的操作,防止罐内冰水有结冰现象,使得罐内机械温控限定的温度更低,能够做到更低温的冰水。
[0022]2、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可多向传输的冷循环结构,由于制冷时制冷罐进水阀关闭,可避免取水过程中从水箱进水到制冷罐影响取冰水的量,也提高了制冷效率;
[0023]3、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可多向传输的冷循环结构,通过设置的供水调节器,用户可以直接选择从水箱直供常温水,也可单独供热水、冷水或者混合供应,水箱中的水通过分流器配合多组电磁阀可实现多向传输的功能。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可多向传输的冷循环结构的整体结构框架示意图;
[0025]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可多向传输的冷循环结构的制冷罐内部结构剖面示意图;
[0026]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可多向传输的冷循环结构的供水调节器内部剖面示意图。
[0027]图例说明:
[0028]1、自来水供应口;2、流量计;3、净水系统;4、水箱;5、第一水泵;6、分流器;7、加热
罐;8、制冷罐;9、用水装置;10、冷水罐进水阀;11、第二抽水泵;12、冷水罐回水阀;13、直供水电磁阀;14、热水供应电磁阀;15、冷水供应电磁阀;16、第三水泵;17、排污口;18、上限水位探头;19、下限水位探头;20、温度探头;21、机械温控;22、供水调节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参照图1到图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多向传输的冷循环结构:包括自来水供应口1、净水系统3、水箱4、加热罐7、加热装置、制冷罐8、制冷装置、用水装置9、排污口17、多组管道、多组接头以及阀门,净水系统3、水箱4、加热罐7、制冷罐8以及用水装置9上均设置有进水口,净水系统3、水箱4、加热罐7、制冷罐8上均设置出水口,净水系统3、加热罐7、制冷罐8以及用水装置9上均设置有排水口,自来水供应口1与净水系统3之间通过流量计2固定连接,净水系统3出水口通过管道与水箱4进水口固定连接,水箱4出水口通过管道固定连接有第一水泵5,第一水泵5远离水箱4的一端固定个连接有分流器6,分流器6远离第一水泵5的一端设置有三组出口,三组出口分别通过管道与加热罐7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多向传输的冷循环结构,包括自来水供应口(1)、净水系统(3)、水箱(4)、加热罐(7)、加热装置、制冷罐(8)、制冷装置、用水装置(9)、排污口(17)、多组管道、多组接头以及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净水系统(3)、水箱(4)、加热罐(7)、制冷罐(8)以及用水装置(9)上均设置有进水口,所述净水系统(3)、水箱(4)、加热罐(7)、制冷罐(8)上均设置出水口,所述净水系统(3)、加热罐(7)、制冷罐(8)以及用水装置(9)上均设置有排水口,所述自来水供应口(1)与净水系统(3)之间通过流量计(2)固定连接,所述净水系统(3)出水口通过管道与水箱(4)进水口固定连接,所述水箱(4)出水口通过管道固定连接有第一水泵(5),所述第一水泵(5)远离水箱(4)的一端固定个连接有分流器(6),所述分流器(6)远离第一水泵(5)的一端设置有三组出口,三组出口分别通过管道与加热罐(7)进水口、制冷罐(8)进水口以及用水装置(9)固定连接,所述分流器(6)与用水装置(9)之间固定连接有供水调节器(22),所述加热罐(7)出水口、制冷罐(8)出水口通过两组管道均与供水调节器(22)远离用水装置(9)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制冷罐(8)出水口与供水调节器(22)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抽水泵(11),所述第二抽水泵(11)进水端贯穿制冷罐(8)上壁并伸入至制冷罐(8)内部,所述第二抽水泵(11)进水端末端靠近制冷罐(8)内侧下壁,所述第二抽水泵(11)到供水调节器(22)之间的管道与分流器(6)到制冷罐(8)进水口之间的管道之间设置有循环控制结构,所述制冷罐(8)内部设置有温度控制结构,所述制冷罐(8)内部还设置有水位控制结构,所述净水系统(3)、加热罐(7)、制冷罐(8)以及用水装置(9)的排水口通过多组管道、接头共同连接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高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