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生物强化作用耦合地下水循环井修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18381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0 01: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地下水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原位生物强化作用耦合地下水循环井修复系统,包括地下水循环井系统以及设置在所述的地下水循环井系统上游以及下游的两个原位生物作用强化系统;所述的原位生物作用强化系统包括靠近地下水循环井系统的曝气井以及远离地下水循环井系统的注入井。本申请利用地下水循环井随着曝气时间延长最终形成一个以循环井为中心的锥形修复区域的特点,在修复区域内上游和下游对称布设曝气井和注入井,增强了原位生物修复作用,提高了修复效率,同时扩大了修复的影响半径。的影响半径。的影响半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原位生物强化作用耦合地下水循环井修复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地下水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原位生物强化作用耦合地下水循环井修复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地下水循环井技术作为一种原位修复技术,可以高效去除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在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中的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近年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0003]地下水循环井技术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拓展其修复范围,同时加强对半挥发性和难挥发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是修复工程中的难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原位生物强化作用耦合地下水循环井修复系统。
[0005]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原位生物强化作用耦合地下水循环井修复系统,包括地下水循环井系统以及设置在所述的地下水循环井系统上游以及下游的两个原位生物作用强化系统;所述的原位生物作用强化系统包括靠近地下水循环井系统的曝气井以及远离地下水循环井系统的注入井。
[0007]所述的地下水循环井系统包括外井管、设置在所述的外井管内的内井管、以及设置在所述的外井管以及内井管间的封隔板;所述的封隔板将所述的外井管分隔为上井管以及下井管;所述的上井管以及下井管上分别设置有上花孔以及下花孔;所述的内井管内设置有循环井曝气头;下花孔、内井管、上花孔形成水循环通路。
[0008]所述的外井管上设置有井盖。
[0009]所述的循环井曝气头通过循环井曝气管与设置在地面的循环井曝气装置连接。
[0010]所述的上花孔设置在地下水面以下。
[0011]所述的外井管高出地面的部分设置有尾气排出口。
[0012]所述的曝气井包括曝气井本体、设置在所述的曝气井本体上的曝气井花孔以及设置在所述的曝气井本体内的曝气井曝气头;所述的曝气井曝气头通过曝气井曝气管与设置在地面上的臭氧发生器连接。
[0013]所述的曝气井花孔的上端与地下水面平齐。
[0014]所述的注入井包括注入井本体、设置在所述的注入井本体上的注入井花孔以及设置在所述的注入井本体内的注液管;所述的注液管与设置在地面上的药箱连接。
[0015]所述的注入井花孔的上端与地下水面平齐。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本申请利用地下水循环井随着曝气时间延长最终形成一个以循环井为中心的锥形修复区域的特点,在修复区域内上游和下游对称布设曝气井和注入井,增强了原位生物
修复作用,提高了修复效率,同时扩大了修复的影响半径。
附图说明
[0018]图1 为本技术原位生物强化作用耦合地下水循环井修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方式
[0019]为了使本
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最佳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0]图1示出一种原位生物强化作用耦合地下水循环井修复系统,包括地下水循环井系统以及设置在所述的地下水循环井系统上游以及下游的两个原位生物作用强化系统;所述的原位生物作用强化系统包括靠近地下水循环井系统的曝气井13以及远离地下水循环井系统的注入井14。
[0021]所述的地下水循环井系统包括外井管4、设置在所述的外井管内的内井管5、以及设置在所述的外井管以及内井管间的封隔板6;所述的封隔板将所述的外井管分隔为上井管以及下井管;所述的上井管以及下井管上分别设置有上花孔9以及下花孔8;所述的内井管内设置有循环井曝气头7;下花孔8、内井管5、上花孔9形成水循环通路。
[0022]所述的外井管上设置有井盖2。
[0023]所述的循环井曝气头通过循环井曝气管与设置在地面的循环井曝气装置1连接。
[0024]所述的上花孔9设置在地下水面以下。
[0025]所述的外井管高出地面的部分设置有尾气排出口3。
[0026]所述的曝气井包括曝气井本体、设置在所述的曝气井本体上的曝气井花孔以及设置在所述的曝气井本体内的曝气井曝气头;所述的曝气井曝气头通过曝气井曝气管与设置在地面上的臭氧发生器10连接,曝气井曝气管上设置有空气压缩机。
[0027]所述的曝气井花孔的上端与地下水面平齐。
[0028]所述的注入井包括注入井本体、设置在所述的注入井本体上的注入井花孔以及设置在所述的注入井本体内的注液头;所述的注液头通过注液管12与设置在地面上的药箱11连接。
[0029]所述的注入井花孔的上端与地下水面平齐。
[0030]使用本申请的原位生物强化作用耦合地下水循环井修复装置,包括以下顺序和步骤:
[0031]a、根据地下水污染区的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地下水循环井系统的外井管井位、井深,通过钻机打套井孔,终孔在受污染含水层污染晕以下10cm,若第一层潜水含水层全部受污染,则孔底需到达隔水底板;
[0032]b、根据井深确定外井管4的长度,在外井管4设置上花孔9和下花孔8,根据污染条件设置花孔长度;
[0033]c、将循环井曝气头7通过循环井曝气管与循环井曝气装置(空气压缩机)1相连,同时将尾气管与尾气排出口3相连;
[0034]d、确定地下水循环井系统影响半径,通过钻机打孔,将曝气井和注入井放置到合适位置,同时将曝气井和对应的臭氧发生器相连,注入井与对应的营养药箱相连;
[0035]e、需要定期对药箱、空气压缩机和尾气处理装置进行维护与保养。
[0036]以上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原位生物强化作用耦合地下水循环井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地下水循环井系统以及设置在所述的地下水循环井系统上游以及下游的两个原位生物作用强化系统;所述的原位生物作用强化系统包括靠近地下水循环井系统的曝气井以及远离地下水循环井系统的注入井。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位生物强化作用耦合地下水循环井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下水循环井系统包括外井管、设置在所述的外井管内的内井管、以及设置在所述的外井管以及内井管间的封隔板;所述的封隔板将所述的外井管分隔为上井管以及下井管;所述的上井管以及下井管上分别设置有上花孔以及下花孔;所述的内井管内设置有循环井曝气头;下花孔、内井管、上花孔形成水循环通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原位生物强化作用耦合地下水循环井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井管上设置有井盖。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原位生物强化作用耦合地下水循环井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循环井曝气头通过循环井曝气管与设置在地面的循环井曝气装置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原位生物强化作用耦合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骉屈智慧张胜东肖佳裕袁浩巍周凡超付泽康
申请(专利权)人:防灾科技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