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养殖废水微生物处理的一体化反应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8234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0 01: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养殖废水微生物处理的一体化反应器,包括反应器本体及进水区、反应区、出水区和沉降区,进水区连通设有进水管,进水区的底部连通设有集泥斗;反应区设有若干个,过水孔将所有反应区依次连通,反应区内安装设有生物床,生物床包括上固定格栅、下固定格栅和两者之间填充的生物小球,出水区的外壁连通设有出水管,进水区、反应区和出水区依次相互连通;集泥斗和反应区的底部形成所述沉降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养殖废水微生物处理的一体化反应器,微生物固定化处理时,优化了反应水利条件,可使微生物与废水中的污染物充分反应,从而高效净化养殖废水,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同时避免微生物随出水流失的缺点。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养殖废水微生物处理的一体化反应器


[0001]本技术涉及淡水养殖废水环保处理生产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养殖废水微生物处理的一体化反应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淡水养殖技术的提高和推广,我国池塘养殖已越来越多地采用高密度、高投饵率的精养技术模式。由于池塘精养大都是半封闭式净水养殖,养殖过程中投加的饲料、化学残留物以及水产品的排泄物长期积聚在水体中,导致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和有机污染物,可引起鱼类中毒死亡和水体富营养化,养殖水环境恶化。在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技术中,微生物降解技术具有资源广泛、经济高效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已普遍应用于循环水养殖业。影响微生物对污染物降解净化效果的关键因素有微生物数量、菌群种类和环境条件等。增加微生物数量的传统方法是向养殖水体直接接种微生物,但其受到不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影响,且易随水体流失,处理效果往往不理想,这就导致微生物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必须采用必要手段使其留存在反应器内。微生物固定化技术是一种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特选的游离微生物限制或定位在有限的空间区域内,使其保持高度密集及较好的生物活性的一项生物技术,为保证微生物与废水中的污染物能够充分反应,必须要提高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处理养殖废水的反应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上述问题,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养殖废水微生物处理的一体化反应器,该反应器在对养殖废水进行微生物固定化处理时,优化了反应水利条件,可使微生物与废水中的污染物充分反应,从而高效净化养殖废水,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同时避免微生物随出水流失的缺点。
>[0004]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养殖废水微生物处理的一体化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器本体及其内部分区设置的进水区、反应区、出水区和沉降区,所述进水区的外壁连通设有进水管,所述进水区内设有与进水管相面对的导流墙,进水管与导流墙之间形成进水廊道,所述进水区的底部连通设有倒锥形的集泥斗;所述反应区设有若干个并依次通过引流板相隔离,所述引流板通过依次在上下不同位置设置的过水孔将所有反应区依次连通,所述反应区内位于上下过水孔之间的位置安装设有生物床,所述生物床包括上固定格栅、下固定格栅和两者之间填充的生物小球,所述出水区的外壁连通设有出水管,所述进水区、反应区和出水区通过引流板上的过水孔依次相互连通;所述集泥斗和反应区的底部形成所述沉降区。
[0005]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反应区并排设有六个,所述生物床固定安装在反应区中部偏上的位置。
[0006]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引流板均可拆卸安装在反应器本体内。
[0007]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反应区的底部整体呈向集泥斗内导流且斜度为
10
°
~30
°
的斜坡。
[000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反应器本体埋放于地下且顶部高于地面20cm。
[000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反应器本体及上固定格栅、下固定格栅均采用玻璃钢材质制成。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1]1,本技术为养殖废水采用微生物固定化技术进行高效去除废水中污染物提供了一个高效生物小球截留和优化反应水利条件的反应器,通过该反应器实施微生物固定化技术时,反应器中的生物量和浓度均大幅提高,处理能力增强,微生物保持活性的时间增加并能重复使用,可更高效地去除水产养殖废水中的污染物。
[0012]2,该反应器分区设有进水区、反应区、出水区和沉降区,进水区导流,下方的集泥斗沉降废水中的悬浮物,并定期外排;反应区设置多个并通过过水孔连通,内部均安装生物床,增加固定化微生物与养殖废水的反应时间,提高反应效率;采用“隔间+格栅”的组合将生物小球固定于反应区的中部偏上的位置,既可以利用水利条件降低悬浮物对生效小球堵塞问题,又便于以后更换;经过反应后的养殖废水通过出水区排出反应器外,沉积于反应区底部的污泥可冲至集泥斗内,并定期对反应器内沉降的污泥进行清理。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体化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体化反应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示意:1

反应器本体;2

进水区;21

进水管;22

导流墙;23

进水廊道;3

反应区;4

出水区;41

出水管;5

集泥斗;6

引流板;61

过水孔;7

生物床;71

上固定格栅;72

下固定格栅;73

生物小球;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17]如图1及图2所示,一种养殖废水微生物处理的一体化反应器,包括反应器本体1及其内部分区设置的进水区2、反应区3、出水区4和沉降区,所述进水区2的外壁连通设有进水管21,所述进水区2内设有与进水管21相面对的导流墙22,进水管21与导流墙22之间形成进水廊道23,所述进水区2的底部连通设有倒锥形的集泥斗5;废水通过进水管21进入进水廊道23内,设置导流墙22可使废水均匀的分布在反应器整个截面上,随着进水的水流速度突然降低,废水中的悬浮物因为水流速度的突然降低而加速沉降,进而达到利用水利条件去除废水中悬浮物的目的,沉降下来的悬浮物会沉积至集泥斗5中,定期外排即可。
[0018]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反应区3设有若干个并依次通过引流板6相隔离,所述引流板6通过依次在上下不同位置设置的过水孔61将所有反应区3依次连通,所述反应区3内位于上下过水孔61之间的位置安装设有生物床7,所述生物床7包括上固定格栅71、下固定格栅72和两者之间填充的生物小球73,所述出水区4的外壁连通设有出水管41,所述进水区2、反应区3和出水区4通过引流板6上的过水孔61依次相互连通;所述集泥斗5和反应区3的底部形成所述沉降区。
[0019]进一步,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反应区3并排设有六个,所述生物床7固定安装在反应区3中部偏上的位置。所述引流板6均可拆卸安装在反应器本体1内。所述反应区3的底部整体呈向集泥斗5内导流且斜度为10
°
~30
°
的斜坡。
[0020]如图1及图2所示,经过导流后的废水通过过水孔61进入到反应区3中进行污染物的降解,反应区3内利用上固定格栅71和下固定格栅72将生物小球73固定于反应区3的中部偏上位置,从而形成供废水进行净化的生物床7,多个反应区3通过过水孔61相互连通,反应区3可优选设置六个,相邻引流板6上的过水孔61设置在上部和下部两个不同的位置,以使废水在进入到反应区3后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养殖废水微生物处理的一体化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器本体及其内部分区设置的进水区、反应区、出水区和沉降区,所述进水区的外壁连通设有进水管,所述进水区内设有与进水管相面对的导流墙,进水管与导流墙之间形成进水廊道,所述进水区的底部连通设有倒锥形的集泥斗;所述反应区设有若干个并依次通过引流板相隔离,所述引流板通过依次在上下不同位置设置的过水孔将所有反应区依次连通,所述反应区内位于上下过水孔之间的位置安装设有生物床,所述生物床包括上固定格栅、下固定格栅和两者之间填充的生物小球,所述出水区的外壁连通设有出水管,所述进水区、反应区和出水区通过引流板上的过水孔依次相互连通;所述集泥斗和反应区的底部形成所述沉降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养殖废水微生物处理的一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海军刘晓亮徐淼张金凤马艳宁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天津市环境规划院天津市低碳发展研究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