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窗顶结构可移动支模防护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7040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16 11: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外窗顶结构可移动支模防护架,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所述外窗顶结构可移动支模防护架能够解决无外防护架的情况下,外墙窗顶结构的支模及防护问题;所述外窗顶结构可移动支模防护架的架体搭设操作简单,使用安全可靠,适应性强。架体采用成型构件,安拆方便且可移动作业,架体稳定防护可靠,确保施工安全性。确保施工安全性。确保施工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外窗顶结构可移动支模防护架


[0001]本技术属于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外窗顶结构可移动支模防护架。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爬架已经在新建高层建筑中普及。爬架的特点是随主体结构的施工逐步爬升,不断为新的作业面提供防护。对于每层建筑面积不是特别大的项目,一般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7天左右浇筑一层,然后爬架也随之爬升,二次结构需及时进行穿插作业。但是,提在需要提高施工节奏时,施工人员只考虑主体结构,对可以为二次结构预留的钢筋,一律留给二次结构施工队伍植筋。
[0003]但是,对于大跨度或通长的外窗,窗顶结构往往为下挂、吊柱吊梁、过梁等形式,这会导致二次结构植筋浇筑量大。此外,在施工图标注不明确、工期紧张等情况下,窗顶下挂未随结构梁一并支模浇筑,也容易导致二次结构的工作量增加。由于窗顶结构的植筋和浇筑需要在有外防护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但由于外架已拆除或爬架已爬升等原因,造成主体结构无外防护,无法从外部施工,后期重新搭设脚手架施工也同样会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0004]因此,需要在室内搭设一种能为窗顶结构支模并能为施工作业提供可靠防护的脚手架。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外窗顶结构可移动支模防护架;所述外窗顶结构可移动支模防护架能够解决无外防护架的情况下,外墙窗顶结构的支模及防护问题;所述外窗顶结构可移动支模防护架的架体搭设操作简单,使用安全可靠,适应性强。架体采用成型构件,安拆方便且可移动作业,架体稳定防护可靠,确保施工安全性。
[0006]技术方案:本技术所述外窗顶结构可移动支模防护架,包括主体框架;
[0007]所述主体框架包括第一竖向立杆、第二竖向立杆和第三竖向立杆;所述第一竖向立杆和第二竖向立杆之间焊接有第一水平杆;所述第三竖向立杆焊接在第一水平杆的底部,所述第三竖向立杆和第二竖向立杆之间焊接有第二水平杆;
[0008]所述第一竖向立杆的底端以套筒形式连接有支撑底托,第一竖向立杆的顶端与顶托夹具通过套筒形式竖向对接;所述第一竖向立杆通过扣件扣接有防护钢板网;
[0009]所述第二竖向立杆顶端套筒式连接有竖向顶撑,所述第二竖向立杆上通过扣件扣接有架外斜支撑;
[0010]所述第一水平杆上铺设有作业脚手板。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竖向立杆和第二竖向立杆上焊接有多个连接盘,第一竖向立杆和第二竖向立杆上的连接盘之间连接有水平拉杆或斜拉杆。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竖向立杆、第二竖向立杆和第一水平杆形成的矩形对角线处焊
接有竖向斜杆;
[0013]所述第三竖向立杆、第二竖向立杆和第二水平杆形成的矩形对角线处焊接有竖向斜杆。
[0014]优选地,所述主体框架根据实际需求的宽度调整所述第一竖向立杆、第二竖向立杆、第三竖向立杆、第一水平杆和第二水平杆的长度。
[0015]优选地,所述顶托夹具包括插销夹具、第一螺纹丝杆和第一调节螺帽;所述插销夹具底部与第一螺纹丝杆固定连接,第一螺纹丝杆上设有与其配合的第一调节螺帽。
[0016]优选地,所述顶托夹具的宽度根据需要通过插销夹具调节,顶托夹具的长度根据需要通过第一螺纹丝杆调节。
[0017]优选地,所述第二竖向立杆底部、第三竖向立杆底部分别套筒式连接有可刹万向轮;
[0018]所述可刹万向轮包括第二螺纹丝杆、第二调节螺帽和万向轮;所述万向轮与第二螺纹丝杆连接,第二螺纹丝杆上设有与其配合的第二调节螺帽。
[0019]优选地,所述架外斜支撑包括受力框架、第三调节螺帽和支撑件;所述受力框架底部套接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与受力框架之间设有第三调节螺帽。
[0020]优选地,所述支撑件包括丝杆和支撑板。
[0021]有益效果:
[0022](1)本技术所述外窗顶结构可移动支模防护架主体框架水平杆上可铺设作业脚手板,外侧竖向立杆可扣接防护钢板网,形成封闭安全的作业空间。在使用过程中,主体框架主要承受架体自重及施工人员荷载,通过竖向顶撑、可刹万向轮及架外斜支撑确保架体稳定主体框架外侧竖向立杆主要承受支模浇筑的荷载,底部安装支撑底托支撑在已完成的窗台上,传力路径垂直向下。顶部安装顶托夹具,适用于不同尺寸的结构支模需求。
[0023](2)本技术所述外窗顶结构可移动支模防护架能够解决无外防护架的情况下,外墙窗顶结构的支模及防护问题;所述外窗顶结构可移动支模防护架的架体搭设操作简单,使用安全可靠,适应性强。架体采用成型构件,安拆方便且可移动作业,架体稳定防护可靠,确保施工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外窗顶结构可移动支模防护架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架外斜支撑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主体框架结构示意图。
[0027]图4为顶托夹具结构示意图。
[0028]图5为可刹万向轮结构示意图。
[0029]附图标记:
[0030]1‑
主体框架;11

第一竖向立杆;12

第二竖向立杆;13

第三竖向立杆;14

第一水平杆;15

第二水平杆;16

连接盘;17

竖向斜杆;2

支撑底托;3

顶托夹具;31

插销夹具;32

第一螺纹丝杆;33

第一调节螺帽;4

竖向顶撑;5

斜拉杆;6

架外斜支撑;61

受力框架;62

第三调节螺帽;63

支撑件;7

防护钢板网;8

作业脚手板;9

可刹万向轮;91

第二螺纹丝杆;92

第二调节螺帽;93

万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通过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
[0032]实施例1:
[0033]如图1~5所示,本技术所述外窗顶结构可移动支模防护架,包括主体框架1;所述主体框架1包括第一竖向立杆11、第二竖向立杆12和第三竖向立杆13;所述第一竖向立杆11和第二竖向立杆12之间焊接有第一水平杆14;所述第三竖向立杆13焊接在第一水平杆14的底部,第三竖向立杆13和第二竖向立杆12之间焊接有第二水平杆15;所述第一竖向立杆11的底端以套筒形式连接有支撑底托2,第一竖向立杆11的顶端与顶托夹具3通过套筒形式竖向对接;所述第一竖向立杆11通过扣件扣接有防护钢板网7;所述第二竖向立杆12顶端套筒式连接有竖向顶撑4,所述第二竖向立杆12上通过扣件扣接有架外斜支撑6;所述第一水平杆14上铺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窗顶结构可移动支模防护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框架(1);所述主体框架(1)包括第一竖向立杆(11)、第二竖向立杆(12)和第三竖向立杆(13);所述第一竖向立杆(11)和第二竖向立杆(12)之间焊接有第一水平杆(14);所述第三竖向立杆(13)焊接在第一水平杆(14)的底部,所述第三竖向立杆(13)和第二竖向立杆(12)之间焊接有第二水平杆(15);所述第一竖向立杆(11)的底端以套筒形式连接有支撑底托(2),第一竖向立杆(11)的顶端与顶托夹具(3)通过套筒形式竖向对接;所述第一竖向立杆(11)通过扣件扣接有防护钢板网(7);所述第二竖向立杆(12)顶端套筒式连接有竖向顶撑(4),所述第二竖向立杆(12)上通过扣件扣接有架外斜支撑(6);所述第一水平杆(14)上铺设有作业脚手板(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窗顶结构可移动支模防护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向立杆(11)和第二竖向立杆(12)上焊接有多个连接盘(16),第一竖向立杆(11)和第二竖向立杆(12)上的连接盘(16)之间连接有水平拉杆或斜拉杆(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窗顶结构可移动支模防护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向立杆(11)、第二竖向立杆(12)和第一水平杆(14)形成的矩形对角线处焊接有竖向斜杆(17);所述第三竖向立杆(13)、第二竖向立杆(12)和第二水平杆(15)形成的矩形对角线处焊接有竖向斜杆(17)。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窗顶结构可移动支模防护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奉南王文晋郑超吴恒博唐浩王建青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