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核迳迹防伪标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6473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15 22: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核迳迹防伪标签,包括第一标签体,第一标签体右端设置有第二标签体,第一标签体的右端一体设置有第一定位凸起和第一定位凹槽,所述第二标签体的左端对准第一凸起位置设置有第二定位凹槽,所述第二标签体的左端对准第一定位凹槽位置设置有第二定位凸起;所述第一标签体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粘胶底层、基纸层、核孔膜层、面纸层和透明防护层,面纸层的局部位置的置物通孔内嵌入式设置有感光变色层。上述技术方案,结构设置合理,第一标签体用于粘接在包装或商品外部,第二标签体用于隐藏式设置在包装或商品内部,感光变色层遇到紫外线变色;防伪图文压印层上覆盖有刮刮银油墨遮盖层,不易仿冒,防伪性能好,实用性好。好。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核迳迹防伪标签


[0001]本技术涉及防伪标签
,具体涉及一种核迳迹防伪标签。

技术介绍

[0002]防伪标签学名防伪标识,又名防伪商标,是能粘贴、印刷、转移在标的物表面、或标的物包装、或标的物附属物(如商品挂牌、名片以及防伪证卡)上,具有防伪作用的标识,防伪标签的防伪特征以及识别的方法是防伪标签的灵魂,防伪是对那些以欺骗为目的且未经所有权人准许,而进行仿制或复制的活动所采取的防止措施。
[0003]目前市场上的防伪标签结构一般为不干胶底层、基纸层和面层,整张防伪标签为一体结构,防伪标签粘贴在包装外,防伪标签结构设计不合理,防伪结构单一,一般只在防伪标签的面层上设置防伪信息层,防伪信息层一般为:通过压印设备压印的下凹式防伪图文信息层、通过激光设备激光雕刻的防伪信息层或直接在面层上通过印刷设备印刷防伪信息印刷层,防伪信息层容易被仿冒,防伪性能差,实用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分体结构、防伪信息层不易仿冒、防伪性能好且实用性好的核迳迹防伪标签。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核迳迹防伪标签,包括第一标签体,所述第一标签体右端设置有第二标签体,所述第一标签体的右端一体设置有第一定位凸起和第一定位凹槽,所述第二标签体的左端对准第一凸起位置设置有第二定位凹槽,所述第二标签体的左端对准第一定位凹槽位置设置有第二定位凸起;
[0006]所述第一标签体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粘胶底层、基纸层、核孔膜层、面纸层和透明防护层,所述粘胶底层的上表面与基纸层的下表面粘接固定,所述基纸层的上表面与核孔膜层的下表面粘接固定,所述核孔膜层的上表面与面纸层的下表面粘接固定,所述面纸层的上表面与透明防护层的下表面粘接固定;
[0007]所述面纸层的局部位置设置有置物通孔,所述置物通孔内嵌入式设置有感光变色层,所述感光变色层的下表面与核孔膜层连接固定,所述感光变色层的上表面与透明防护层的下表面粘接固定。
[000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标签体包括铜版纸底层和PET膜面层,所述铜版纸底层的上表面与PET膜面层的下表面粘接固定,所述铜版纸底层的上表面局部位置设置有防伪图文压印层,所述PET膜面层对准防伪图文压印层位置设置有竖向通孔,所述竖向通孔内填充有刮刮银油墨遮盖层,所述刮刮银油墨遮盖层的下表面覆盖住防伪图文压印层的上表面。
[0009]本技术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感光变色层为感光变色粉层,且感光变色层的上表面与面纸层的上表面平齐。
[0010]本技术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定位凸起和第二定位凹槽的形状和尺寸相
匹配,所述第二定位凸起和第一定位凹槽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
[0011]本技术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标签体和第二标签体拼接后构成一个完整的防伪标签,且防伪标签呈矩形结构。
[0012]本技术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标签体和第二标签体的厚度相同。
[0013]本技术的优点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结构设置合理,第一标签体用于粘接在包装或商品外部,第二标签体用于隐藏式设置在包装或商品内部,第二标签体随商品一起放置;用户需要辨别商品真伪时,将第二标签体取出,第二标签体和第一标签体拼接后构成一张完整的防伪标签,感光变色层遇到紫外线变色;防伪图文压印层上覆盖有刮刮银油墨遮盖层,刮开刮刮银油墨遮盖层才能看到,防伪图文压印层(防伪信息层)不易仿冒,防伪性能好,实用性好。
[0014]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标签体的俯视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标签体的俯视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标签体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标签体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前”、“后”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1]参见图1至图5,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核迳迹防伪标签,包括第一标签体1,所述第一标签体1右端设置有第二标签体2,所述第一标签体1的右端一体设置有第一定位凸起11和第一定位凹槽12,所述第二标签体2的左端对准第一凸起位置设置有第二定位凹槽21,所述第二标签体2的左端对准第一定位凹槽位置设置有第二定位凸起22;
[0022]所述第一标签体1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粘胶底层13、基纸层14、核孔膜层15、面纸层16和透明防护层17,所述粘胶底层13的上表面与基纸层14的下表面粘接固定,所述基纸层14的上表面与核孔膜层15的下表面粘接固定,所述核孔膜层15的上表面与面纸层16的下表面粘接固定,所述面纸层16的上表面与透明防护层17的下表面粘接固定;
[0023]所述面纸层16的局部位置设置有置物通孔161,所述置物通孔161内嵌入式设置有感光变色层18,所述感光变色层18的下表面与核孔膜层15连接固定,所述感光变色层18的上表面与透明防护层17的下表面粘接固定。
[0024]作为优选的,所述粘胶底层13为不干胶层,所述基纸层14为铜版纸层或原纸层,所述核孔膜层15为PET材质,所述面纸层16为牛皮纸材质或植物纤维纸材质,所述透明防护层
17为PET材质或TPU材质,所述第一标签体1的整体厚度为0.5—3.5mm。
[0025]所述基纸层14、核孔膜层15、面纸层16、透明防护层17和感光变色层18都通过环保胶水粘接固定,环保胶水采用现有的淀粉胶、环氧树脂胶或糯米胶。
[0026]为使本技术结构设置更加合理,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所述第二标签体2包括铜版纸底层20和PET膜面层23,所述铜版纸底层20的上表面与PET膜面层23的下表面粘接固定,所述铜版纸底层20的上表面局部位置设置有防伪图文压印层211,所述PET膜面层23对准防伪图文压印层位置设置有竖向通孔221,所述竖向通孔221内填充有刮刮银油墨遮盖层3,所述刮刮银油墨遮盖层3的下表面覆盖住防伪图文压印层211的上表面。
[0027]作为优选的,所述铜版纸底层20的上表面与PET膜面层23的下表面通过环保胶水粘接固定,环保胶水采用现有的淀粉胶、环氧树脂胶或糯米胶。
[0028]所述感光变色层18为感光变色粉层,且感光变色层18的上表面与面纸层16的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核迳迹防伪标签,包括第一标签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标签体(1)右端设置有第二标签体(2),所述第一标签体(1)的右端一体设置有第一定位凸起(11)和第一定位凹槽(12),所述第二标签体(2)的左端对准第一凸起位置设置有第二定位凹槽(21),所述第二标签体(2)的左端对准第一定位凹槽位置设置有第二定位凸起(22);所述第一标签体(1)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粘胶底层(13)、基纸层(14)、核孔膜层(15)、面纸层(16)和透明防护层(17),所述粘胶底层(13)的上表面与基纸层(14)的下表面粘接固定,所述基纸层(14)的上表面与核孔膜层(15)的下表面粘接固定,所述核孔膜层(15)的上表面与面纸层(16)的下表面粘接固定,所述面纸层(16)的上表面与透明防护层(17)的下表面粘接固定;所述面纸层(16)的局部位置设置有置物通孔(161),所述置物通孔(161)内嵌入式设置有感光变色层(18),所述感光变色层(18)的下表面与核孔膜层(15)连接固定,所述感光变色层(18)的上表面与透明防护层(17)的下表面粘接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核迳迹防伪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献藏张伟豪胡长青王意王宇豪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豪格防伪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