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层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易发性评价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13530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8 09: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红层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易发性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沟谷线与山脊线划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单元;根据红层滑坡特征确定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野外调查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赋值;根据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的权重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的赋值,得到单评价指标评价结果GIS栅格数据;利用GIS平台对单评价指标评价结果GIS栅格数据进行评价指标叠加计算,得到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评价结果。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红层地区潜在滑坡早起识别标志,根据红层滑坡特征确定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可以更加准确的评价斜坡单元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加准确的评价斜坡单元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加准确的评价斜坡单元的地质灾害易发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红层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易发性评价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地质灾害风险调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红层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易发性评价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易发性评价常用方法包括信息量模型、逻辑回归模型、和层次分析法。评价精度通常分为1:5万精度与1:1万精度。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易发性评价方法通过选取评价因子,例如地形地貌、高程、坡度、工程地质岩组、构造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栅格数据处理方法对调查区进行剖分,结合野外调查进行评价。其中1:1万精度评价单元为斜坡,通过划分斜坡单元,选取评价因子,结合野外调查情况,最后得到评价结果。
[0003]但由于目前存在的评价因子过于普遍化,导致评价结果精度不足,无法突出不同地区的特殊性,例如:本专利技术的研究背景四川普遍存在的红层地区,目前传统的评价因子无法真实反应出红层地区地质灾害发育情况,所得到的评价结果不准确,综上对于红层地区1:1万精度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急需一种比较合理的评价方法与体系。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红层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易发性评价方法,根据红层滑坡特征确定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可以更加准确的评价斜坡单元的地质灾害易发性。
[0005]为了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红层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易发性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S1、根据沟谷线与山脊线划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单元;/>[0008]S2、根据红层滑坡特征确定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
[0009]S3、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步骤S2中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的权重;
[0010]S4、根据野外调查对步骤S2中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赋值;
[0011]S5、根据步骤S3中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的权重和步骤S4中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的赋值,得到单评价指标评价结果GIS栅格数据;
[0012]S6、利用GIS平台对步骤S5中的单评价指标评价结果GIS栅格数据进行评价指标叠加计算,得到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评价结果。
[0013]进一步地,步骤S1包括以下分步骤:
[0014]S11、利用GIS计算地表径流的汇水累计栅格;
[0015]S12、根据分步骤S11中得到的地表径流的汇水累计栅格和集水面积阈值,确定沟谷并提取沟谷线;
[0016]S13、将地形高差从正向高差转换为反向高差得到反转地形;
[0017]S14、利用GIS计算反转地形后地表径流的汇水累计栅格;
[0018]S15、根据分步骤S14中得到的反转地形后地表径流的汇水累计栅格和集水面积阈
值,确定山脊并提取山脊线;
[0019]S16、根据分步骤S12中的沟谷线与分步骤S15中的山脊线,划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单元。
[0020]进一步地,步骤S2包括以下分步骤:
[0021]S21、根据历史数据确定红层滑坡标志出现频次;
[0022]S22、按照大小顺序对分步骤S21中红层滑坡标志出现频次进行排序,得到排序结果;
[0023]S23、根据分步骤S22中的排序结果和红层滑坡标志的识别特征,确定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
[0024]进一步地,在步骤S2中,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包括斜坡存在植被疏密界限或高低界线围成圈椅状、斜坡剖面形态呈阶梯型、斜坡覆盖层厚度范围、斜坡坡度范围、斜坡具有较好的临空条件和斜坡后缘有基岩光面出露。
[0025]进一步地,步骤S3包括以下分步骤:
[0026]S31、构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表示为:
[0027][0028]其中:A为判断矩阵,a
11
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1与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1的重要性之比,a
21
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2与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1的重要性之比,a
i1
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i与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1的重要性之比,a
12
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1与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2的重要性之比,a
1j
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1与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j的重要性之比,a
22
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2与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2的重要性之比,a
2j
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2与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j的重要性之比,a
i2
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i与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2的重要性之比,a
ij
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i与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j的重要性之比;
[0029]S32、根据分步骤S31中的判断矩阵计算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的权重;
[0030]S33、根据分步骤S32中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的权重判断一致性比率是否小于设定值;若是则结束操作,否则对判断矩阵进行修正并跳转到分步骤S32。
[0031]进一步地,分步骤S32包括以下分步骤:
[0032]S321、归一化处理步骤S31中的判断矩阵的每一列元素,表示为:
[0033][0034]其中:ψ
ij
为判断矩阵每一列元素归一化后的矩阵,a
ij
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i与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j的重要性之比,n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i的总和;
[0035]S322、将分步骤S321中判断矩阵每一列元素归一化后的矩阵按行相加,得到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的权重,表示为:
[0036][0037]其中:ω
i
为第i个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的权重。
[0038]进一步地,在分步骤S33中,计算一致性比率包括以下分步骤:
[0039]S331、对分步骤S322中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归一化处理,表示为:
[0040][0041]其中: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的权重归一化处理后的矩阵;
[0042]S332、根据分步骤S331中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的权重归一化处理后的矩阵,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根,表示为:
[0043][0044]其中:λ
max
为矩阵的最大特征根,A为判断矩阵;
[0045]S333、根据分步骤S332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计算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表示为:
[0046][0047]其中:CI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
[0048]S334、根据分步骤S333中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计算判断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表示为:
[0049]CR=CI/RI
[0050]其中:CR为判断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RI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0051]进一步地,步骤S4包括以下分步骤:
[0052]S41、对斜坡存在植被疏密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层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易发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沟谷线与山脊线划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单元;S2、根据红层滑坡特征确定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S3、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步骤S2中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的权重;S4、根据野外调查对步骤S2中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赋值;S5、根据步骤S3中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的权重和步骤S4中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的赋值,得到单评价指标评价结果GIS栅格数据;S6、利用GIS平台对步骤S5中的单评价指标评价结果GIS栅格数据进行评价指标叠加计算,得到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评价结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层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易发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包括以下分步骤:S11、利用GIS计算地表径流的汇水累计栅格;S12、根据分步骤S11中得到的地表径流的汇水累计栅格和集水面积阈值,确定沟谷并提取沟谷线;S13、将地形高差从正向高差转换为反向高差得到反转地形;S14、利用GIS计算反转地形后地表径流的汇水累计栅格;S15、根据分步骤S14中得到的反转地形后地表径流的汇水累计栅格和集水面积阈值,确定山脊并提取山脊线;S16、根据分步骤S12中的沟谷线与分步骤S15中的山脊线,划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单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层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易发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包括以下分步骤:S21、根据历史数据确定红层滑坡标志出现频次;S22、按照大小顺序对分步骤S21中红层滑坡标志出现频次进行排序,得到排序结果;S23、根据分步骤S22中的排序结果和红层滑坡标志的识别特征,确定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层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易发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包括斜坡存在植被疏密界限或高低界线围成圈椅状、斜坡剖面形态呈阶梯型、斜坡覆盖层厚度范围、斜坡坡度范围、斜坡具有较好的临空条件和斜坡后缘有基岩光面出露。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层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易发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包括以下分步骤:S31、构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表示为:其中:A为判断矩阵,a
11
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1与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1的重
要性之比,a
21
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2与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1的重要性之比,a
i1
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i与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1的重要性之比,a
12
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1与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2的重要性之比,a
1j
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1与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j的重要性之比,a
22
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2与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2的重要性之比,a
2j
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2与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j的重要性之比,a
i2
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i与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2的重要性之比,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茂淳陈林王双峰胡华伟李海龙岳洲罗轶刘运大李宗玮张军王龙谭俊平尤誉璇赵曦郭梁权马游胡朦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