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阿朴菲类生物碱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8133153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8 09: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医药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阿朴菲类生物碱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阿朴菲类生物碱化合物对吲哚胺2,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阿朴菲类生物碱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药开发
,具体涉及一种阿朴菲类生物碱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吲哚胺2,3

双加氧酶1(IDO1)是人体色氨酸降解为犬尿氨酸的限速酶,在分解色氨酸的代谢通路中起重要作用,其在人体内所有组织中普遍存在。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过量表达的IDO1会造成色氨酸过度消耗并聚集代谢产物犬尿氨酸,抑制局部免疫应答,形成免疫逃逸。除了IDO1外,同一家族的色氨酸双加氧酶(TDO)在人体内也能够催化相同的生化反应,但是具有不同的组织分布和底物选择性。因此,抑制IDO1活性是肿瘤免疫治疗的策略之一,针对该靶标的药物设计一直是二十多年来的研究重点。
[0003]TDO/IDO1在多种肿瘤细胞及周围微环境细胞中表达。TDO和IDO1表达在不同的肿瘤细胞中,同一肿瘤的不同部位,也有部分肿瘤细胞表达两种蛋白质。因此针对两种酶的双向选择抑制性,与仅表达TDO或IDO1的肿瘤细胞应答率31%及34%相比,靶向肿瘤细胞效率大大提高为50%。可以互补性的提高肿瘤免疫治疗的有效性,应对机体的防疫系统,帮助T细胞更好的攻击肿瘤。IDO1和TDO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靶标,同时抑制TDO和IDO1的活性对于提高肿瘤免疫疗法的效果互为补充,可以大大提高对于干细胞的应答率,开发IDO1/TDO双重抑制剂,成为免疫治疗领域新药研发重要策略。其抑制剂联用其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或者与化学疗法、放射疗法等传统方法的联合使用也值得尝试和期待。<br/>[0004]阿朴菲类生物碱是异奎宁生物碱中的一类,主要分布在罂粟科(Papaveraceae)、番荔枝科(Annonaceae)、防己科(Menispermaceae)、毛茛科(RanuncμLaceae)和小檗科(Berberidaceae)等数十种植物类群中,主要由酪氨酸生物合成苄基四氢异喹啉类生物碱,再通过苄基四氢异喹啉类生物碱氧化偶联生成二烯酮或二烯醇,再通过各种重排而形成;也可由苄基四氢异喹啉类生物碱经次级环合、C

C键和C

N键裂解等反应,直接形成其他类型的生物碱,由其再形成阿朴菲类。此外,还可由原阿朴菲类生物碱通过C

C键迁移、重排而形成。阿朴菲类生物碱具有较广泛的生理活性,包括调节免疫、抗肿瘤、抗菌、镇痛等功能。阿朴菲类生物碱中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非常丰富,且这些化合物具有特殊和较强的抗癌作用及比较特殊的作用机制,作为候选抗癌药物以及先导化合物值得进一步研究。基于天然产物进行创新药物开发是全世界药物研发的有效和经典途径,我国拥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长期的天然产物研究积累为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和丰富的化合物库。这些为基于阿朴菲类生物碱的创新药物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化合物资源库。
[0005]罂粟科(Papaveraceae)紫金龙属(Dactylicapnos)植物富含阿朴菲类生物碱,全世界共7种,分布于喜马拉雅地区至我国西部。我国有4种,产西南部,分别为紫金龙(D.scandens)、扭果紫金龙(D.torμLosa)、丽江紫金龙(D.lichiangensis)和宽果紫金龙(D.roylei)。上述植物均富含阿朴菲类生物碱,尤其是云南省白族传统习用药材紫金龙(Dactylicapnos scandens),又名川山七、豌豆七、黑牛七等,白族语称“滋坚轮”。夏秋采集
其根,晒干后入药,味苦、性凉,有镇痛、止血、消炎、降压之功效,白族民间广泛用于牙痛、神经性头痛、胃痛、抗癌等。迄今为止,从紫金龙中分离得到70多个异喹啉生物碱,涉及骨架类型包括阿朴菲类、普罗托品类、吗啡类、苯并菲啶类等,尤其以阿朴菲类居多。
[0006]但目前现有技术中尚未有关于上述生物碱针对TDO和IDO1双重抑制的研究与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阿朴菲类生物碱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阿朴菲类生物碱化合物对吲哚胺2,3

双加氧酶1(IDO1)和色氨酸2,3

双加氧酶(TDO)具有双选择性的高效抑制作用,能够作为TDO/IDO1双靶点抑制剂,可以单独或者联合其他药物用于TDO/IDO1介导的疾病,如胶质母细胞瘤,头颈癌,间皮瘤,非小细胞肺癌,膀胱癌,乳腺癌等肿瘤以及肥胖等代谢紊乱疾病。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9]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阿朴菲类生物碱化合物,包括式1、式2或式3所示结构:
[0010][001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阿朴菲类生物碱化合物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水合物或溶剂化合物,所述阿朴菲类生物碱化合物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包括无机酸盐和/或有机酸盐;
[0012]所述无机酸盐包括盐酸盐、氢溴酸盐、硝酸盐、硫酸盐和磷酸盐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3]所述有机酸盐包括酒石酸盐、柠檬酸盐、甲酸盐、乙酸盐和乙二酸盐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阿朴菲类生物碱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5](1)用极性溶剂浸提紫金龙,所得浸提液浓缩,得到浸膏;
[0016](2)将所述浸膏分散于稀酸水溶液中,所得酸性溶液用第一乙酸乙酯进行第一萃取,得到第一乙酸乙酯相和第一水相;所述第一水相调节pH值为7~8后用第二乙酸乙酯进行第二萃取,得到第二乙酸乙酯相;将所述第二乙酸乙酯相浓缩,得到紫金龙生物碱总碱;
[0017](3)将所述紫金龙生物碱总碱和硅胶混合,得到的混合料上样至硅胶柱进行第一柱层析分离,所述第一柱层析分离按照体积比由大到小,采用氯仿和甲醇的体积比为1:0~1:1的氯仿

甲醇体系进行梯度洗脱,合并相同馏分,得到六段馏分,分别命名为馏分Fr.I~Fr.VI;将馏分Fr.II重结晶得到重结晶母液和异紫堇碱;
[0018](4)将所述重结晶母液上样至第一色谱柱进行第二柱层析分离,所述第二柱层析分离按照甲醇体积百分含量由小到大,采用20~90%的甲醇

水体系进行梯度洗脱,合并相同馏分,得到四段馏分,分别命名为馏分Fr.II

1~Fr.II

4;将馏分Fr.II

3上样至第一凝
胶色谱柱进行第三柱层析分离,所述第三柱层析采用甲醇进行等度洗脱,合并相同馏分,得到三段馏分,分别命名为馏分Fr.II
‑3‑
1~Fr.II
‑3‑
3;将馏分Fr.II
‑3‑
1上样至第二色谱柱,进行第四柱层析分离,所述第四柱层析分离按照乙腈体积百分含量由小到大,采用20~35%的乙腈

水体系进行连续梯度洗脱,得到式1所述结构的阿朴菲类生物碱化合物;
[0019](5)将所述异紫堇碱、二氧化锰和有机溶剂混合进行氧化反应,固液分离后得到的反应液除溶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阿朴菲类生物碱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式1、式2或式3所示结构:2.权利要求1所述的阿朴菲类生物碱化合物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水合物或溶剂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阿朴菲类生物碱化合物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包括无机酸盐和/或有机酸盐;所述无机酸盐包括盐酸盐、氢溴酸盐、硝酸盐、硫酸盐和磷酸盐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有机酸盐包括酒石酸盐、柠檬酸盐、甲酸盐、乙酸盐和乙二酸盐中的一种或多种。3.权利要求1所述的阿朴菲类生物碱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用极性溶剂浸提紫金龙,所得浸提液浓缩,得到浸膏;(2)将所述浸膏分散于稀酸水溶液中,所得酸性溶液用第一乙酸乙酯进行第一萃取,得到第一乙酸乙酯相和第一水相;所述第一水相调节pH值为7~8后用第二乙酸乙酯进行第二萃取,得到第二乙酸乙酯相;将所述第二乙酸乙酯相浓缩,得到紫金龙生物碱总碱;(3)将所述紫金龙生物碱总碱和硅胶混合,得到的混合料上样至硅胶柱进行第一柱层析分离,所述第一柱层析分离按照体积比由大到小,采用氯仿和甲醇的体积比为1:0~1:1的氯仿

甲醇体系进行梯度洗脱,合并相同馏分,得到六段馏分,分别命名为馏分Fr.I~Fr.VI;将馏分Fr.II重结晶得到重结晶母液和异紫堇碱;(4)将所述重结晶母液上样至第一色谱柱进行第二柱层析分离,所述第二柱层析分离按照甲醇体积百分含量由小到大,采用20~90%的甲醇

水体系进行梯度洗脱,合并相同馏分,得到四段馏分,分别命名为馏分Fr.II

1~Fr.II

4;将馏分Fr.II

3上样至第一凝胶色谱柱进行第三柱层析分离,所述第三柱层析采用甲醇进行等度洗脱,合并相同馏分,得到三段馏分,分别命名为馏分Fr.II
‑3‑
1~Fr.II
‑3‑
3;将馏分Fr.II
‑3‑
1上样至第二色谱柱,进行第四柱层析分离,所述第四柱层析分离按照乙腈体积百分含量由小到大,采用20~35%的乙腈

水体系进行连续梯度洗脱,得到式1所述结构的阿朴菲类生物碱化合物;(5)将所述异紫堇碱、二氧化锰和有机溶剂混合进行氧化反应,固液分离后得到的反应液除溶剂,得到氧化产物;将所述氧化产物上样至第二凝胶色谱柱进行第五柱层析分离,所述第五柱层析采用甲醇进行等度洗脱,合并相同馏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祥海刘将新保梅芬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