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出料控制结构的反应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2941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8 09: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反应釜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出料控制结构的反应釜。其包括釜体,所述釜体的顶部设置有加料管和顶部出料管,所述顶部出料管上设置有至少一组槽口;所述出料控制结构对应槽口设置,所述出料控制结构包括中间体。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中间体的覆盖面足以覆盖住槽口,通过中间体在顶部出料管内进行上下移动,实现槽口的打开与关闭,打开后的槽口就能够对其所在高度的物料进行输送,进一步通过上限制体和下限制体对中间体产生的磁力作用,中间体借助磁力的作用进行上下移动,这样中间体移动的更加灵活,而且磁力是不产生动作空间的,更适合在中间管体这种狭小空间内使用。用。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出料控制结构的反应釜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反应釜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出料控制结构的反应釜。

技术介绍

[0002]反应釜的广义理解即有物理或化学反应的不锈钢容器,根据不同的工艺条件需求进行容器的结构设计与参数配置,设计条件、过程、检验及制造、验收需依据相关技术标准,以实现工艺要求的加热、蒸发、冷却及低高速的混配反应功能。
[0003]通常在反应釜内都是液体与液体的反应,然后有上、下两种出料方式,上出料口是借助压力作用实现的,而下出料口往往都是在清洗反应釜时使用。
[0004]在中国专利公开号:CN214973844U中公开了一种山梨糖醇浓缩液反应釜间转移机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反应釜本体,反应釜本体的顶部固定有电机,电机的传动轴连接有设置在应釜本体内的搅拌器;反应釜本体的上部开设有顶部入料口,反应釜本体的下部开设有底部出料口和设置有支撑脚,其中,反应釜本体的上方开设有顶部出料口,顶部出料口连接有避开搅拌器搅拌区域并下端深入至反应釜本体底部中央位置且与底部保持间隔、用于依靠压力向相邻反应釜本体输送浓缩液的物料管道;物料管道的另一端连接至相邻反应釜本体的顶部入料口。
[0005]通过上述结构不但可有效解决因管道存料阀门和管道堵塞的问题,还使反应釜本体间的浓缩液转移工艺流畅,满足了自动化流水线的大量生产需求。
[0006]但是为了保证最大的出料量,通常需要将与顶部出料口连接的管道尽可能的向反应釜底部延伸,这样能进行物料最大深度的输送,也就保证了出料量,可是在反应的过程中部分物料因为密度的不同是会出现分层的,这时候只有底部的一个管口是无法实现分层输送物料的,如果调整底部管口的高度,又会因为管道的移动对已经分层的物料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出料控制结构的反应釜,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了一种具有出料控制结构的反应釜,其包括釜体,所述釜体的顶部设置有加料管和顶部出料管,所述顶部出料管上设置有至少一组槽口;
[0009]所述出料控制结构对应槽口设置,所述出料控制结构包括中间体,通过所述中间体在顶部出料管内的上下移动,实现槽口的打开与关闭。
[0010]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中间体是一个环形的固定磁体,所述出料控制结构还包括上限制体和下限制体,所述上限制体和下限制体分别设置在槽口的上下两侧,所述中间体位于上限制体和下限制体之间;
[0011]进一步的,所述上限制体和下限制体至少一个具有可变磁力,在可变磁力的作用下,所述中间体在上限制体和下限制体之间进行移动。
[0012]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部出料管具体包括上管体、中间管体和下
管体,所述上管体和下管体分别位于中间管体的上端和下端;
[0013]所述上管体上设置有顶部出料阀;
[0014]所述下管体靠近釜体的内壁向釜体的中轴线进行延伸。
[0015]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管体和下管体均向靠近釜体内壁的一侧弯折。
[0016]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中间管体内设置有内填体,所述中间体套设在内填体外,所述内填体主体部分的外径与中间体内径相吻合;
[0017]所述中间体的主体部分上对应槽口的位置设置有环形的凹槽,在中间体将槽口封闭时,所述中间体与凹槽之间具有供物料通过的通道;
[0018]所述上限制体和下限制体均为环形结构,所述上限制体和下限制体的内径均大于内填体主体部分的外径。
[0019]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限制体与槽口下沿之间的距离要小于中间体的长度;所述下限制体与槽口上沿之间的距离要大于中间体的长度。
[0020]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限制体和下限制体内均设置有电磁感应线圈,电磁感应线圈具有第一接电端和第二接电端,所述中间管体内穿入有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所述第一接电端与第一线缆连接,所述第二接电端与第二线缆连接。
[0021]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填体的内部具有内腔,通过所述内腔在内填体上形成内填体上端部和内填体下端部;
[0022]所述内填体上端部穿过釜体暴露在外,所述内填体暴露在釜体外的部分上设置有阀门。
[0023]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填体下端部穿过下管体暴露在釜体内。
[0024]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中间体对槽口进行密封时,所述中间体的中心停留在槽口横向的中线上,所述凹槽横向上的中线与槽口横向上的中线重合。
[00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6]1、该具有出料控制结构的反应釜中,中间体的覆盖面足以覆盖住槽口,通过中间体在顶部出料管内进行上下移动,实现槽口的打开与关闭,打开后的槽口就能够对其所在高度的物料进行输送,解决如何实现分层输送物料的问题。
[0027]2、该具有出料控制结构的反应釜中,通过上限制体和下限制体对中间体产生的磁力作用,中间体借助磁力的作用进行上下移动,这样中间体移动的更加灵活,而且磁力是不产生动作空间的,更适合在中间管体这种狭小空间内使用。
[0028]3、该具有出料控制结构的反应釜中,中间体落在槽口内,但不与下限制体接触,由于凹槽在本实施例中有所延长,所以在中间体没有与下限制体接触时,中间体和凹槽之间的通道仍可以通过物料,而且此时的槽口又处于打开状态,这样可以有多个槽口同时输送物料,互不影响。
[0029]不仅如此,在没有向外输送物料时,中间管体内的物料可以通过槽口向釜体内流动,这样停留在中间管体内的物料也能够参与到搅拌中,提高了物料之间混合的质量。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反应釜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1]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顶部出料管结构示意图;
[0032]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顶部出料管结构剖视图;
[0033]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出料控制结构示意图其一;
[0034]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出料控制结构示意图其二;
[0035]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出料控制结构示意图其三;
[0036]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出料控制结构示意图其四;
[0037]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中间管体内部结构俯视图;
[0038]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反应釜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9]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内填体结构示意图其一;
[0040]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内填体结构示意图其二;
[0041]图12为本专利技术的内填体结构示意图其三。
[0042]图中各个标号意义为:
[0043]100、釜体;200、顶部出料管;300、夹套;
[0044]110、加料管;120、底部出料管;130、搅拌轴;131、搅拌器;
[0045]210、上管体;220、中间管体;221、内填体;230、下管体;240、顶部出料阀;250、上限制体;260、下限制体;270、中间体;...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出料控制结构的反应釜,其包括釜体(100),所述釜体(100)的顶部设置有加料管(110)和顶部出料管(200),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出料管(200)上设置有至少一组槽口(220A);所述出料控制结构对应槽口(220A)设置,所述出料控制结构包括中间体(270),通过所述中间体(270)在顶部出料管(200)内的上下移动,实现槽口(220A)的打开与关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出料控制结构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体(270)是一个环形的固定磁体,所述出料控制结构还包括上限制体(250)和下限制体(260),所述上限制体(250)和下限制体(260)分别设置在槽口(220A)的上下两侧,所述中间体(270)位于上限制体(250)和下限制体(260)之间;进一步的,所述上限制体(250)和下限制体(260)至少一个具有可变磁力,在可变磁力的作用下,所述中间体(270)在上限制体(250)和下限制体(260)之间进行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出料控制结构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出料管(200)具体包括上管体(210)、中间管体(220)和下管体(230),所述上管体(210)和下管体(230)分别位于中间管体(220)的上端和下端;所述上管体(210)上设置有顶部出料阀(240);所述下管体(230)靠近釜体(100)的内壁向釜体(100)的中轴线进行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出料控制结构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管体(210)和下管体(230)均向靠近釜体(100)内壁的一侧弯折。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出料控制结构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管体(220)内设置有内填体(221),所述中间体(270)套设在内填体(221)外,所述内填体(221)主体部分的外径与中间体(270)内径相吻合;所述中间体(270)的主体部分上对应槽口(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永金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金爵建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