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条治具循环输送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2070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7 23: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模条治具循环输送机构,涉及治具输送技术领域,包括支撑台,所述支撑台的顶端固定安装有双层异向输送线,且支撑台的顶端位于双层异向输送线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过渡机构、第二过渡机构,所述双层异向输送线、第一过渡机构、第二过渡机构的内部承载有若干模条治具,且通过双层异向输送线、第一过渡机构、第二过渡机构的相互配合,实现若干模条治具的循环输送,该模条治具循环输送机构,通过机械驱动的形式,实现若干治具的循环输送,整个过程无需人工介入,从而能够避免因人工操作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以及岗前培训周期长的问题。期长的问题。期长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条治具循环输送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治具输送
,具体为模条治具循环输送机构。

技术介绍

[0002]为了防止工件在加工时存在误差,通常被加工的工件会被放置于治具中,再由人工将治具转移至加工设备的加工区域,加工完成后,再由人工取走该治具,并卸下已加工的工件,换上未加工的工件,反复此操作,这种方式的缺陷在于,需要人工介入,存在安全隐患,并且人工进行上述操作,需要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才能进入车间,上手操作的周期长,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模条治具循环输送机构,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模条治具循环输送机构,包括支撑台,所述支撑台的顶端固定安装有双层异向输送线,且支撑台的顶端位于双层异向输送线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过渡机构、第二过渡机构,所述双层异向输送线、第一过渡机构、第二过渡机构的内部承载有若干模条治具,且通过双层异向输送线、第一过渡机构、第二过渡机构的相互配合,实现若干模条治具的循环输送;
[0005]所述双层异向输送线包括安装在支撑台顶端的输送带安装框架,所述输送带安装框架的内部由上至下分别安装有上层输送带和下层输送带,所述上层输送带、下层输送带对模条治具的输送方向相反。
[0006]进一步的,所述输送带安装框架的侧壁分别安装有第一电机、第二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驱动端与上层输送带的从动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端与下层输送带的从动端连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过渡机构、第二过渡机构的结构相同,且第一过渡机构、第二过渡机构的输送区段均与双层异向输送线的输送区段相衔接。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过渡机构包括均安装在支撑台顶端的输送带支撑座、气缸安装座,所述输送带支撑座的上部滑动连接有过渡输送带,所述过渡输送带被安装在其侧壁的第三电机所驱动。
[0009]进一步的,所述气缸安装座的底端固定安装有升降调节气缸,所述升降调节气缸的伸缩端延伸至气缸安装座的上方,并且与过渡输送带的底端面固定连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输送带支撑座与过渡输送带之间通过直线导轨实现滑动连接。
[0011]本技术提供了模条治具循环输送机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2]模条治具循环输送机构,通过机械驱动的形式,实现若干治具的循环输送,整个过程无需人工介入,从而能够避免因人工操作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以及岗前培训周期长的问题,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中双层异向输送线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中第一过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图1半剖图。
[0017]图中:1、支撑台;2、双层异向输送线;21、输送带安装框架;22、上层输送带;23、下层输送带;24、第一电机;25、第二电机;3、第一过渡机构;31、输送带支撑座;32、气缸安装座;33、过渡输送带;34、第三电机;35、升降调节气缸;36、直线导轨;4、第二过渡机构;5、模条治具。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请参阅图1和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模条治具循环输送机构,包括支撑台1,支撑台1的顶端固定安装有双层异向输送线2,且支撑台1的顶端位于双层异向输送线2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过渡机构3、第二过渡机构4(第一过渡机构3、第二过渡机构4的结构相同,且第一过渡机构3、第二过渡机构4的输送区段均与双层异向输送线2的输送区段相衔接),双层异向输送线2、第一过渡机构3、第二过渡机构4的内部承载有若干模条治具5,且通过双层异向输送线2、第一过渡机构3、第二过渡机构4的相互配合,实现若干模条治具5的循环输送。
[0020]请参阅图2,双层异向输送线2包括安装在支撑台1顶端的输送带安装框架21,输送带安装框架21的内部由上至下分别安装有上层输送带22和下层输送带23,上层输送带22、下层输送带23对模条治具5的输送方向相反,输送带安装框架21的侧壁分别安装有第一电机24、第二电机25,第一电机24的驱动端与上层输送带22的从动端连接,第二电机25的驱动端与下层输送带23的从动端连接。
[0021]请参阅图3,第一过渡机构3包括均安装在支撑台1顶端的输送带支撑座31、气缸安装座32,输送带支撑座31的上部滑动连接有过渡输送带33,过渡输送带33被安装在其侧壁的第三电机34所驱动,气缸安装座32的底端固定安装有升降调节气缸35,升降调节气缸35的伸缩端延伸至气缸安装座32的上方,并且与过渡输送带33的底端面固定连接,输送带支撑座31与过渡输送带33之间通过直线导轨36实现滑动连接(直线导轨36的设置,能够提高过渡输送带33上、下移动的稳定性)。
[002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机24、第二电机25以及第三电机34均为能够自主调节输送方向的伺服电机,上层输送带22、下层输送带23以及过渡输送带33的结构相同(结构均采用电机带动同步轮的转动,从而促使同步带移动,对同步带上的模条治具5进行输送)。
[0023]使用时,整个循环输送机构作为待加工工件的移送载具,在其旁侧设置有至少一台加工设备、一台工件上料设备以及一台工件下料设备(以图4的视角为例,左侧应对应工件下料设备、右侧对应工件上料设备、二者之间对应加工设备,图中均未示出);
[0024]将若干组空的模条治具5,放置于该循环输送机构上,放置后,启动第一电机24、第二电机25(规定第一电机24正转、第二电机25反转),促使上层输送带22带动模条治具5朝左移动(左、右是以图4的视角规定),待加工的工件通过工件下料设备,放入模条治具5中,模条治具5继续左移,通过加工设备,工件得到加工,模条治具5继续左移,通过工件下料设备,工件从模条治具5中被取出;
[0025]被取出工件的模条治具5,继续左移,来到第二过渡机构4上,此时,升降调节气缸35收缩,带动过渡输送带33下降至下层输送带23的高度,第三电机34反转,将其上的模条治具5输送给下层输送带23,模条治具5跟随下层输送带23移动至右端后,进入第一过渡机构3,随后,降调节气缸35伸长,带动模条治具5上移至上层输送带22的高度,此时第三电机34正转,将模条治具5推送至上层输送带22;
[0026]以上过程,反复进行,即可实现模条治具5的循环输送。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模条治具循环输送机构,包括支撑台(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台(1)的顶端固定安装有双层异向输送线(2),且支撑台(1)的顶端位于双层异向输送线(2)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过渡机构(3)、第二过渡机构(4),所述双层异向输送线(2)、第一过渡机构(3)、第二过渡机构(4)的内部承载有若干模条治具(5),且通过双层异向输送线(2)、第一过渡机构(3)、第二过渡机构(4)的相互配合,实现若干模条治具(5)的循环输送;所述双层异向输送线(2)包括安装在支撑台(1)顶端的输送带安装框架(21),所述输送带安装框架(21)的内部由上至下分别安装有上层输送带(22)和下层输送带(23),所述上层输送带(22)、下层输送带(23)对模条治具(5)的输送方向相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条治具循环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安装框架(21)的侧壁分别安装有第一电机(24)、第二电机(25),所述第一电机(24)的驱动端与上层输送带(22)的从动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机(25)的驱动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刘杰田校军李伟林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领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