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于岩质边坡的生态修复及地灾治理的综合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11725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7 22: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运用于岩质边坡的生态修复及地灾治理的综合系统,包括用于将岩质边坡划分为多个区域的若干根锚杆,每个区域内铺设有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运用于岩质边坡的生态修复及地灾治理的综合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治理
,具体涉及一种运用于岩质边坡的生态修复及地灾治理的综合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对于高陡岩质边坡的绿化方法现阶段主要采用挂网喷播植被混凝土、人工植生槽等措施,其中喷播植被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要求高,配比需根据场地条件动态调整,同时无法保证有效土壤厚度,后期维护困难,喷播表面发生剥落后修复困难;而采用人工植生槽施工成本高,需大量搭设脚手架,措施费较高,安全风险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拟提供一种运用于岩质边坡的生态修复及地灾治理的综合系统,不仅简化了现场施工,还降低生态修复的难度和成本。
[0004]为此,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运用于岩质边坡的生态修复及地灾治理的综合系统,包括用于将岩质边坡划分为多个区域的若干根锚杆,所述锚杆位于岩质边坡内且垂直岩质边坡设置,每个区域内铺设有M
×
N片生态片袋,且M、N≥1,所述生态片袋上设置有装耕植土和草籽的开口,所述生态片袋与岩质边坡接触的底面上设置有与生态片袋外轮廓相匹配的一圈主绞线,所述主绞线上间隔设置有若干扣环,所述生态片袋通过穿过扣环的锚钉固定在岩质边坡上,且位于区域边缘位置处的生态片袋通过锚杆固定,相邻生态片袋的重叠边缘通过同一锚杆或锚钉固定。
[0005]作为上述方案中的优选,所述生态片袋的主体采用包括布带、遮阳线和金属线多股编织而成。
[0006]进一步优选,所述生态片袋与岩质边坡接触的底面上还设置有若干根副绞线,所有副绞线在主绞线围成的区域内呈网状布置。
[0007]进一步优选,每个区域均设置为矩形,且锚杆设置在每个区域的四个拐角处,所述生态片袋设置为矩形,多根位于生态片袋底面的副绞线形成米字型结构,所述扣环设置在主绞线上每条边的两端和中间位置处。
[000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固定在岩质边坡上的生态片袋,防止岩质边坡出现地质灾害,从而实现对岩质边坡的地灾治理,同时在生态片袋装耕植土和草籽,使得生态片袋也能作为岩质边坡的绿化,从而完成岩质边坡的生态修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不仅简化了现场施工,还降低生态修复的难度和成本,并且在后期维护时,维护简便,只需对损坏的生态片袋进行更换即可。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技术的示意图。
[0010]图2为本技术中生态片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2]如图1

图2所示,一种运用于岩质边坡的生态修复及地灾治理的综合系统,主要由若干根锚杆2、若干片生态片袋3和若干根锚钉6组成。其中若干根锚杆2将将岩质边坡1划分为多个区域,且每个区域之间的大小可相同,也可不同,具体根据需要设置。锚杆垂直岩质边坡1打入到岩质边坡1内部,在每个区域内均铺设有M
×
N片生态片袋3,且M、N≥1。
[0013]为实现生态片袋的绿化作用,在生态片袋3内装有耕植土和草籽,其中草籽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具体根据需要装入。为方便草籽的装入,在生态片袋3上设置有装耕植土和草籽的开口3a,当耕植土和草籽装入后,需要将开口缝合。为保证位于生态片袋内的草籽不漏出和顺利生长,生态片袋3的主体采用包括布带、遮阳线和金属线多股编织而成的编织袋结构,其中布带具有透气作用,遮阳线主要用于防紫外线,保护草籽以免被晒死,金属线用于承重,生态片袋3还可设置为由从内到外依次设置的透气网层、遮阳网层和承重网层组成,其中透气网层采用无纺布层,承重网层主要由金属丝编织而成。
[0014]为保证生态片袋的固定,在生态片袋3与岩质边坡1接触的底面上设置有与生态片袋3外轮廓相匹配的一圈主绞线4,在主绞线4上间隔设置有若干扣环5,则生态片袋3通过穿过扣环5的锚钉6固定在岩质边坡1上,且位于区域边缘位置处的生态片袋3通过锚杆固定,相邻生态片袋3的重叠边缘通过同一锚杆2或锚钉6固定,其中锚杆的设置使为了增加受力。当岩质边坡较为破碎时,可在相邻的锚杆2之间设置有钢索,然后通过固定在钢索上的挂钩将生态片袋3固定,此时相邻生态片袋上重叠边缘上的扣环勾挂在同一挂钩上。
[0015]为保证生态片袋的受力均匀,在生态片袋3与岩质边坡1接触的底面上还设置有若干根副绞线7,所有副绞线7在主绞线4围成的区域内呈网状布置,主绞线和副绞线均采用钢索。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区域均设置为矩形,此时生态片袋3也设置为矩形,即锚杆2设置在每个区域的四个拐角处,多根位于生态片袋3底面的副绞线7形成米字型结构,同时将扣环5设置在主绞线4上每条边的两端和中间位置处,即每个生态片袋上均设置有8个扣环。
[0016]在具体施工时,先对边坡的地质条件、生态背景和气象信息等进行调查,根据调查得到的信息,先确定治理方案,即确定具体采用的生态片袋的尺寸,生态片袋内放入的草籽种类和对应的耕植土,然后对边坡进行清理,即先将松动的块石、危石,排危降险,且最好将坡面表面形态尽量清理为连续面,再通过吊笼自上而下进行锚杆施工,锚杆的布置间距根据岩体破碎程度确定,然后自上而下地进行生态片袋的固定,有锚杆的位置处固定在锚杆上,无锚杆的位置处通过锚钉固定,当边坡岩体较为破碎时,在锚杆上铰接上带有挂钩的连接索,再将生态片袋固定在来连接索的挂钩上,施工完成后,还需对坡面进行监测和定期维护。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运用于岩质边坡的生态修复及地灾治理的综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将岩质边坡(1)划分为多个区域的若干根锚杆(2),所述锚杆(2)位于岩质边坡(1)内且垂直岩质边坡(1)设置,每个区域内铺设有M
×
N片生态片袋(3),且M、N≥1,所述生态片袋(3)上设置有装耕植土和草籽的开口(3a),所述生态片袋(3)与岩质边坡(1)接触的底面上设置有与生态片袋(3)外轮廓相匹配的一圈主绞线(4),所述主绞线(4)上间隔设置有若干扣环(5),所述生态片袋(3)通过穿过扣环(5)的锚钉(6)固定在岩质边坡(1)上,且位于区域边缘位置处的生态片袋(3)通过锚杆固定,相邻生态片袋(3)的重叠边缘通过同一锚杆(2)或锚钉(6)固定。2.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靖郭月超王静邓琪黎藜周毕锋徐平周颖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二零八地质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