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靠压圈式中线蝶阀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0305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6 09: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靠压圈式中线蝶阀结构,涉及蝶阀技术领域,以针对当前蝶阀中的密封结构作出优化,具体表现在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靠背密封圈和压圈套,适配于阀瓣直径的靠背密封圈,经由压圈套充分挤压而达到密封的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靠背密封圈无需采用全包覆阀体内壁的安装方式,仅通过被挤压后的靠背密封接触到阀瓣的外曲面,继而无法增加额外的生产成本,此外,在蝶阀处于封闭状态下,同步利用到其内部的介质的自身压力,使压力顶开内衔接环继而进入到自由凸起部的内部空腔中,使靠背密封圈更加紧密的贴合,当自由凸起部因摩擦损失导致密封效果下降时,利用介质压力“补充”整体密封结构的有效使用寿命。有效使用寿命。有效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靠压圈式中线蝶阀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蝶阀
,具体涉及一种背靠压圈式中线蝶阀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蝶阀是一种利用蝶板或阀瓣来实现介质流通或封闭的管道连接器件之一,蝶板或阀瓣是蝶阀中的主要结构,蝶阀内部位置需要增设密封结构,其目的是用来密封蝶板或阀瓣与阀体内部,当前采用全包覆的密封圈或在阀体内部衬氟,此类的密封方式主要依赖蝶板或阀瓣与密封圈、衬氟之间的弹性,蝶板或阀瓣处于封闭状态下,其外缘边紧紧挤压在密封圈或衬氟,以此达到密封的效果;
[0003]全包覆的密封圈中仅仅是其中线部分与蝶板或阀瓣接触,多余的部分并不具备密封效果,对于此种全包覆密封圈的制备加工来说,加工成本增加且浪费,而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蝶板或阀瓣与密封圈、衬氟接触/分离时,因为摩擦损耗,有效使用寿命变短,最终导致蝶板或阀瓣与密封圈、衬氟在实际接触过程中并不是处于完全封闭的状态,蝶阀的密封性大幅度下降;
[0004]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种背靠压圈式中线蝶阀结构,用于解决当前蝶阀中采用的密封结构(全包覆密封圈、衬氟)因为摩擦损耗的问题,导致其有效使用寿命变短,其蝶阀的密封性大幅度下降。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一种背靠压圈式中线蝶阀结构,包括阀体、传动杆和阀瓣,所述阀瓣位于阀体的内部,所述传动杆沿竖直方向设置,且传动杆贯穿至阀体内部与阀瓣之间相匹配,所述阀体对应阀瓣的内壁位置上设置有靠背密封圈,所述靠背密封圈的长度小于阀瓣的直径,所述阀体的进水端上设置有压圈套,所述压圈套的末端表面与靠背密封圈之间相匹配,且压圈套位于阀体进水端的表面位置上安装有多个固定螺丝,所述靠背密封圈靠近压圈套的一端设置为活动部,且靠背密封圈的另一端设置为固定部,所述靠背密封圈位于活动部和固定部的中间位置设置为自由凸起部,且靠背密封圈中的活动部和固定部的内径、阀瓣的外直径、压圈套的内径与阀体的内径之间相等,所述自由凸起部的内径小于阀瓣的外直径,且自由凸起部与阀体内壁之间设置有空腔。
[0008]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传动杆与阀体的相交处设置有密封扣,所述压圈套通过多个固定螺丝安装在阀体上。
[0009]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靠背密封圈上的固定部粘接在阀体内壁上,且靠背密封圈上的活动部外曲面上安装有多个磁性定位条,多个所述磁性定位条沿靠背密封圈的圆心点呈环形阵列设置,所述阀体的内壁上开设有与磁性定位条匹配的定位槽。
[0010]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压圈套的外曲面与阀体内曲面之间设置有流水腔,所述阀体
的内曲面、活动部的外曲面对应流水腔的位置上开设有多个透水口,所述流水腔通过透水口与靠背密封圈中的自由凸起部内部空腔之间连通。
[0011]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压圈套上开设有多个进水口,多个所述进水口与流水腔之间连通。
[0012]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压圈套的内壁位置上设置有内衔接环,所述内衔接环在压圈套内壁上沿阀体的长度方向为线性移动,所述压圈套内壁一端上安装有多个定位支撑杆,多个所述定位支撑杆与内衔接环之间为滑动连接,且定位支撑杆的外部位置上设置有强力弹簧,所述强力弹簧两端分别在内衔接环和压圈套上,所述内衔接环的长度与进水口的口径相匹配。
[0013]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衔接环的内曲面位置上安装有阻力套片环,所述阻力套片环沿靠近阀体进水端方向呈倾斜状。
[0014]本专利技术具备下述有益效果:
[0015]1、本方案中对蝶阀中的密封结构做出优化,具体表现为靠背密封圈和压圈套两个技术结构,其中的靠背密封圈无需采用全包覆阀体内壁的结构,转而满足于靠背密封圈的长度小于或等于靠背密封圈的直径,整体蝶阀的密封性体现在靠背密封圈与自由凸起部之间的接触动作;
[0016]2、其中的压圈套用来挤压靠背密封圈,而靠背密封圈的一端粘接在阀体内部,而其另一端随着压圈套的挤压,使固定部和活动部之间的自由凸起直径变小,力求自由凸起部可以充分接触到阀瓣外部,达到效果更佳的密封性;
[0017]3、在蝶阀处于封闭状态下,此中进水端中的介质顶开内衔接环,介质沿着流水腔

透水口进入到自由凸起部内部空气中,利用介质自身压力,自由凸起部进一步发生局部形变,使自由凸起部可以更加紧密的贴合在阀瓣上,所以在长期使用下,自由凸起部因为摩擦损伤导致自由凸起部与阀瓣之间存在缝隙时,利用介质自身压力“补充”整体密封结构的有效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背靠压圈式中线蝶阀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背靠压圈式中线蝶阀结构中阀体部件的剖切图;
[0021]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背靠压圈式中线蝶阀结构中靠背密封圈部件的剖切图;
[0022]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背靠压圈式中线蝶阀结构中图1的剖视图;
[0023]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背靠压圈式中线蝶阀结构中图1的爆炸图;
[0024]图6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背靠压圈式中线蝶阀结构中内衔接环部件的剖切图。
[0025]图中:1、阀体;2、密封扣;3、传动杆;4、阀瓣;5、靠背密封圈;501、固定部;502、活动部;503、透水口;504、磁性定位条;505、定位槽;506、自由凸起部;6、压圈套;601、进水口;602、定位支撑杆;7、内衔接环;701、阻力套片环;702、强力弹簧;8、流水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实施例一
[0028]蝶阀是用来切换介质流动和封闭两个状态的管道连接结构,主要利用到其中的阀板或者蝶板,而为了进一步起到完全密封的作用,阀体的内壁增设密封结构,如全包覆的密封圈或者衬氟,此类结构中的加工成本较大,整体结构大部分区域无法起到密封效果,为此提出如下的技术方案:
[0029]参照图1~图6,本实施例中的一种背靠压圈式中线蝶阀结构,包括阀体1、传动杆3和阀瓣4,阀瓣4位于阀体1的内部,传动杆3沿竖直方向设置,且传动杆3贯穿至阀体1内部与阀瓣4之间相匹配,阀体1对应阀瓣4的内壁位置上设置有靠背密封圈5,靠背密封圈5的长度小于阀瓣4的直径,阀体1的进水端上设置有压圈套6,压圈套6的末端表面与靠背密封圈5之间相匹配,且压圈套6位于阀体1进水端的表面位置上安装有多个固定螺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靠压圈式中线蝶阀结构,包括阀体(1)、传动杆(3)和阀瓣(4),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瓣(4)位于阀体(1)的内部,所述传动杆(3)沿竖直方向设置,且传动杆(3)贯穿至阀体(1)内部与阀瓣(4)之间相匹配,所述阀体(1)对应阀瓣(4)的内壁位置上设置有靠背密封圈(5),所述靠背密封圈(5)的长度小于阀瓣(4)的直径,所述阀体(1)的进水端上设置有压圈套(6),所述压圈套(6)的末端表面与靠背密封圈(5)之间相匹配,且压圈套(6)位于阀体(1)进水端的表面位置上安装有多个固定螺丝,所述靠背密封圈(5)靠近压圈套(6)的一端设置为活动部(502),且靠背密封圈(5)的另一端设置为固定部(501),所述靠背密封圈(5)位于活动部(502)和固定部(501)的中间位置设置为自由凸起部(506),且靠背密封圈(5)中的活动部(502)和固定部(501)的内径、阀瓣(4)的外直径、压圈套(6)的内径与阀体(1)的内径之间相等,所述自由凸起部(506)的内径小于阀瓣(4)的外直径,且自由凸起部(506)与阀体(1)内壁之间设置有空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背靠压圈式中线蝶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杆(3)与阀体(1)的相交处设置有密封扣(2),所述压圈套(6)通过多个固定螺丝安装在阀体(1)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背靠压圈式中线蝶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密封圈(5)上的固定部(501)粘接在阀体(1)内壁上,且靠背密封圈(5)上的活动部(502)外曲面上安装有多个磁性定位条(50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林阮超
申请(专利权)人:铜陵荣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