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道结构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95425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6 09: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风道结构及空调器,涉及空调技术领域。该风道结构包括主风道结构和副风道结构。主风道结构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一壳体;第一壳体围成用于出风的第一风道,第一风机设置于第一风道以向第一风道内导入气流。副风道结构包括第二风机和第二壳体;第二壳体围绕第一壳体设置,且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的外侧共同围成第二风道,第二风道围绕第一风道设置;第二风机设置于第二风道以向第二风道内导入气流。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空调器采用了上述的风道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风道结构及空调器可以改善现有技术中空调器送风距离不够长的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空调器送风距离不够长的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空调器送风距离不够长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道结构及空调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道结构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发展,用户为了改善生活环境,大多在活动区域配置了空调器,以通过空调器提高活动区域的空气质量,从而提高用户在活动区域中活动的舒适度。
[0003]在现有技术中,空调器一般采用贯流风道或离心风道,一般送风距离不足,室内吹风距离短,室内空气流动慢,房间降温效果差,制冷初期室内温度不均,用户体验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改善现有技术中空调器的出风距离短的技术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风道结构,应用于空调器,所述风道结构包括主风道结构和副风道结构;
[0006]所述主风道结构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围成用于出风的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以向所述第一风道内导入气流;
[0007]所述副风道结构包括第二风机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围绕所述第一壳体设置,且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共同围成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围绕所述第一风道设置;所述第二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以向所述第二风道内导入气流。
[0008]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风道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
[0009]该风道结构启动处于出风的状态下,第一风机可以从主风道中导出气流,第二风机则可以从第二风道中导出气流,从第二风道中导出的气流围绕第一风道中导出的气流流动,在第二风道导出的气流的加强作用下,可以使得第一风道中导出的气流被加强,由此可以提高第一风道中导出的气流的流动距离,从而延长出风距离,实现吹风距离远的目的。在该风道结构应用于空调器中的情况下,便能改善现有技术中空调器的出风距离短的技术问题。
[0010]可选地,所述第二风道在沿出风方向的方向上口径逐渐减小。由于第二风道在出风方向上口径逐渐减小,可以使得第二风道中气流朝向出风口流动的过程中气压不断增加,在气流从第二风道中导出的情况下便形成高压高速的气流,由此可以提高第二风道中导出气流对第一风道中导出气流的加强作用,从而可以提高第一风道中导出气流的流动距离。
[0011]可选地,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方向所在直线倾斜设置,以使所述第二风道的口径逐渐减小。
[0012]可选地,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方向所在直线倾斜的角度范围为0
°‑
15
°

[0013]为了使得第二风道中导出的气流能直接作用于第一风道中导出的气流,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所在平面和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所在平面共面。
[0014]可选地,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的宽度为0.5mm

3mm。
[0015]为了防止第二风道的吸气作用影响第一风道的吸气,从而确保第一风道的风量,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上形成蜗舌,所述蜗舌位于所述第一风道内部;所述第二壳体上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蜗舌之间的距离大于50mm。
[0016]为了增大第二风道导出的气流的流速可选地,所述第二风机采用轴流风机。
[0017]一种空调器,包括风道结构。所述风道结构包括主风道结构和副风道结构;
[0018]所述主风道结构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围成用于出风的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以向所述第一风道内导入气流;
[0019]所述副风道结构包括第二风机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围绕所述第一壳体设置,且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共同围成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围绕所述第一风道设置;所述第二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以向所述第二风道内导入气流。
[0020]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换热器,所述第一壳体连接于所述换热器,且所述第一壳体上还形成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的吸风口,所述吸风口朝向所述换热器设置;所述第一风机设置于所述吸风口;所述第二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换热器之间;且所述第二壳体上形成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换热器之间。
[002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空调器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提供的风道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局部的爆炸视图;
[0023]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局部的剖视图;
[0024]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5]图4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局部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局部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10

空调器;11

风道结构;12

换热器;100

主风道结构;101

第一风道;110

第一壳体;111

吸风口;112

蜗舌;120

第一风机;200

副风道结构;201

第二风道;210

第二壳体;211

进风口;220

第二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30]请参阅图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空调器10,该空调器10用于安装在指定区域,且向指定区域中导入气流,以对指定区域提供空气调节作用,从而达到改善指定区域中空气质量的目的。其中,上述空气调节作用包括但不限于温度调节作用、湿度调节作用、新风作用、除尘杀菌作用以及气流流速调节作用。
[0031]其中,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为了方便向指定区域导出气流,空调器10可以包括风道结构11,风道结构11用于从指定区域中吸入气流,以使得气流能穿过空调器10中的换热
器12,以使得气流与换热器12进行热交换。在气流和换热器12进行热交换之后,气流被风道结构11导出,以使得气流流动至指定区域。由风道结构11导出的气流便能对指定区域进行空气调节。
[0032]为了改善现有技术中空调器10的出风距离较短的技术问题,提供了本申请的风道结构11,以及采用本申请的风道结构11的空调器10。
[0033]该风道结构11包括主风道结构100和副风道结构200。其中,主风道结构100用于向指定区域中导入气流,以确保具有足够的气流流入至指定区域,从而确保有效地进行空气调节作用;副风道结构200同样用于向指定区域中导入气流,且该副风道结构200用于向主风道结构100导出的气流提供加强作用,以使得主风道结构100导出的气流能延长流动距离,从而改善现有技术中空调器10的出风距离较短的技术问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道结构,应用于空调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结构(11)包括主风道结构(100)和副风道结构(200);所述主风道结构(100)包括第一风机(120)和第一壳体(110);所述第一壳体(110)围成用于出风的第一风道(101),所述第一风机(120)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101)以向所述第一风道(101)内导入气流;所述副风道结构(200)包括第二风机(220)和第二壳体(210);所述第二壳体(210)围绕所述第一壳体(110)设置,且所述第二壳体(210)与所述第一壳体(110)的外侧共同围成第二风道(201),所述第二风道(201)围绕所述第一风道(101)设置;所述第二风机(220)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201)以向所述第二风道(201)内导入气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201)在沿出风方向的方向上口径逐渐减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210)相对所述第一风道(101)的出风方向所在直线倾斜设置,以使所述第二风道(201)的口径逐渐减小。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210)相对所述第一风道(101)的出风方向所在直线倾斜的角度范围为0
°‑
15
°
。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101)的出风口所在平面和所述第二风道(201)的出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鸿贵
申请(专利权)人: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