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交叉互连架构及通信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95143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6 09:09
本申请提供一种光交叉互连架构及通信设备,光交叉互连架构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前插板和至少一个后插板,每一个前插板与任一后插板相互正交,且每一个前插板的一个侧面与任一后插板的一个侧面相对设置,各后插板均位于任一前插板的同一侧,每一个前插板与任一后插板可插拔连接。至少一个前插板中设有光信号分配模块;和/或,至少一个后插板中设有光信号分配模块。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光交叉互连架构省去了相关技术中的光背板,减小了前插板与后插板之间的互连空间,有利于实现互连深度的最小化设计,增大了前插板与后插板的可用空间。增大了前插板与后插板的可用空间。增大了前插板与后插板的可用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交叉互连架构及通信设备


[0001]本申请涉及信息通信
,尤其涉及一种光交叉互连架构及通信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具有深度为600mm~1200mm的子架的交叉互连装置,已经在数据中心大量使用。但大部分交叉互连装置为全电设备,随着光设备的普遍应用,具有深度为600mm~1200mm的子架的光交叉互连架构逐步出现。
[0003]在光交叉互连架构中,一般将光背板固定于子架中,并将前插板与后插板分别插入到子架中,前插板与后插板通过光背板实现交叉互连。光背板一般包含光纤板(或光波导板等)、光连接器和结构件等部件,可以为前插板和后插板提供波长级连接路径和物理支撑作用。然而,由于子架内的空间有限,前插板与后插板通过光背板连接,前插板与后插板之间的互连空间约为:光背板与前插板之间的连接器组件的深度、光背板的深度以及光背板与后插板之间的连接器组件的深度之和。这样,使得前插板与后插板之间的互连空间较大,导致前插板与后插板的可用空间较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交叉互连架构及通信设备,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前插板与后插板的可用空间较小的问题。
[0005]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交叉互连架构,该光交叉互连架构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前插板和至少一个后插板。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前插板和后插板的数量,此处不做限定。每一个前插板与任一后插板相互正交,且每一个前插板的一个侧面与任一后插板的一个侧面相对设置,各后插板均位于任一前插板的同一侧。每一个前插板与任一后插板可插拔连接。至少一个前插板中设有光信号分配模块;和/或,至少一个后插板中设有光信号分配模块。也就是说,可以在至少一个前插板中设置光信号分配模块;或者,也可以在至少一个后插板中设置光信号分配模块;或者,也可以在至少一个前插板和至少一个后插板中均设置光信号分配模块。
[000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交叉互连架构中,通过在前插板和/或后插板中设置光信号分配模块,且每一个前插板与任一后插板相互连接,可以实现前插板与后插板之间的光信号传输,因而,可以替代相关技术中光背板的光信号传输功能。并且,每一个前插板与任一后插板相互正交,每一个前插板的一个侧面与任一后插板的一个侧面相对设置,各后插板均位于前插板中的同一侧,每一个前插板与任一后插板可插拔连接,这样,前插板与后插板之间可以实现物理支撑,可以替代相关技术中光背板的物理支撑功能。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光交叉互连架构可以省去相关技术中的光背板,减小前插板与后插板之间的互连空间,有利于充分利用子架内的空间,并实现互连深度的最小化设计,增大前插板与后插板的可用空间,使前插板和后插板能够集成更多功能。此外,由于光交叉互连架构的插损与节点数有关,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光交叉互连架构省去了光背板,前插板与后插板可以直接对接,
从而,减少了节点数,降低了本申请实施例中光交叉互连架构的插损,例如,可以将插损降低至1dB以内。
[0007]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前插板可以实现业务接入、业务处理和业务交换等功能,前插板可以为线卡(Line Card,LC)或交换卡(Fabric Card,FC)等任何能够传输光信号的单板。类似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后插板也可以实现业务接入、业务处理和业务交换等功能,后插板可以为线卡(Line Card,LC)或交换卡(Fabric Card,FC)等任何能够传输光信号的单板。
[000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光信号分配模块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光信号接收端,至少一个光信号输出端以及光信号分配组件,光信号分配组件用于将各光信号接收端的光信号分配至各光信号输出端。
[0009]在具体实施时,若在前插板中设置光信号分配模块,各光信号输出端可以分别与各后插板光信号连接,光信号分配组件可以将各光信号接收端的光信号分配至各光信号输出端,从而将各光信号接收端的光信号传输至各后插板中。类似地,若在后插板中设置光信号分配模块,各光信号输出端可以分别与各前插板光信号连接,光信号分配组件可以将各光信号接收端的光信号分配至各光信号输出端,从而将各光信号接收端的光信号传输至各前插板中。
[0010]在具体实施时,光信号分配组件可以包括光纤或光波导等光学部件,或者,光信号分配组件也可以包括其他光学部件,只要能够实现光信号分配组件的功能即可。
[00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前插板的至少一侧设有第一光连接器,后插板的至少一侧设有第二光连接器。前插板与后插板通过第一光连接器和第二光连接器可插拔连接。本申请实施例中,前插板与后插板通过光连接器实现光通道互连,光连接器占用的空间较小,可以使前插板与后插板之间的互连空间较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光连接器可以设置在前插板的表面,在具体实施时,也可以将第一光连接器设置在前插板朝向后插板一侧的侧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第一光连接器的位置,此处不做限定。同样地,第二光连接器可以设置在后插板的表面,或者,第二光连接器也可以设置在后插板朝向前插板一侧的侧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第二光连接器的位置,此处不做限定。在具体实施时,每一个前插板与任一后插板可以通过一对、两对或更多对光连接器实现光信号连接,其中,每一对光连接器包括一个第一光连接器和一个第二光连接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第一光连接器和第二光连接器的数量,此处不做限定。
[00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至少一个前插板与后插板可以通过至少两个第一光连接器和至少两个第二光连接器可插拔连接,即至少一个前插板与后插板可以通过至少两对光连接器实现光信号连接。至少两个第一光连接器可以在前插板的一侧叠层设置,至少两个第二光连接器可以在后插板的一侧叠层设置;或者,至少两个第一光连接器可以分布于前插板的两侧,至少两个第二光连接器可以分布于后插板的两侧。这样,可以使前插板与后插板之间具有多条光信号连接通路。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前插板与后插板之间的实际空间,设置光连接器的位置和数量,此处不做限定。
[0013]在具体实施时,若前插板中设有光信号分配模块,可以将第一光连接器设置为与光信号输出端光信号连接,从而可以将前插板中的光信号传输至后插板。若后插板中设有光信号分配模块,可以将第二光连接器设置为与光信号输出端光信号连接,从而可以将后插板中的光信号传输至前插板。
[0014]可选地,第一光连接器(或第二光连接器)可以为:MT光纤连接器、多芯多通道插拔(MPO)光纤连接器或LC型光纤连接器等各种类型的光连接器。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螺钉将第一光连接器(或第二光连接器)紧固在前插板(或后插板)的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或光学组件上,或者,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固定第一光连接器或第二光连接器,此处不做限定。
[0015]在实际应用中,前插板的表面可以设置第一光学组件,第一光连接器通过第一光学组件与前插板光信号连接,通过第一光学组件的转接作用,可以实现前插板与第一光连接器之间的光信号连接。后插板的表面设有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交叉互连架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前插板和至少一个后插板;每一个所述前插板与任一所述后插板相互正交,且每一个所述前插板的一个侧面与任一所述后插板的一个侧面相对设置,各所述后插板均位于任一所述前插板的同一侧;每一个所述前插板与任一所述后插板可插拔连接;至少一个所述前插板中设有光信号分配模块;和/或,至少一个所述后插板中设有光信号分配模块。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交叉互连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信号分配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光信号接收端,至少一个光信号输出端以及光信号分配组件,所述光信号分配组件用于将各所述光信号接收端的光信号分配至各所述光信号输出端。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交叉互连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插板的至少一侧设有第一光连接器,所述后插板的至少一侧设有第二光连接器;所述前插板与所述后插板通过所述第一光连接器和所述第二光连接器可插拔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交叉互连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插板的表面设有第一光学组件,所述第一光连接器通过所述第一光学组件与所述前插板光信号连接;所述后插板的表面设有第二光学组件,所述第二光连接器通过所述第二光学组件与所述后插板光信号连接。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交叉互连架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前插板与所述后插板通过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光连接器和至少两个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滕霜叶孔凡华樊会忠颜波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