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变电站构架避雷针的自复位拉杆阻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78281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6 08: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变电站构架避雷针的自复位拉杆阻尼器,包括外筒和同轴套接在外筒内的移动拉杆,移动拉杆一端伸出外筒,移动拉杆伸出外筒的一端上连接有第一连接板,外筒上背向第一连接板的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板;外筒内还同轴套接有阻尼筒,移动拉杆贯穿阻尼筒;阻尼筒朝向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与外筒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阻尼筒背向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与外筒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阻尼筒内填充有阻尼介质;第一容纳腔中布置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的第二容纳腔中布置有第二复位弹簧;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耗能能力,并具有震中和震后的自复位功能,可有效增强避雷针在震中和震后的安全性,更具有实用价值。更具有实用价值。更具有实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变电站构架避雷针的自复位拉杆阻尼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阻尼器
,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变电站构架避雷针的自复位拉杆阻尼器。

技术介绍

[0002]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
[0003]电力系统作为生命线系统的基础系统,一旦发生突发事故而丧失供电功能,不仅给电力部门造成严重损失,也会给工业、通讯等其它部门的正常工作造成极大困难,居民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城市的运转将面临危机。同时特高压变电站中存在较多的高耸结构,如构架及避雷针等,由于其通常细且长,对振动作用较为敏感,因此在面对地震、风的振动作用时具有较高的易损性。
[0004]目前针对构架避雷针缺少减隔震措施,使得在地震、风荷载等作用下容易导致其从根部断裂。现有的减震措施主要是通过在结构物某些部位设置耗能装置,消耗能量,从而提升结构的耐久性,及设置阻尼器,而现有的阻尼器并不适用于构架避雷针。因此研发能够适用于变电站构架避雷针的新型阻尼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工程实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变电站构架避雷针的自复位拉杆阻尼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阻尼器并不适用于构架避雷针等问题。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适用于变电站构架避雷针的自复位拉杆阻尼器,包括外筒和同轴套接在外筒内的移动拉杆,所述的移动拉杆一端伸出外筒,移动拉杆伸出外筒的一端上连接有第一连接板,外筒上背向第一连接板的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板;
[0007]所述的外筒内还同轴套接有阻尼筒,移动拉杆贯穿阻尼筒;
[0008]所述的阻尼筒朝向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与外筒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阻尼筒背向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与外筒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
[0009]所述的移动拉杆位于第一容纳腔的部分还套接有上滑动板,移动拉杆位于第二容纳腔的部分还套接有下滑动板,移动拉杆位于阻尼筒内的部分还套接有活塞,所述的活塞上开有通孔,所述的阻尼筒内填充有阻尼介质;
[0010]所述的第一容纳腔中布置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的第二容纳腔中布置有第二复位弹簧;
[0011]所述的第一复位弹簧一端与移动拉杆连接,另一端与外筒朝向第一连接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的第二复位弹簧一端与移动拉杆连接,另一端与阻尼筒朝向第二连接板的一端连接。
[0012]本专利技术还具有如下技术特征:
[0013]所述的第一复位弹簧包括第一上复位弹簧和第一下复位弹簧;
[0014]所述的第一上复位弹簧一端与上滑动板连接,另一端与外筒朝向第一连接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的第一下复位弹簧一端与上滑动板连接,另一端与阻尼筒朝向第一连接板的一端连接;
[0015]所述的第二复位弹簧包括第二上复位弹簧和第二下复位弹簧;
[0016]所述的第二上复位弹簧一端与下滑动板连接,另一端与阻尼筒朝向第二连接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的第二下复位弹簧一端与下滑动板连接,另一端与外筒朝向第二连接板的一端连接。
[0017]所述的外筒包括空心圆柱状的外筒体和盖合在外筒体一端的外筒上盖板和盖合在外筒体另一端的外筒下盖板,所述的移动拉杆穿出外筒上盖板;
[0018]所述的外筒上盖板和外筒下盖板通过封闭螺栓与外筒体连接;
[0019]所述的阻尼筒包括空心圆柱状的阻尼筒体和盖合在阻尼筒体一端的上密封板和盖合在阻尼筒体另一端的下密封板,所述的移动拉杆贯穿出上密封板和下密封板;
[0020]所述的阻尼筒体通过固定螺栓与外筒体连接;
[0021]所述的第一下复位弹簧端与上滑动板连接,另一端与上密封板连接;
[0022]所述的第二上复位弹簧一端与下滑动板连接,另一端与下密封板连接。
[0023]所述的第一连接板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板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
[0024]所述的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沿轴向的长度与阻尼筒沿轴向的长度相同;
[0025]所述的上滑动板位于第一容纳腔沿轴向的中间位置,下滑动板位于第二容纳腔沿轴向的中间位置,活塞位于阻尼筒沿轴向的中间位置。
[0026]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27](Ⅰ)本专利技术在地震作用下,移动拉杆带动活塞在上下密封板间滑动,阻尼介质通过活塞上的通洞产生节流阻力耗能,同时在震中和震后通过一复位弹簧和第二复位弹簧的初始预压力或预拉力实现复位。能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耗能能力,并具有震中和震后的自复位功能,可有效增强避雷针在震中和震后的安全性,更具有实用价值。
[0028](Ⅱ)本专利技术通过复位弹簧实现了良好复位能力,避免了震中和震后阻尼器复位和更换难的问题,也避免了由于残余位移对设备的不利影响;此外,本专利技术专利还具有工厂化制作简单和现场安装方便等优点,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0029](Ⅲ)本专利技术的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承载力高、可靠性高、易于维护等特点。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0031]图2为图1中A

A的剖视图
[0032]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0033]图4为图3中e部分的详图;
[0034]图5为图3中c部分的详图;
[0035]图6为图4中B

B的剖面图;
[0036]附图中各个标号含义:
[0037]1‑
外筒;2

移动拉杆;3

第一连接板;4

第二连接板;5

阻尼筒;6

第一容纳腔;7

第二容纳腔,8

活塞;9

通孔;10

阻尼介质;11

第一复位弹簧;12

第二复位弹簧;13

上滑动板;14

下滑动板;15

封闭螺栓;16

固定螺栓;17

第一连接孔;18

第二连接孔;19

固定环箍;20

螺栓;21

避雷针;22

横梁;
[0038]1‑
1外筒体,1

2外筒上盖板,1

3外筒下盖板;
[0039]5‑
1阻尼筒体,5

2上密封板,5

3下密封板;
[0040]11

1第一上复位弹簧,11

2第一下复位弹簧;
[0041]12

1第二上复位弹簧,12

2第二下复位弹簧;
[0042]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变电站构架避雷针的自复位拉杆阻尼器,包括外筒(1)和同轴套接在外筒(1)内的移动拉杆(2),所述的移动拉杆(2)一端伸出外筒(1),移动拉杆(2)伸出外筒(1)的一端上连接有第一连接板(3),外筒(1)上背向第一连接板(3)的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板(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筒(1)内还同轴套接有阻尼筒(5),移动拉杆(2)贯穿阻尼筒(5);所述的阻尼筒(5)朝向第一连接板(3)的一端与外筒(1)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6),阻尼筒(5)背向第一连接板(3)的一端与外筒(1)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7);移动拉杆(2)位于阻尼筒(5)内的部分还套接有活塞(8),所述的活塞(8)上开有通孔(9),所述的阻尼筒(5)内填充有阻尼介质(10);所述的第一容纳腔(6)中布置有第一复位弹簧(11),所述的第二容纳腔(7)中布置有第二复位弹簧(12);所述的第一复位弹簧(11)一端与移动拉杆(2)连接,另一端与外筒(1)朝向第一连接板(3)的一端连接;所述的第二复位弹簧(12)一端与移动拉杆(2)连接,另一端与阻尼筒(5)朝向第二连接板(4)的一端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变电站构架避雷针的自复位拉杆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移动拉杆(2)位于第一容纳腔(6)的部分还套接有上滑动板(13),移动拉杆(2)位于第二容纳腔(7)的部分还套接有下滑动板(14)。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变电站构架避雷针的自复位拉杆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复位弹簧(11)包括第一上复位弹簧(11

1)和第一下复位弹簧(11

2);所述的第一上复位弹簧(11

1)一端与上滑动板(13)连接,另一端与外筒(1)朝向第一连接板(3)的一端连接,所述的第一下复位弹簧(11

2)一端与上滑动板(13)连接,另一端与阻尼筒(5)朝向第一连接板(3)的一端连接;所述的第二复位弹簧(12)包括第二上复位弹簧(12

1)和第二下复位弹簧(12

2);所述的第二上复位弹簧(12

1)一端与下滑动板(14)连接,另一端与阻尼筒(5)朝向第二连接板(4)的一端连接,所述的第二下复位弹簧(12

2)一端与下滑动板(14)连接,另一端与外筒(1)朝向第二连接板(4)的一端连接。4.如权利要求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伟陈全杰张军强姚新宇邢琳刘虹卫璐刘善通王怡洁张琳韩新玉乔耀洲祝军超李叶宋美艺任双雪曹苗文波吴明曦康永康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