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69849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6 08: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该高压直流继电器包括动组件,该动组件包括:上轭铁;底座,底座上设有传动轴;动触头,浮动于底座之上;定铁芯,设于上轭铁远离静组件的一侧表面;动铁芯,设于定铁芯远离静组件的一侧,传动轴自上轭铁穿出以穿过定铁芯连接至动铁芯,动铁芯受到激励时通过传动轴驱动动触头改变位置以实现与静触头的接触或分离;定铁芯与动铁芯相互靠近的端面为非平面配合;静触头设于一密封壳体内,并围合形成一灭弧空间,灭弧空间内充满有灭弧气体,静触头的至少部分露出灭弧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小型化继电器电磁线圈的起始吸力比较小,导致小型化的高压直流继电器的电磁性能较差的技术问题。的高压直流继电器的电磁性能较差的技术问题。的高压直流继电器的电磁性能较差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


[0001]本技术涉及继电器
,特别涉及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

技术介绍

[0002]高压直流继电器是通过用低压回路控制高压回路接通与断开的开关,其由低压回路的电磁线圈驱动动作部件来带动高压回路部件动触头与静触头的连接与分离,从而实现高压回路的接通与断开。
[0003]这类产品的高压部分由于具有较高的电压与电流,所以在动触头、静触头的接通与断开瞬间产生拉弧,通常会把动静触头连接与分离部分用密封腔体跟外部隔离开来,其内部空间往往会灌充一定压力的灭弧气体,其主要成分如氮气或氢气。电磁线圈作为低压回路的一部分,其作用也至关重要,其对动作部件的驱动才能使得继电器实现高压回路的接通与断开,此类继电器越来越多被用于电动汽车,而车载的要求对继电器的空间尺寸要求也越来越苛刻,从而小体积的继电器也比较契合电动汽车的需求,然而对于此类继电器而言,电磁线圈的尺寸大小对于继电器的影响最为关键,所以小尺寸的电磁线圈具有较大起始吸力更容易实现小体积的继电器。
[0004]然而,目前高压直流接触器为了满足小尺寸设计要求,在小尺寸的基础上,其电磁线圈的起始吸力也比较小,导致小型化的高压直流继电器的电磁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高压直流接触器为了满足小尺寸设计要求,在小尺寸的基础上,其电磁线圈的起始吸力也比较小,导致小型化的高压直流继电器的电磁性能较差的技术问题。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所述高压直流继电器包括动组件,所述动组件设于所述高压直流继电器的壳体组件内,用于在电磁组件的驱动下产生动作而与所述高压直流继电器的静组件接触或分离从而控制高压回路接通或断开,所述动组件包括:
[0008]上轭铁,所述上轭铁呈平面状设置,设于所述壳体组件内部;
[0009]底座,设于所述上轭铁靠近所述静组件的一侧表面,所述底座上设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穿过所述上轭铁朝向远离所述静组件的一侧延伸;
[0010]动触头,浮动于所述底座之上;
[0011]定铁芯,设于所述上轭铁远离所述静组件的一侧表面;
[0012]动铁芯,设于所述定铁芯远离所述静组件的一侧,所述传动轴自所述上轭铁穿出以穿过所述定铁芯连接至所述动铁芯,从而在所述动铁芯受到激励时通过所述传动轴驱动所述动触头改变位置以实现与静触头的接触或分离;其中,所述定铁芯与所述动铁芯相互靠近的端面为非平面配合;
[0013]其中,所述静触头设于一密封壳体内,所述密封壳体朝向所述上轭铁的一侧通过
一连接圈连接至所述上轭铁,以围合形成一封闭的灭弧空间,所述灭弧空间内充满有灭弧气体,所述静触头的至少部分露出所述灭弧空间。
[0014]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定铁芯朝向所述动铁芯一侧的端面由外圈至内圈逐渐向内凹陷,以形成第一表面,所述动铁芯朝向所述定铁芯一侧的端面有内圈至内圈逐渐向外凸起,以形成第二表面;
[0015]或者,所述定铁芯朝向所述动铁芯一侧的端面由外圈至内圈逐渐向外凸起,以形成第一表面,所述动铁芯朝向所述定铁芯一侧的端面有内圈至内圈逐渐向内凹陷,以形成第二表面;
[0016]其中,所述动铁芯在受到激励时通过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定铁芯的第一表面接触或分离。
[0017]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定铁芯朝向所述动铁芯一侧的端面形成第一复合表面,所述动铁芯朝向所述定铁芯一侧的端面形成第二复合表面;
[0018]其中,所述第一复合表面与所述第二复合表面均包括至少两个面,所述动铁芯在受到激励时通过所述第二复合表面与所述定铁芯的第一复合表面接触或分离。
[0019]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定铁芯与所述动铁芯之间设有复位件。
[0020]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定铁芯朝向所述动铁芯的一侧表面向内凹陷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动铁芯朝向所述定铁芯的一侧表面向内凹陷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复位件的两端分别抵靠于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内,且所述传动轴穿过所述复位件以连接至所述动铁芯。
[0021]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底座与所述动触头之间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靠所述底座与所述动触头。
[0022]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底座上还设有一限位件,所述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动触头的移动行程,并将所述动触头限制于所述弹性件之上。
[0023]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高压直流继电器还包括灭弧组件,所述灭弧组件包括第一灭弧架与第二灭弧架,所述第一灭弧架与所述第二灭弧架均呈弯折状设置以环绕于所述密封壳体的外围,所述第一灭弧架相互远离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灭弧磁铁,两个所述第一灭弧磁铁分别正对其中一个静触头与动触头接触位置的两侧,所述第二灭弧架相互远离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灭弧磁铁,两个所述第二灭弧磁铁分别正对另一个静触头与动触头接触位置的两侧。
[0024]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电磁组件包括电磁线圈,所述定铁芯与所述动铁芯伸入所述电磁线圈的内部,且在所述定铁芯与所述动铁芯的外围还套设于隔离罩以及导磁筒,所述隔离罩靠近所述静组件的一端连接至所述上轭铁;
[0025]所述电磁组件还包括下轭铁,所述下轭铁呈弯折状,且所述下轭铁与所述上轭铁连接,以将所述电磁线圈包裹。
[0026]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互连接以将所述静组件、动组件以及电磁组件包裹,所述静触头的至少部分露出所述第一壳体。
[0027]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技术所示的高压直流继电器,有益效果在于:
[0028]通过在壳体组件内设置动组件与静组件,其中,动组件包括:上轭铁,呈平面状设
置,设于壳体组件内部;底座,设于上轭铁靠近静组件的一侧表面,底座上设有传动轴,传动轴穿过上轭铁朝向远离静组件的一侧延伸;动触头,浮动于底座之上;定铁芯,设于上轭铁远离静组件的一侧表面;动铁芯,设于定铁芯远离静组件的一侧,传动轴自上轭铁穿出以穿过定铁芯连接至动铁芯,从而在动铁芯受到激励时通过传动轴驱动动触头改变位置以实现与静触头的接触或分离;其中,定铁芯与动铁芯相互靠近的端面为非平面配合。在定铁芯与动铁芯呈现非平面配合的情况下,将增加定铁芯与动铁芯的工作面,从而增强定铁芯与动铁芯之间的磁性,以提升继电器的起始吸力,最终提升了继电器的电磁性能;同时,由于动触头与静触头在一灭弧空间内接触或分离,灭弧空间内充满有灭弧气体,在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产生拉弧时,灭弧气体能够将拉弧抑制,从而避免拉弧损坏其它部件。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高压直流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高压直流继电器的立体剖视示意图;
[0031]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高压直流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所述高压直流继电器包括动组件,所述动组件设于所述高压直流继电器的壳体组件内,用于在电磁组件的驱动下产生动作而与所述高压直流继电器的静组件接触或分离从而控制高压回路接通或断开,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组件包括:上轭铁,所述上轭铁呈平面状设置,设于所述壳体组件内部;底座,设于所述上轭铁靠近所述静组件的一侧表面,所述底座上设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穿过所述上轭铁朝向远离所述静组件的一侧延伸;动触头,浮动于所述底座之上;定铁芯,设于所述上轭铁远离所述静组件的一侧表面;动铁芯,设于所述定铁芯远离所述静组件的一侧,所述传动轴自所述上轭铁穿出以穿过所述定铁芯连接至所述动铁芯,从而在所述动铁芯受到激励时通过所述传动轴驱动所述动触头改变位置以实现与静触头的接触或分离;其中,所述定铁芯与所述动铁芯相互靠近的端面为非平面配合;其中,所述静触头设于一密封壳体内,所述密封壳体朝向所述上轭铁的一侧通过一连接圈连接至所述上轭铁,以围合形成一封闭的灭弧空间,所述灭弧空间内充满有灭弧气体,所述静触头的至少部分露出所述灭弧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铁芯朝向所述动铁芯一侧的端面由外圈至内圈逐渐向内凹陷,以形成第一表面,所述动铁芯朝向所述定铁芯一侧的端面有内圈至内圈逐渐向外凸起,以形成第二表面;或者,所述定铁芯朝向所述动铁芯一侧的端面由外圈至内圈逐渐向外凸起,以形成第一表面,所述动铁芯朝向所述定铁芯一侧的端面有内圈至内圈逐渐向内凹陷,以形成第二表面;其中,所述动铁芯在受到激励时通过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定铁芯的第一表面接触或分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铁芯朝向所述动铁芯一侧的端面形成第一复合表面,所述动铁芯朝向所述定铁芯一侧的端面形成第二复合表面;其中,所述第一复合表面与所述第二复合表面均包括至少两个面,所述动铁芯在受到激励时通过所述第二复合表面与所述定铁芯的第一复合表面接触或分离。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永平朱效谷李得乾
申请(专利权)人:冰零智能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