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热处理中自动抽油的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6735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6 08:34
一种用于热处理中自动抽油的工装,包括齿轮油泵、两段软管和抽油管,其中的一段软管与该交流油泵的入口接口连接,另一段软管与该交流油泵的出口接口连接;将各软管与所连接的交流油泵的接口固紧。所述抽油管插装在该燃烧室壳体与工艺吊环内壁之间,并使该抽油管的一端与任意一段软管固连。为去除工艺吊环内的残余淬火油,减少淬火油燃烧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影响身心健康,污染环境,本发明专利技术以最小的成本有效解决该问题,每年可回收残余淬火油10余吨,节约淬火油费用约18万元,并且具有工装成本低、抽油方便、操作简单的特点。操作简单的特点。操作简单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热处理中自动抽油的工装


[0001]本技术涉及金属热处理加工领域,具体是一种热处理过程中去处壳体工艺吊环残余淬火油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淬火、回火等热处理工艺是为了提高硬度、强度、耐磨性以满足零件的使用性能。伴随着壳体的淬火工序,壳体入油后,大部分壳体工艺吊环内均有残余淬火油无法完全排除。淬火油高温燃烧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烟气,其主要成分为油品在高温状态下分解和碳化的细小粉尘及有机废气。热处理过程产生的油烟废气对人的身体伤害大,使人致癌、致畸、致突变等,且油烟弥漫在车间会使人心情烦闷,影响工作效率,排放到大气中会对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
[0003]目前国内在解决该问题上,大部分使用在工艺吊环上,工艺吊环与壳体接头连接位置设计漏油孔的方式,使80%的淬火油可以通过漏油孔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流出工艺吊环。但是对于存于工艺吊环内的淬火油液面低于工艺吊环漏油孔的结构,淬火油无法完全排除。残余淬火油被带入下工序,随着壳体清洗,流入水槽中,使水槽液面形成大量浮油,导致壳体很难清理干净。工艺吊环内将存有无法完全排除的油水混合物进入回火工序,经过高温燃烧,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废气。
[0004]为消除废气污染,安装空气净化装置,但是由于废气量巨大,机械处理法净化效率较低,日常清洗维护频率高、清洗困难维护工作量大、还存在火灾隐患。
[0005]要去除工艺吊环内的残余淬火油有两个难点,一是去油时因离合母体积重量大,蓄热量大,此时温度约为300~400℃,操作者难以长时间接近工件;二是置于炉膛中心的工件距离较远,人工抽油操作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残余淬火油无法去除的不足,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热处理中自动抽油的工装。
[0007]本技术包括齿轮油泵、两段软管和抽油管。所述软管分别以插入连接的方式与交流油泵连接,并使其中的一段软管与该交流油泵的入口接口连接,另一段软管与该交流油泵的出口接口连接;将各软管与所连接的交流油泵的接口固紧。所述抽油管插装在该燃烧室壳体与工艺吊环内壁之间,并使该抽油管的一端与任意一段软管固连。
[0008]所述软管的内径为30mm。
[0009]所述抽油管的内径为25mm。
[0010]所述述抽油管和软管上分别固定有用于支撑加强的加强杆。
[0011]为去除工艺吊环内的残余淬火油,减少淬火油燃烧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影响身心健康,污染环境。本技术提出用一种自动抽油装置,去除工艺吊环内残余淬火油,以最小使用成本有效解决该问题。
[0012]该装置由一个油泵、一根弯制的抽油管、一根软管、两根加长杆组成。抽油管弯制的长度以工艺吊环的深度及油槽直径确定;软管一端与抽油管连接,一端放入淬火油槽内,将抽回的淬火油顺利排入油槽中;加长杆用铁丝与抽油管及软管固定,用以加强抽油管的刚度,操作者手拿轻便,还可顺利的将管头置于工艺吊环内,抽油方便。具体如图1,该工装成本低,操作简单。
[0013]使用过程中,先将固定有加长杆的弯制的抽油管下到工艺吊环中,并沉没在残余淬火油液面以下一定深度,然后将固定有加长杆的软管放置于油槽内,使抽回的淬火油可以顺利回流至油槽,最后打开油泵,在油泵的动力作用下,使残余淬火油顺利抽出工艺吊环,并且回流至油槽内。
[0014]试验证明,使用该装置后,可以完全排除各种规格大小工艺吊环内的残余淬火油,目前,已经用于各个型号固体发动机金属壳体热处理的生产过程,且方法稳定可靠,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经计算,使用本技术,每年可回收残余淬火油10余吨,节约淬火油费用约18万元。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自动抽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使用本技术的示意图。
[0017]图中:1.油泵;2.软管;3.加强杆;4.铁丝;5.抽油管;6.工艺吊环;7.漏油孔8.残余淬火油;9.燃烧室壳体;10淬火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8]本实施例是用于去除某燃烧室壳体的热处理后工艺吊环内残余淬火油的装置。该燃烧室壳体直径为2000mm,工艺吊环的直径为2000mm,高度为450mm。热处理装置淬火油槽的降为4500mm。淬火后,燃烧室壳体油冷结束,工艺吊环内残余淬火油无法排除。
[0019]本实施例包括齿轮油泵1、软管2、加强杆3和抽油管5。所述软管有两段,并分别以插入连接的方式与交流油泵1连接,并使其中的一段软管与该交流油泵的入口接口连接,另一段软管与该交流油泵的出口接口连接;通过铁丝4将各软管与所连接的交流油泵的接口固紧。所述软管的内径为30mm。
[0020]所述抽油管5有一根,采用pvc管材弯制而成;该抽油管的一端与任意一段软管以插入的方式连接,并用铁丝固紧。所述抽油管的内径为25mm。所述抽油管的弯角和长度根据燃烧室壳体9与工艺吊环6内壁之间的空间确定,使该抽油管能够方便地插入该燃烧室壳体与工艺吊环内壁之间。本实施例中,该抽油管的弯角为90
°
,形成弯角的两段油管的长度分别为500mm和2500mm。
[0021]所述加强杆3有两个,分别用铁丝与抽油管和/或软管扎结在一起,以对所述抽油管和/或软管起到支撑加强的作用。
[0022]所述油泵为标准件,型号为WCB75型齿轮油泵,压力0.3MPa,流量75L/min。
[0023]所述工艺吊环6上有漏油孔7。该漏油孔位于工艺吊环与壳体连接处,用于排除吊环内部分淬火油。
[0024]使用时,将所述两段软管分别插入淬火油槽10内,并使所述抽油管5的吸入口插入
位于燃烧室壳体9与工艺吊环6内壁之间的残余淬火油的积液液面以下。启动所述油泵1,工艺吊环内的残余淬火油就会顺着抽油管,进入该段软管,进而从另一段软管排至淬火油槽,实现残余淬火油的回收。
[0025]本实施例通过两人的合作即可完成抽油过程。操作简单,劳动强度低。具体过程是:
[0026]壳体淬火提出淬火油后,一人手持抽油管加强杆,将抽油管放入工艺吊环内,抽油管需要沉没在残余淬火油液面以下一定深度,另外一人手扶固定软管的木制加强杆,将软管的末端伸入油槽内,打开交流油泵,工艺吊环内的残余淬火油就会顺着抽油管,通过抽油泵通过软管顺利回收至淬火油槽。两人合作即可完成抽油过程。操作简单,劳动强度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热处理中自动抽油的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齿轮油泵、两段软管和抽油管;所述软管分别以插入连接的方式与交流油泵连接,并使其中的一段软管与该交流油泵的入口接口连接,另一段软管与该交流油泵的出口接口连接;将各软管与所连接的交流油泵的接口固紧;所述抽油管插装在燃烧室壳体与工艺吊环内壁之间,并使该抽油管的一端与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琼贺永海何楠陈梦龙杨楚丁勇伟孙宏斌陈志敏朱琳陈怀吉李珺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航天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