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部吹灸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04966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1: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耳部吹灸装置,包括连接架,连接架呈弧形,在连接架的两端设有耳罩,在该两个耳罩相对设置,在两个耳罩之间形成有佩戴区域;在耳罩内部形成有燃烧室,在燃烧室内设有固定件,在固定件上形成有艾条插接段,在耳罩上靠佩戴区域的一侧设有吹灸管,吹灸管的一端导通燃烧室,吹灸管的另一端朝向佩戴区域方向延伸;在耳罩上背离佩戴区域的一侧上设有进风孔,进风孔导通燃烧室,在耳罩上设有风机,风机的出风口朝向进风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自动等压送风,将耳部艾灸结构的艾烟自动送入患者耳道内,提高耳部吹灸装置的便用便捷性和艾灸效率,同时避免送风压力过大导致患者耳膜受损的情况发生。患者耳膜受损的情况发生。患者耳膜受损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耳部吹灸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耳部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耳部吹灸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耳部作为人体重要的器官,具有非常重要且独立的生命全息场,人体中的所有器官,包括心、肝、脾、肺、肾、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等在耳部上都能找到相对应的穴位;因此,利用艾灸设备对耳部进行艾炙,可相应调节人体的多个重要器官。
[0003]现有的耳部艾灸设备包括用以佩戴固定的头戴结构,及设于头戴结构两侧的耳部艾灸结构,在使用时耳部艾灸结构靠近患者耳部,耳部艾灸结构内艾条燃烧产生的艾热伴随艾烟需要通过人工吹灸将艾烟吹入患者耳道内的方式才能进行对患者耳道的艾灸处理,使用较为繁琐,需要耗费人力,且人工吹灸的方式无法控制吹入患者耳道的气压,容易对患者的耳膜造成损坏,导致患者听力受损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耳部吹灸装置,该耳部吹灸装置能够实现自动等压送风,将耳部艾灸结构的艾烟自动送入患者耳道内,提高耳部吹灸装置的便用便捷性和艾灸效率,同时避免送风压力过大导致患者耳膜受损的情况发生。
[0005]实现上述目的包括如下技术方案。
[000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耳部吹灸装置,包括连接架,所述连接架呈弧形,在所述连接架的两端设有耳罩,在该两个所述耳罩相对设置,在两个所述耳罩之间形成有佩戴区域;
[0007]在所述耳罩内部形成有燃烧室,在所述燃烧室内设有固定件,在所述固定件上形成有艾条插接段,在所述耳罩上靠所述佩戴区域的一侧设有吹灸管,所述吹灸管的一端导通所述燃烧室,所述吹灸管的另一端朝向所述佩戴区域方向延伸;
[0008]在所述耳罩上背离所述佩戴区域的一侧上设有进风孔,所述进风孔导通所述燃烧室,在所述耳罩上设有风机,所述风机的出风口朝向所述进风孔。
[000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架内形成有容置腔,在所述容置腔内设有控制电路板和供电电池,所述控制电路板分别与所述供电电池及风机连接。
[001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连接架上设有开关按钮和控制按钮,所述开关按钮和控制按钮与所述控制电路板连接;在所述吹灸管的端部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电路板连接。
[001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耳罩内部形成有接线通道,所述接线通道的两端均贯穿所述耳罩,所述连接架的端部设有导通所述容置腔的开口,所述连接架的端部伸入所述接线通道内,或所述连接架的端部与所述耳罩的外壁连接,所述开口导通所述接线通道。
[001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耳罩靠所述佩戴区域的一侧设有安装孔,在所述安装孔上设有可拆卸的旋转盖,所述旋转盖朝向所述佩戴区域的一侧朝向所述佩戴区域方向延伸,形成所述吹灸管。
[001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安装孔的孔壁上设有内螺纹,在所述旋转盖上朝向所述耳罩一侧设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配合。
[001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吹灸管上设有吹灸通道,所述吹灸通道一端导通所述燃烧室,另一端朝向所述佩戴区域,在所述吹灸管上靠所述吹灸通道位置处设有回风通道,在所述旋转盖内形成有回风腔,所述回风通道一端导通所述回风腔,另一端朝向所述佩戴区域。
[001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耳罩靠所述佩戴区域的一侧上开设有多个出风孔,所述出风孔导通所述回风腔。
[001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耳罩背离所述佩戴区域的一侧上设有嵌接槽,所述风机至少部分嵌接在所述嵌接槽内,在所述嵌接槽内开设有多个所述进风孔。
[001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燃烧室内靠所述连接架一端和/或背离所述连接架一端形成有安装槽,在所述安装槽内固设有所述固定件。
[0018]本技术所提供的耳部艾灸装置,通过在连接架两端设置耳罩,在两个耳罩之间形成用以患者佩戴的佩戴区域,在耳罩上靠佩戴区域的一侧设有吹灸管,吹灸管一端导通耳罩内部的燃烧室,另一端朝向佩戴区域方向延伸,在耳罩背离佩戴区域的一侧设有进风孔,进风孔导通耳罩内部的燃烧室,并在耳罩上设置风机,风机的出风口朝向所述进风孔;在使用时,将连接架佩戴在患者的头部,患者头部容纳在佩戴区域内,此时连接架两端的耳罩贴合在患者的耳部位置处,位于耳罩上的吹灸管对应患者的耳道位置处,燃烧室内的固定件的艾条插接段上的艾条燃烧产生的艾烟和艾热在风机的送风作用下从燃烧室经过吹灸管吹入患者的耳道内,实现了艾烟和艾热自动送入耳道的目的,相较于传统的人工吹灸方式提高了耳部吹灸装置的便用便捷性和艾灸效率,同时可以通过设置风机的风力,实现自动等压送风,避免送风压力过大导致患者耳膜受损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的部分剖面图;
[0021]图3是本技术的图2的A部分放大视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10、连接架;11、容置腔;12、控制电路板;13、供电电池;14、开关按钮;15、控制按钮;20、耳罩;21、燃烧室;22、安装槽;23、固定件;231、艾条插接段;24、进风孔;26、嵌接槽;27、接线通道;30、风机;40、旋转盖;41、吹灸管;411、吹灸通道;412、回风通道;413、回风腔;414、出风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0025]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第一、第二
…”
仅仅是用于对名称的区分,不代表具体的数量或顺序。
[0026]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
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7]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固定于”、“连接于”,可以是直接固定或连接于一个元件,也可以是间接固定或连接于一个元件。
[0028]如图1至3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耳部艾灸装置,包括连接架10,在所述连接架10的两端设有耳罩20,在该两个所述耳罩20之间形成用佩戴区域,在所述耳罩20内设有用以放置艾条并供艾条在内燃烧的燃烧室21,在所述耳罩20外设有为所述燃烧室21送风的风机30,在所述耳罩20上设有朝向所述佩戴区域方向延伸并导通所述燃烧室21的吹灸管41,在使用时患者将连接架10佩戴在头部上,并将头部容纳在佩戴区域内,此时耳罩20贴合在患者的耳部上,所述燃烧室21内的艾条燃烧产生的艾热及艾烟在风机30的送风作用下从吹灸管41送入患者的耳道内对患者耳道内的穴位进行艾灸刺激。
[0029]所述连接架10为具有弹性的弧形架,在使用时能够利用所述连接架10的弧形贴合患者的头部,提高患者的使用舒适性,及利用连接架10的弹性,从连接架10的两端扩大所述佩戴区域,提高患者佩戴该耳部艾灸装置的便捷性及该耳部艾灸装置不同头部大小的患者的适用性。
[0030]本实施例所述的连接架10还可以设置成可伸缩的弧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耳部吹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架,所述连接架呈弧形,在所述连接架的两端设有耳罩,在该两个所述耳罩相对设置,在两个所述耳罩之间形成有佩戴区域;在所述耳罩内部形成有燃烧室,在所述燃烧室内设有固定件,在所述固定件上形成有艾条插接段,在所述耳罩上靠所述佩戴区域的一侧设有吹灸管,所述吹灸管的一端导通所述燃烧室,所述吹灸管的另一端朝向所述佩戴区域方向延伸;在所述耳罩上背离所述佩戴区域的一侧上设有进风孔,所述进风孔导通所述燃烧室,在所述耳罩上设有风机,所述风机的出风口朝向所述进风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部吹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内形成有容置腔,在所述容置腔内设有控制电路板和供电电池,所述控制电路板分别与所述供电电池及风机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部吹灸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架上设有开关按钮和控制按钮,所述开关按钮和控制按钮与所述控制电路板连接;在所述吹灸管的端部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电路板连接。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部吹灸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耳罩内部形成有接线通道,所述接线通道的两端均贯穿所述耳罩,所述连接架的端部设有导通所述容置腔的开口,所述连接架的端部伸入所述接线通道内,或所述连接架的端部与所述耳罩的外壁连接,所述开口导通所述接线通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品歌熊令辉李安琪陶慧琪龙绪星吴升伟徐琰于林肖爱祥韦红梅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