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过滤装置注射针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046339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1:12
一种带过滤装置注射针,包括连接后座,连接后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前座的一端,连接前座的另一端通过粘接件固定连接针管,针管外设有针护套,针护套套接在连接前座的外壁上,连接前座的腔室内固定分割座;连接前座的腔室内设有空心环状体,空心环状体通过连接架固定分割座,分割座上游的流道为上腔室,分割座下游的流道为下腔室,上腔室与下腔室之间通过两个流道连通。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有锥状的内弹性套,其能起到锁舌的作用,反向不易打开,密封效果较高。较高。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过滤装置注射针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于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带过滤装置注射针。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配药针,也称注射针,广泛应用在医疗领域,其将药瓶(可能多支)的药液吸入到注射腔内,再将注射腔内的药液压入患者体内。比如,名称为一种自动过滤注射器、专利公开号为103721321B的专利文献就公开了一种注射器。
[0003]其止回阀10的伞状顶部10b 有一开口10d,在抽取药液时封堵开口10d,推注药液时撑开开口10d,在实际生产中,高精度的开口10d不易做出,在抽取药液时开口10d时,其堵塞密封性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如何设计出一种堵塞密封性较好的带过滤装置注射针。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体为:
[0006]一种带过滤装置注射针,包括连接后座,连接后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前座的一端,连接前座的另一端通过粘接件固定连接针管,针管外设有针护套,针护套套接在连接前座的外壁上,连接前座的腔室内固定分割座;连接前座的腔室内设有空心环状体,空心环状体通过连接架固定分割座,分割座上游的流道为上腔室,分割座下游的流道为下腔室,上腔室与下腔室之间通过两个流道连通,位于空心环状体外侧的流道为外流道,位于空心环状体内部的流道为内流道,外流道与内流道均为单行通道;空心环状体内设有隔离塞,隔离塞的柱状面与空心环状体过盈配合,隔离塞的柱状面削去一部分形成上下通透的流道,该流道为内流道,空心环状体与连接前座之间的环形空间为外流道;外流道内设有外弹性套,外弹性套为圆锥状,其大端固定在外流道的外侧流道壁上,另一端为自由端且向针管的一侧方向延伸;每个内流道内均设有至少一个内弹性套,内弹性套的形状与条形槽的形状匹配,其一端定在隔离塞上,另一端为自由端且向远离针管的一侧方向延伸;外流道上固定过滤膜。
[0007]隔离塞设有对称的两个内流道。
[0008]过滤膜夹在分割座与连接后座之间。
[0009]连接后座上设有台阶环,连接前座的端部固定在台阶环处,过滤膜夹在连接前座与连接后座之间。
[0010]每个内流道内均设有两个内弹性套。
[0011]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技术效果为,本技术设置有锥状的内弹性套,其能起到锁舌的作用,反向不易打开,密封效果较高。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技术的示意图(一)。
[0013]图2为抽药状态隔离塞的放大示意图。
[0014]图3为出药状态隔离塞的放大示意图。
[0015]图4为隔离塞的截面示意图。
[0016]图5为图4中A

A向的剖面示意图。
[0017]图6为图4中B

B向的剖面示意图。
[0018]图7是本技术的示意图(二)。
[0019]图8为图7的下部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及其具体实施方式详细介绍本技术。
[0021]如图1

3,一种带过滤装置注射针,包括连接后座9,连接后座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前座4的一端,连接前座4的另一端通过粘接件(实际上可以是粘接剂)3固定连接针管1,针管1外设有针护套2,针护套2套接在连接前座4的外壁上。
[0022]连接前座4的腔室内固定分割座7。
[0023]连接前座4的腔室内设有空心环状体71,空心环状体71通过连接架72(比如十字连接架)固定分割座7,连接架72不影响药液通过,分割座7上游(距离针管1较近的一侧)的流道为上腔室41,分割座7下游(远离针管1的一侧)的流道为下腔室911,上腔室41与下腔室911之间通过两个流道连通,位于空心环状体71外侧的流道为外流道61,位于空心环状体71内部的流道为内流道53,外流道61与内流道53为两个平行的流道,也是单行通道,不交叉。
[0024]如图4

6,空心环状体71内设有隔离塞52,隔离塞52的柱状面与空心环状体71过盈配合,使隔离塞52与空心环状体71连接为一体,防止隔离塞52在轴向滑动,隔离塞52的柱状面削去一部分形成上下通透的流道(参见附图标记53),附图中画了对称的两个流道,该流道为内流道53,空心环状体71与连接前座4之间的环形空间为外流道61。
[0025]如图1

6,外流道61内设有外弹性套6,其一端紧箍在外流道61的外侧流道壁(比如为分割座7或者连接前座4)上,另一端为自由端且向针管1的一侧方向延伸,没有外力时,外弹性套6的自由端接触空心环状体71而使外流道61堵塞。
[0026]如图1

6,每个内流道53内均设有至少一个内弹性套51,内弹性套51的形状与条形槽(参见附图标记53)的形状匹配,其一端定在隔离塞52上,另一端为自由端且向远离针管1的一侧方向延伸,没有外力时,内弹性套51的自由端接触空心环状体71的内壁而使内流道53堵塞。
[0027]外流道61上固定过滤膜8。
[0028]过滤膜8有两种安装方式:
[0029]第一种:如图2,过滤膜8热合在分割座7大头端的端面与空心环状体71端面之间。
[0030]第二种:如图7

8,连接后座9上设有台阶环91,连接前座4的端部固定在台阶环91处,过滤膜8热合在在连接前座4与空心环状体71端面之间。这样,过滤膜8可以获得一个较大的尺寸,因为过滤膜8会阻挡药液流动,过滤膜8尺寸较大时,会给药液流动提供便利。
[0031]为了有更好的堵塞(密封)效果,每个内流道53内均设有两个内弹性套51,两个内
弹性套均能起到使内流道53堵塞的作用(图中仅仅画了一个),这样双层保险。
[0032]其工作原理为:
[0033]参见图2,抽药时,就是将药瓶的药液吸入到注射腔内的过程中,药液从针管1内进入上腔室41内,再从上腔室41进入内流道53(流动方向参见箭头101),同时,该部分药液挤压内弹性套51的自由端向隔离塞52方向变形(变形方向参见箭头103),这样,内弹性套51被打开,内流道53被打开,内流道53的药液越过内弹性套51进入下腔室911(流动方向参见箭头104),再进入注射器内。同时,上腔室41内的部分也会进入外流道61(流动方向参见箭头102),外流道61内的压力会使外弹性套6的自由端更加靠近空心环状体71,导致外弹性套6与空心环状体71的接触更加紧密,外弹性套6保持堵塞。上腔室41内的药液只能内流道53进入下腔室911。
[0034]参见图3,注射时,就是将注射腔内的药液注入环状体内的过程中,药液从注射器内进入下腔室911,再从下腔室911通过过滤膜8进入外流道61内(流动方向参见箭头105),同时,该部分药液挤压外弹性套6的自由端向连接前座4方向变形(变形方向参见箭头107),这样,外弹性套6被打开,外流道61被打开,外流道61的药液越过外弹性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过滤装置注射针,包括连接后座(9),连接后座(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前座(4)的一端,连接前座(4)的另一端通过粘接件(3)固定连接针管(1),针管(1)外设有针护套(2),针护套(2)套接在连接前座(4)的外壁上,其特征在于:连接前座(4)的腔室内固定分割座(7);连接前座(4)的腔室内设有空心环状体(71),空心环状体(71)通过连接架(72)固定分割座(7),分割座(7)上游的流道为上腔室(41),分割座(7)下游的流道为下腔室(911),上腔室(41)与下腔室(911)之间通过两个流道连通,位于空心环状体(71)外侧的流道为外流道(61),位于空心环状体(71)内部的流道为内流道(53),外流道(61)与内流道(53)均为单行通道;空心环状体(71)内设有隔离塞(52),隔离塞(52)的柱状面与空心环状体(71)过盈配合,隔离塞(52)的柱状面削去一部分形成上下通透的流道,该流道为内流道(53),空心环状体(71)与连接前座(4)之间的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纯平王瑾孙航航王鹏飞崔丽颖乔勇杰林洪波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曙光汇知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