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近地表速度模型的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03565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1: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构建近地表速度模型的方法,属于地震勘探领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区域的地震炮三维面波数据中的线性面波数据,处理得到频散曲线数据,建立所述目标区域的可变层初始模型,将所述可变层初始模型设置为目标模型,计算预测频散曲线数据,基于频散曲线数据和所述预测频散曲线数据的差值以及目标模型中每个检波点处的每个地层的速度的修正值,优化目标模型,处理可变层优化模型,得到目标区域的三维可变层速度模型,建立目标区域的工区高程面模型,将三维可变层速度模型与工区高程面模型融合,得到目标区域的近地表速度模型。采用本申请,有助于解决通过纵波地震资料构建速度模型的近地表细节刻画精度不高的问题。的问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构建近地表速度模型的方法及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地震勘探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构建近地表速度模型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西部油田已成为我国油气勘探的主战场,但是西部地区近地表结构复杂,主要存在高程起伏变化大、低降速带发育、噪声发育严重等问题,该地区为有效进行油气勘探带来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对于高精度的近地表速度模型构建提出来新的技术要求。
[0003]传统基于地震大炮数据的近地表建模方法主要采用纵波初至层析反演手段,但是该方法仅用于纵波地震资料,通过纵波地震资料构建速度模型的近地表细节刻画精度不高,对于地层厚度及层数的体现不精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构建近地表速度模型的方法及装置,能够解决通过纵波地震资料构建速度模型的近地表细节刻画精度不高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构建近地表速度模型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0006]获取目标区域的地震炮三维面波数据,其中,所述地震炮三维面波数据包括所述目标区域内的多个检波点的面波数据,多个检波点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点呈矩阵式分布;
[0007]在所述多个检波点中的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面波数据中,分别获取呈线性分布的部分数据,得到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线性面波数据;
[0008]对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线性面波数据,分别进行高信噪比相位谱成像处理,得到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相位谱数据;
[0009]对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相位谱数据,分别进行批量自动拾取,得到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批量频散曲线数据;
[0010]基于所述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批量频散曲线数据和半波长曲线计算公式,建立所述目标区域的可变层初始模型,其中,所述可变层初始模型包括多个检波点处每个地层对应的厚度、面波频率和面波速度;
[0011]将所述可变层初始模型设置为目标模型,并设置循环参考量S的取值为1;
[0012]基于所述可变层初始模型计算第一预测频散曲线数据;
[0013]计算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批量频散曲线数据和所述第一预测频散曲线数据的差值,将其作为第一差值集合;
[0014]基于S的取值确定所述目标模型对应的合并地层模型,并基于所述目标模型中每个地层对应的历史处理次数确定所述目标模型对应的拆分地层模型,其中,所述地层对应的历史处理次数是在得到所述目标模型中所述地层对应的数据的过程中所经过的拆分处理和合并处理的次数;
[0015]基于所述拆分地层模型计算第一频散曲线数据,基于所述合并地层模型计算第二频散曲线数据;
[0016]计算所述第一频散曲线数据和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批量频散曲线数据的差值,将其作为第二差值集合;
[0017]计算所述第二频散曲线数据和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批量频散曲线数据的差值,将其作为第三差值集合;
[0018]比较所述第一差值集合中所有差值的第一平均值、所述第二差值集合中所有差值的第二平均值、与所述第三差值集合中所有差值的第三平均值,如果所述第一平均值小于所述第二平均值与所述第三平均值则将所述可变层初始模型确定为更新模型,如果所述第二平均值小于所述第一平均值与所述第三平均值,则将所述拆分地层模型确定为更新模型,如果所述第三平均值小于所述第一平均值与所述第二平均值,则将所述合并地层模型确定为更新模型;
[0019]基于所述更新模型计算第二预测频散曲线数据,计算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批量频散曲线数据和所述第二预测频散曲线数据的差值;
[0020]基于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批量频散曲线数据和预测频散曲线数据的差值,计算所述目标模型中每个检波点处的每个地层的速度的修正量,将修正量叠加至所述更新模型,得到二次更新模型;
[0021]如果不满足循环结束条件,则将所述二次更新模型,设置为目标模型,并将S的取值加1,转至执行基于S的取值确定所述目标模型对应的合并地层模型,并基于所述目标模型中每个地层对应的历史处理次数确定所述目标模型对应的拆分地层模型,如果满足循环结束条件,则将所述二次更新模型确定为可变层优化模型;
[0022]通过三维插值算法处理所述可变层优化模型,得到所述目标区域的三维可变层速度模型;
[0023]基于所述三维面波数据中的检波点位置信息和高程信息,建立所述目标区域的工区高程面模型;
[0024]将所述三维可变层速度模型与所述工区高程面模型融合,得到所述目标区域的近地表速度模型。
[002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线性面波数据包括多个时间点对应的面波振幅,所述对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线性面波数据,分别进行高信噪比相位谱成像处理,得到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相位谱数据,包括:
[0026]基于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线性面波数据,确定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面波振幅与频率的关系函数、以及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速度;
[0027]基于公式确定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初始相位谱数据,其中,F表示初始相位谱数据,φ
i
表示第i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线性面波数据的傅里叶变换,ω表示频率,r
i
表示第i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偏移距,A(ω,r
i
)表示第i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面波振幅与频率的关系函数,v
i
表示第i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速度,N表示道数;
[0028]在所有近偏移距检波点的初始相位谱数据中,确定存在线性干扰的数据单元;
[0029]基于存在线性干扰的数据单元中的波速和频率,确定线性干扰速度;
[0030]在所述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初始相位谱数据中,滤除所述线性干扰速度对应的
数据,得到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相位谱数据。
[003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对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相位谱数据,分别进行批量自动拾取,得到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批量频散曲线数据,包括:
[0032]基于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位置,对所有近偏移距检波点进行分组,得到多个组;
[0033]对于每个组,在所述组包含的多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相位谱数据中,抽取部分相位谱数据,通过最大能量法确定所述部分相位谱数据对应的频散曲线,作为所述组对应的种子曲线;
[0034]确定每个组对应的种子曲线的速度范围,对每个组对应的种子曲线的速度范围进行预设的扩大调整,得到每个组对应的扩大调整后的速度范围,确定所有组对应的扩大调整后的速度范围的并集,得到目标速度范围;
[0035]在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相位谱数据中,获取所述目标速度范围对应的相位谱数据,得到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批量频散曲线数据。
[003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于S的取值确定所述目标模型对应的合并地层模型,包括:
[0037]对所述目标模型中第S个地层和第S+1个地层进行合并得到合并地层模型。
[003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目标模型中每个地层对应的历史处理次数确定所述目标模型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构建近地表速度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区域的地震炮三维面波数据,其中,所述地震炮三维面波数据包括所述目标区域内的多个检波点的面波数据,多个检波点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点呈矩阵式分布;在所述多个检波点中的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面波数据中,分别获取呈线性分布的部分数据,得到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线性面波数据;对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线性面波数据,分别进行高信噪比相位谱成像处理,得到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相位谱数据;对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相位谱数据,分别进行批量自动拾取,得到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批量频散曲线数据;基于所述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批量频散曲线数据和半波长曲线计算公式,建立所述目标区域的可变层初始模型,其中,所述可变层初始模型包括多个检波点处每个地层对应的厚度、面波频率和面波速度;将所述可变层初始模型设置为目标模型,并设置循环参考量S的取值为1;基于所述可变层初始模型计算第一预测频散曲线数据;计算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批量频散曲线数据和所述第一预测频散曲线数据的差值,将其作为第一差值集合;基于S的取值确定所述目标模型对应的合并地层模型,并基于所述目标模型中每个地层对应的历史处理次数确定所述目标模型对应的拆分地层模型,其中,所述地层对应的历史处理次数是在得到所述目标模型中所述地层对应的数据的过程中所经过的拆分处理和合并处理的次数;基于所述拆分地层模型计算第一频散曲线数据,基于所述合并地层模型计算第二频散曲线数据;计算所述第一频散曲线数据和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批量频散曲线数据的差值,将其作为第二差值集合;计算所述第二频散曲线数据和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批量频散曲线数据的差值,将其作为第三差值集合;比较所述第一差值集合中所有差值的第一平均值、所述第二差值集合中所有差值的第二平均值、与所述第三差值集合中所有差值的第三平均值,如果所述第一平均值小于所述第二平均值与所述第三平均值则将所述可变层初始模型确定为更新模型,如果所述第二平均值小于所述第一平均值与所述第三平均值,则将所述拆分地层模型确定为更新模型,如果所述第三平均值小于所述第一平均值与所述第二平均值,则将所述合并地层模型确定为更新模型;基于所述更新模型计算第二预测频散曲线数据,计算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批量频散曲线数据和所述第二预测频散曲线数据的差值;基于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批量频散曲线数据和第二预测频散曲线数据的差值,计算所述目标模型中每个检波点处的每个地层的速度的修正量,将修正量叠加至所述更新模型,得到二次更新模型;如果不满足循环结束条件,则将所述二次更新模型,设置为目标模型,并将S的取值加1,转至执行基于S的取值确定所述目标模型对应的合并地层模型,并基于所述目标模型中
每个地层对应的历史处理次数确定所述目标模型对应的拆分地层模型,如果满足循环结束条件,则将所述二次更新模型确定为可变层优化模型;通过三维插值算法处理所述可变层优化模型,得到所述目标区域的三维可变层速度模型;基于所述三维面波数据中的检波点位置信息和高程信息,建立所述目标区域的工区高程面模型;将所述三维可变层速度模型与所述工区高程面模型融合,得到所述目标区域的近地表速度模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近地表速度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性面波数据包括多个时间点对应的面波振幅,所述对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线性面波数据,分别进行高信噪比相位谱成像处理,得到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相位谱数据,包括:基于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线性面波数据,确定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面波振幅与频率的关系函数、以及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速度;基于公式确定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初始相位谱数据,其中,F表示初始相位谱数据,φ
i
表示第i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线性面波数据的傅里叶变换,ω表示频率,r
i
表示第i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偏移距,A(ω,r
i
)表示第i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面波振幅与频率的关系函数,v
i
表示第i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速度,N表示道数;在所有近偏移距检波点的初始相位谱数据中,确定存在线性干扰的数据单元;基于存在线性干扰的数据单元中的波速和频率,确定线性干扰速度;在所述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初始相位谱数据中,滤除所述线性干扰速度对应的数据,得到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相位谱数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近地表速度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相位谱数据,分别进行批量自动拾取,得到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批量频散曲线数据,包括:基于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位置,对所有近偏移距检波点进行分组,得到多个组;对于每个组,在所述组包含的多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相位谱数据中,抽取部分相位谱数据,通过最大能量法确定所述部分相位谱数据对应的频散曲线,作为所述组对应的种子曲线;确定每个组对应的种子曲线的速度范围,对每个组对应的种子曲线的速度范围进行预设的扩大调整,得到每个组对应的扩大调整后的速度范围,确定所有组对应的扩大调整后的速度范围的并集,得到目标速度范围;在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相位谱数据中,获取所述目标速度范围对应的相位谱数据,得到每个近偏移距检波点的批量频散曲线数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近地表速度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S的取值确定所述目标模型对应的合并地层模型,包括:对所述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华李乐金德刚彭文曹中林张亨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