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斜梁H型双排抗滑桩及施工工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2692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斜梁H型双排抗滑桩及施工工法,属于过程施工技术领域。该多斜梁H型双排抗滑桩及施工工法,包括前排抗滑桩、后排抗滑桩、第一斜梁、第二斜梁以及第三斜梁,第一斜梁、第二斜梁以及第三斜梁从下到上依次分布,第一斜梁与第三斜梁平行设置,第二斜梁与第一斜梁的顶端以及第三斜梁的底端相连,第一斜梁的两端分别与前排抗滑桩以及后排抗滑桩相连,第二斜梁的两端分别与前排抗滑桩以及后排抗滑桩的两端相连,第三抗滑桩的两端分别于前排抗滑桩以及后排抗滑桩的两端相连,前排抗滑桩以及后排抗滑桩分为地下部以及地上部,第一斜梁、第二斜梁以及第三斜梁均位于地上部,前排抗滑桩与后排抗滑桩平行设置。前排抗滑桩与后排抗滑桩平行设置。前排抗滑桩与后排抗滑桩平行设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斜梁H型双排抗滑桩及施工工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工程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多斜梁H型双排抗滑桩及施工工法。

技术介绍

[0002]H型双排抗滑桩作为一种新型支挡结构,将前、后两排抗滑桩布置在斜坡的适当位置处,桩间通过横(斜)梁相连,构成一种空间刚架结构与常规抗滑桩相比具有空间刚度大、抗滑能力强等优势,因此,在边(滑)坡治理及高填方路堤等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0003]然而,在对多斜梁H型双排抗滑桩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其连接斜梁的倾斜角度较大、空间较为密集,在桩位密集的受限空间内施工多道斜梁,给施工定位以及支模架工程带来了难度,工序繁多且工效低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斜梁H型双排抗滑桩及施工工法,其解决了现有的隧道瓦斯浓度检测装置存在着无法准确检测隧道裂缝中外渗的瓦斯涌出量的技术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多斜梁H型双排抗滑桩及施工工法,包括前排抗滑桩、后排抗滑桩、第一斜梁、第二斜梁以及第三斜梁,所述第一斜梁、所述第二斜梁以及所述第三斜梁从下到上依次分布,所述第一斜梁与所述第三斜梁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斜梁与所述第一斜梁的顶端以及所述第三斜梁的底端相连,所述第一斜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排抗滑桩以及所述后排抗滑桩相连,所述第二斜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排抗滑桩以及所述后排抗滑桩的两端相连,所述第三抗滑桩的两端分别于所述前排抗滑桩以及所述后排抗滑桩的两端相连,所述前排抗滑桩以及所述后排抗滑桩分为地下部以及地上部,所述第一斜梁、所述第二斜梁以及所述第三斜梁均位于地上部,所述前排抗滑桩与所述后排抗滑桩平行设置。
[0006]一种多斜梁H型桩双排抗滑桩的施工方法,第一步:场地平整并浇筑垫层,采用机械式成孔并绑扎钢筋完成所述前排抗滑桩以及所述后排抗滑桩的地下部;第二步:接桩浇至所述第一斜梁梁顶,搭设架体、铺设模板浇筑完成所述第一斜梁;第三步:接桩浇至所述第二斜梁,在所述第一斜梁面上凿阶梯形台阶、搭设架体、铺设模板浇筑所述第二斜梁,采用水平杆连接成一个整体;第四步:浇至第三斜梁梁顶,参照重复第三步完成整个多斜梁H型双排抗滑桩的施工,最后浇筑挡板与冠梁。
[0007]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一中,沿所述前排抗滑桩、所述后排抗滑桩的外缘以及挡土板周边1.5m范围以及所述前排抗滑桩、所述后排抗滑桩的场地人工采用手扶式立式冲击机进行平整、夯实;用C20混凝土浇筑宽1.2m、厚15cm的垫层作为接桩及斜梁脚手架的基础。
[0008]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二中,所述第一斜梁模板支架采用模板支架采用Φ4mm
×
3.6mm钢管搭设,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由大小横杆、立杆、斜杆、剪刀撑等组成,并用扣件连接成整体,所述第一斜梁沿跨度方向立杆间距为60cm,所述第一斜梁梁底两侧立杆横向总间
距(不含操作架宽度)2.5m,立杆总根数为7根,沿第一斜梁横向间距32cm均匀排布,所述第一斜梁底小梁平行于梁体跨度方向支撑,总根数12根,斜梁底支撑小梁为截面45mm
×
90mm方木,间距20cm,架体水平杆步距1.2m,所述前排抗滑桩与所述后排抗滑桩为一组,每组桩间模板支撑架的立杆纵向和横向间距均为90cm,水平杆步距1.5m并使用Φ48mm
×
3.6mm钢管搭设满堂架连接各组桩间架体,所述前排抗滑桩、所述后排抗滑桩四周竖向剪刀撑沿支架全高设置,架体顶部应设置水平剪刀撑,架体四周扫地杆离地不超过20cm,架体四周连续设置斜撑杆。
[0009]进一步地,架体沿横向搭设长度不小于20m,进行关模、扎筋以及浇筑混凝土。
[0010]进一步地,所述模板采用厚度为18mm木胶合板。
[0011]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三中,所述第二斜梁模板支架采用Φ4mm
×
3.6mm钢管搭设,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由大小横杆、立杆、斜杆、剪刀撑等组成,并用扣件连接成整体,所述第二斜梁沿跨度方向立杆间距为60cm,所述第二斜梁梁底两侧立杆横向总间距(不含操作架宽度)2.2m,立杆总根数为6根,沿第二斜梁横向间距33cm均匀排布,所述第二斜梁底小梁平行于梁体跨度方向支撑,总根数10根,斜梁底支撑小梁为截面45mm
×
90mm方木,间距20cm,架体水平杆步距1.2m,所述前排抗滑桩与所述后排抗滑桩为一组,每组桩间模板支撑架的立杆纵向和横向间距均为90cm,水平杆步距1.5m并使用Φ48mm
×
3.6mm钢管搭设满堂架连接各组桩间架体,所述前排抗滑桩、所述后排抗滑桩的四周竖向剪刀撑沿支架全高设置,架体顶部应设置水平剪刀撑,架体四周扫地杆离地不超过20cm,架体四周连续设置斜撑杆,第二斜梁的立杆有大部分设在第一斜梁的梁面上,并在斜梁面上设阶梯形木垫块,垫块水平尺寸根据立杆间距确定。
[0012]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四中,所述第三斜梁模板支架采用Φ4mm
×
3.6mm钢管搭设,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由大小横杆、立杆、斜杆、剪刀撑等组成,并用扣件连接成整体,所述第三斜梁沿跨度方向立杆间距为60cm,所述第三斜梁梁底两侧立杆横向总间距(不含操作架宽度)1.8m,立杆总根数为5根,沿第三斜梁横向间距30cm均匀排布,所述第二斜梁底小梁平行于梁体跨度方向支撑,总根数10根,斜梁底支撑小梁为截面45mm
×
90mm方木,间距20cm,架体水平杆步距1.2m,所述前排抗滑桩与所述后排抗滑桩为一组,每组桩间模板支撑架的立杆纵向和横向间距均为90cm,水平杆步距1.5m并使用Φ48mm
×
3.6mm钢管搭设满堂架连接各组桩间架体,所述前排抗滑桩、所述后排抗滑桩四周竖向剪刀撑沿支架全高设置,架体顶部应设置水平剪刀撑,架体四周扫地杆离地不超过20cm,架体四周连续设置斜撑杆,第二斜梁的立杆有大部分设在第一斜梁的梁面上,并在斜梁面上设阶梯形木垫块,垫块水平尺寸根据立杆间距确定。
[0013]实施本专利技术的这种加固式h型抗滑桩及其施工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1、抗滑桩接桩与斜梁同步、分次施工,避免竖向密集空间内的交叉干扰,且减少一次搭设及拆除脚手架的高度,提高了工程效率且安全可靠;
[0015]2、接桩和斜梁由地面向上分步实施,共分三次浇筑完成,中、上部斜梁在下部斜梁施工完成且达到强度后作为支撑基础搭设架体施工,接桩及斜梁浇筑完成后,再由地面向上浇筑挡板和冠梁,降低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质量。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多斜梁H型双排抗滑桩的结构示意图。
[0017]上述附图中:1、前排抗滑桩;2、后排抗滑桩;3、第一斜梁;4、第二斜梁;5、第三斜梁。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0019]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多斜梁H型双排抗滑桩及施工工法,包括前排抗滑桩1、后排抗滑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斜梁H型双排抗滑桩,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排抗滑桩(1)、后排抗滑桩(2)、第一斜梁(3)、第二斜梁(4)以及第三斜梁(5),所述第一斜梁(3)、所述第二斜梁(4)以及所述第三斜梁(5)从下到上依次分布,所述第一斜梁(3)与所述第三斜梁(5)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斜梁(4)与所述第一斜梁(3)的顶端以及所述第三斜梁(5)的底端相连,所述第一斜梁(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排抗滑桩(1)以及所述后排抗滑桩(2)相连,所述第二斜梁(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排抗滑桩(1)以及所述后排抗滑桩(2)的两端相连,所述第三抗滑桩的两端分别于所述前排抗滑桩(1)以及所述后排抗滑桩(2)的两端相连,所述前排抗滑桩(1)以及所述后排抗滑桩(2)分为地下部以及地上部,所述第一斜梁(3)、所述第二斜梁(4)以及所述第三斜梁(5)均位于地上部,所述前排抗滑桩(1)与所述后排抗滑桩(2)平行设置。2.一种多斜梁H型桩双排抗滑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步:场地平整并浇筑垫层,采用机械式成孔并绑扎钢筋完成所述前排抗滑桩(1)以及所述后排抗滑桩(2)的地下部;第二步:接桩浇至所述第一斜梁(3)梁顶,搭设架体、铺设模板浇筑完成所述第一斜梁(3);第三步:接桩浇至所述第二斜梁(4),在所述第一斜梁(3)面上凿阶梯形台阶、搭设架体、铺设模板浇筑所述第二斜梁(4),采用水平杆连接成一个整体;第四步:浇至第三斜梁(5)梁顶,参照重复第三步完成整个多斜梁H型双排抗滑桩的施工,最后浇筑挡板与冠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斜梁H型桩双排抗滑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一中,沿所述前排抗滑桩(1)、所述后排抗滑桩(2)的外缘以及挡土板周边1.5m范围以及所述前排抗滑桩(1)、所述后排抗滑桩(2)的场地人工采用手扶式立式冲击机进行平整、夯实;用C20混凝土浇筑宽1.2m、厚15cm的垫层作为接桩及斜梁脚手架的基础。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斜梁H型桩双排抗滑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二中,所述第一斜梁(3)模板支架采用模板支架采用Φ4mm
×
3.6mm钢管搭设,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由大小横杆、立杆、斜杆、剪刀撑等组成,并用扣件连接成整体,所述第一斜梁(3)沿跨度方向立杆间距为60cm,所述第一斜梁(3)梁底两侧立杆横向总间距(不含操作架宽度)2.5m,立杆总根数为7根,沿第一斜梁(3)横向间距32cm均匀排布,所述第一斜梁(3)底小梁平行于梁体跨度方向支撑,总根数12根,斜梁底支撑小梁为截面45mm
×
90mm方木,间距20cm,架体水平杆步距1.2m,所述前排抗滑桩(1)与所述后排抗滑桩(2)为一组,每组桩间模板支撑架的立杆纵向和横向间距均为90cm,水平杆步距1.5m并使用Φ48mm
×
3.6mm钢管搭设满堂架连接各组桩间架体,所述前排抗滑桩(1)、所述后排抗滑桩(2)四周竖向剪刀撑沿支架全高设置,架体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席启凯王新丰王英森王皓石继田小将胡刚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