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上风机基础的爬梯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22777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海上风机基础的爬梯构件,防撞爬梯构件设置于高桩承台侧面,所述高桩承台下方设置打入海床持力层的直桩和斜桩;所述防撞爬梯构件包括缓冲垫和爬梯;所述爬梯两端分别设置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所述上支撑部设置与所述高桩承台连接的第一撑杆;所述下支撑部与所述斜桩连接,且所述下支撑部内设置贯穿孔,所述贯穿孔与所述斜桩外表面配合;所述缓冲垫外部设置冲击承载部;所述缓冲垫设置于所述爬梯的靠泊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防撞爬梯构件起到方便靠泊、攀爬以及防撞作用;通过缓冲垫依附于爬梯外表面,以此增加整体结构强度高,同时具备良好的缓冲性能。同时具备良好的缓冲性能。同时具备良好的缓冲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上风机基础的爬梯构件


[0001]本技术涉及海上风力发电
,具体涉及一种海上风机基础的爬梯构件。

技术介绍

[0002]由于海上风电场不占陆上土地,减少了陆上宝贵土地资源的利用,也减少了噪声等及对公众视觉的冲击;同时,海上的风速比陆地上大而且稳定,风能资源比陆上大,因此全球新能源通过大规模应用风力发电项目来进行海上风能的开发。风机基础是风机工程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中高桩承台基础是一种常见的海上风电机组基础形式,在水深10

30m表层土体工程性状较差的区域得到广泛采用。
[0003]同时爬梯作为运维人员攀爬海上风机基础的主要结构物,是靠泊实现风机运维的重要附属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而在船只靠泊风机基础对其运维的过程中,若船只出现意外与风机基础发生撞击,不仅会对风机基础造成结构损伤,还有可能因此引发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因此,有必要针对海上风机高桩基础设计一种提高的安全性、坚固性的爬梯构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顾攀爬、并能防止船只撞击以及抗扭作用的爬梯构件。
[0005]为此,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海上风机基础的爬梯构件,防撞爬梯构件设置于高桩承台侧面,所述高桩承台下方设置打入海床持力层的直桩和斜桩;所述防撞爬梯构件包括缓冲垫和爬梯;所述爬梯两端分别设置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所述上支撑部设置与所述高桩承台连接的第一撑杆;所述下支撑部与所述斜桩连接,且所述下支撑部内设置贯穿孔,所述贯穿孔与所述斜桩外表面配合;所述缓冲垫外部设置冲击承载部;所述缓冲垫设置于所述爬梯的靠泊侧,且所述缓冲垫与所述爬梯之间设置防撞缓冲部。
[0007]进一步地:所述下支撑部包括第二撑杆和圈梁;所述圈梁套设在所述斜桩的外表面上,且所述贯穿孔设置于所述圈梁内;所述第二撑杆连接于所述圈梁和所述爬梯之间。
[0008]进一步地:所述爬梯与所述直桩呈平行状态。
[0009]进一步地:所述防撞缓冲部包括与所述缓冲垫连接的承载件,所述承载件与所述缓冲垫内部设置中空结构的缓冲空间。
[0010]进一步地:所述缓冲垫的长度大于所述爬梯的长度,使所述缓冲垫所能防止冲击的所述冲击承载部部分适应不同海面高度。
[0011]进一步地:所述防撞缓冲部与所述爬梯之间具有间隔,且两者之间设置第三支撑杆。
[0012]进一步地:所述防撞爬梯构件应用于高桩承台基础的海上风电机组基础上。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的防撞爬梯构件起到方便靠泊、攀爬以及防撞作用;通过缓冲垫依附于爬梯外表面,以此增加整体结构强度高,同时具备良好的缓冲性能。本技术作为高桩基础的爬梯构件,在岸上组装完成后就可直接套在桩上进行安装,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安全可靠的优点。并且本技术防撞爬梯构件兼顾攀爬、防撞与抗扭作用,普遍适用于海上风机高桩基础。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桩顶部分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防撞爬梯构件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爬梯与圈梁连接位置的剖视图。
[0019]附图中的标记为:竖直桩10、螺栓孔11、防护栏杆2、高桩承台3、斜桩4、防撞爬梯构件50、第二撑杆51、圈梁52、爬梯53、承载件54、缓冲垫55、第一撑杆56。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限制的依据。
[0021]如图1

2所示,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海上风机基础为高桩承台基础,且防撞爬梯构件50应用于高桩承台基础的海上风电机组基础上。高桩承台基础包括竖直桩10、螺栓孔11、防护栏杆2、高桩承台3和斜桩4;斜桩4围设在竖直桩10的四周,且竖直桩10与斜桩4顶端与高桩承台3连接,竖直桩10顶端部分突出高桩承台3的顶部,竖直桩10与斜桩4底端打入海床持力层内;防护栏杆2设置于高桩承台3顶部,且防护栏杆2在爬梯53处设置供通行的开口;竖直桩10桩顶设置与海上风机底座连接配合的螺栓孔11。高桩承台3为混凝土的圆柱形结构承台,竖直桩10与斜桩4均为钢管桩。
[0022]如图1

4所示,一种海上风机基础的爬梯构件,防撞爬梯构件50设置于高桩承台3侧面,高桩承台3下方设置打入海床持力层的直桩10和斜桩4;防撞爬梯构件50包括缓冲垫55和爬梯53;爬梯53两端分别设置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上支撑部设置与高桩承台3连接的第一撑杆56;下支撑部与斜桩4连接,且下支撑部内设置贯穿孔,贯穿孔与斜桩4外表面配合;缓冲垫55外部设置冲击承载部;缓冲垫55设置于爬梯53的靠泊侧,且缓冲垫55与爬梯53之间设置防撞缓冲部。缓冲垫55对称设置在爬梯53靠泊部分的两侧,缓冲垫55上的冲击承载部能够承受靠泊船只与高桩承台基础间距过小而产生的碰撞以及冲击。
[0023]缓冲垫55的长度大于爬梯53的长度,使缓冲垫55所能防止冲击的冲击承载部部分适应不同海面高度。并且缓冲垫55与爬梯53顶端所处高度位置一致,缓冲垫55对船只靠泊时提供充分的防撞击余量。
[0024]本实施例中,缓冲垫55采用橡胶材质的缓冲垫。
[0025]如图3

4所示,下支撑部包括第二撑杆51和圈梁52;圈梁52套设在斜桩4的外表面上,且贯穿孔设置于圈梁52内;第二撑杆51连接于圈梁52和爬梯53之间。
[0026]本实施例中,圈梁52的形状为环形。爬梯53设置在靠近其中一根斜桩4的部位,以
便于下支撑缩短与斜桩4之间的直线距离,进一步加强爬梯53的支撑性和稳定性。其中第二撑杆51的数量可设置一根,则第二撑杆51焊接连接于爬梯53底端的横杆中间位置,若第二撑杆51的数量为多根则排列连接于爬梯53底端的横杆上。
[0027]如图1

4所示,爬梯53与直桩10呈平行状态。
[0028]如图3

4所示,防撞缓冲部包括与缓冲垫55连接的承载件54,承载件54与缓冲垫55内部设置中空结构的缓冲空间。缓冲垫55通过螺栓连接在一块钢板表面,并以此与承载件54焊接在一起。
[0029]本实施例中,承载件54采用U形钢管,并且缓冲垫55同样为U型,且承载件54与缓冲垫55的内凹部分相对设置形成中空结构,其中中空结构的横截面为梯形,小端部分为缓冲垫55的内凹部分,大端部分为承载件54的内凹部分。
[0030]如图3

4所示,防撞缓冲部与爬梯53之间具有间隔,且两者之间设置第三支撑杆,第三支撑杆连接于爬梯53与承载件54之间。第三支撑杆设置在爬梯53横杆与竖杆的交接处,第三支撑杆的数量与爬梯53横杆的数量一致。
[0031]在防撞爬梯构件50施工时,随着高桩承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上风机基础的爬梯构件,防撞爬梯构件(50)设置于高桩承台(3)侧面,所述高桩承台(3)下方设置打入海床持力层的竖直桩(10)和斜桩(4);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爬梯构件(50)包括缓冲垫(55)和爬梯(53);所述爬梯(53)两端分别设置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所述上支撑部设置与所述高桩承台(3)连接的第一撑杆(56);所述下支撑部与所述斜桩(4)连接,且所述下支撑部内设置贯穿孔,所述贯穿孔与所述斜桩(4)外表面配合;所述缓冲垫(55)外部设置冲击承载部;所述缓冲垫(55)设置于所述爬梯(53)的靠泊侧,且所述缓冲垫(55)与所述爬梯(53)之间设置防撞缓冲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上风机基础的爬梯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部包括第二撑杆(51)和圈梁(52);所述圈梁(52)套设在所述斜桩(4)的外表面上,且所述贯穿孔设置于所述圈梁(52)内;所述第二撑杆(51)连接于所述圈梁(52)和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健骆光杰周茂强郑莉黄宣军周晓天何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