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挡土墙及基于生态挡土墙的浚挖淤泥处置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02164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生态挡土墙的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生态挡土墙及基于生态挡土墙的浚挖淤泥处置方法,所述的一种生态挡土墙,其包括:基座,沿所述基座的边缘设置有墙体,所述基座以及所述墙体形成顶部具有开口的填充腔,所述基座的顶壁以及底壁均设置有钢筋结构,所述基座的底壁设置有限位块;排水组件,所述排水组件设置在所述墙体上;横梁,所述横梁设置在所述填充腔内并与所述墙体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能够有效地对浚挖淤泥进行利用的优点。有效地对浚挖淤泥进行利用的优点。有效地对浚挖淤泥进行利用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态挡土墙及基于生态挡土墙的浚挖淤泥处置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挡土墙的
,特别涉及一种生态挡土墙及基于生态挡土墙的浚挖淤泥处置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港口工程、航道工程、水利工程等建设项目迅速增加,在各种航道的疏浚过程和港口新建、扩建工程中,通常会产生大量的疏浚泥土。由于沿海或者沿湖平原高速公路建设中经常存在挡土墙填料不足的情况,而花费经费利用混凝土建造的方式又导致工程造价增多。目前,对疏浚过程中所产生的浚挖淤泥处理方法一般采用堆放、吹填或者将浚挖淤泥倾倒至海洋中,上述方法中的堆放以及吹填均存在着经济成本高的问题,而将浚挖淤泥倾倒至海洋相对而言经济成本较低,但是该方法会对海洋产生较大的污染,如果在短时间内持续将淤泥排入到海洋中,则很有可能使其中含有的部分有毒物质不断渗入到海底当中,并引起微生物的不良反应,使得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并引发其大规模的死亡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生态挡土墙及基于生态挡土墙的浚挖淤泥处置方法,能够有效地对浚挖淤泥进行利用的优点。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5]一种生态挡土墙,其包括:
[0006]基座,沿所述基座的边缘设置有墙体,所述基座以及所述墙体形成顶部具有开口的填充腔,所述基座的顶壁以及底壁均设置有钢筋结构,所述基座的底壁设置有限位块;
[0007]排水组件,所述排水组件设置在所述墙体上;
[0008]横梁,所述横梁设置在所述填充腔内并与所述墙体连接。
[0009]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通过基座以及墙体所形成的填充腔来容纳浚挖淤泥,淤泥中的水分能够通过排水组件排出,填充腔内的横梁能够进一步提高生态挡土墙的结构刚性,本专利技术中的生态挡土墙能够有效地对浚挖淤泥进行利用,从而减少了浚挖淤泥的处理成本,还能够利用浚挖淤泥自身的重力提高生态挡土墙的下压力,有效地提高了生态挡土墙的稳固性。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墙体包括前墙体、侧墙体以及后墙体,所述前墙体、所述侧墙体以及所述后墙体依次连接,所述前墙体、所述侧墙体以及所述后墙体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0011]采用上述的方案,前墙体、侧墙体以及后墙体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能够保证各墙体的刚性,确保了生态挡土墙的稳固性。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横梁设置在填充腔内并分别与所述前墙体以及所述后墙体连接。
[0013]采用上述的方案,横梁能够对前墙体以及后墙体进行加固,有效地提高了生态挡土墙的稳固性。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排水组件包括:
[0015]排水孔,所述排水孔设置在所述墙体上;
[0016]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设置在所述墙体与所述基座之间,所述排水管用于将所述填充腔与外界相连通。
[0017]采用上述的方案,浚挖淤泥的水分能够通过排水孔以及排水管排出至外界,通过设置排水孔以及排水管能够有效地避免了淤泥中的水分堆积在填充腔内。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排水管靠近所述填充空腔的一端设置有过滤网。
[0019]采用上述的方案,在排水管设置有过滤网,能够有效地避免了排出水分的时候淤泥也随之流出,填充腔内的淤泥减少导致浚挖淤泥自身重量减少,影响生态挡土墙下压力的问题,有效地确保了生态挡土墙的稳固性。
[002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过滤网为淤泥过滤网。
[0021]采用上述的方案,淤泥过滤网能够避免淤泥从排水管处排出。
[002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钢筋结构包括钢筋网片。
[0023]采用上述的方案,钢筋网片能够有效地加强了基座的抗拉性。
[002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基座的底壁设置有限位块。
[0025]采用上述的方案,通过在基座的底壁设置有限位块,能够有效地防止生态挡土墙发生倾覆和滑移。
[0026]一种基于生态挡土墙的浚挖淤泥处置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0027]步骤S1:结合边坡开挖坡度,进行实地放线;
[0028]步骤S2:开挖至所述生态挡土墙的设计高程;
[0029]步骤S3:根据边坡的长度设置N个生态挡土墙,相邻的两个生态挡土墙之间相互连接,并且每段最长的长度相等,将混凝土按照所述生态挡土墙的设计尺寸进行浇筑以及养护,其中N为正整数;
[0030]步骤S4:在地面上对应所述生态挡土墙中排水管的位置开挖排水渠。
[0031]步骤S5:根据所述生态挡土墙的高度进行分层,将淤泥按照分层高度进行填筑;
[0032]步骤S6:根据所述生态挡土墙的尺寸设置装袋砂井,淤泥填筑到分层高度时进行压实排水,直至成形;
[0033]步骤S7:返回步骤S5直至淤泥填筑高度达到所述生态挡土墙的高度;
[0034]步骤S8:淤泥填筑完成后在淤泥上种植植物。
[0035]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一,前墙体、侧墙体、后墙体以及基座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能够确保生态挡土墙整体的稳固性,并且前墙体、侧墙体、后墙体以及基座共同形成填充腔,浚挖淤泥放置在填充腔内,能够通过生态挡土墙自身的重力再加上浚挖淤泥的重力,有效地提高了生态挡土墙的整体下压力,进而提高了生态挡土墙的稳固性;其二,淤泥填充完毕后在淤泥上覆植被,植被能够富集浚挖淤泥中的重金属以及有害物质,即利用了浚挖淤泥自身的重量提高生态挡土墙的整体下压力,还能够通过植被解决了浚挖淤泥中重金属以及有害物质的问题;其三,浚挖淤泥中的水分通过排水孔以及排水管排出至排水渠,能够避免了淤泥中的水分在填充腔堆积,能够有效地避免了水分堆积在填充腔不能
排出导致淤泥上的植被出现根部腐烂的问题,从而利于淤泥上植被的生长,确保了植被能够持续地对浚挖淤泥中的重金属以及有害物质进行富集。
附图说明
[0036]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生态挡土墙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2为图1中A

A处的剖视图;
[0038]图3为本专利技术基于生态挡土墙的浚挖淤泥处置方法的流程框图;
[0039]图中:1、基座;2、墙体;21、前墙体;22、侧墙体;23、后墙体;3、填充腔;4、限位块;5、排水组件;51、排水孔;52、排水管;53、过滤网;6、横梁;7、排水渠;8、边坡。
[0040]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2]需要说明,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有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挡土墙,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沿所述基座的边缘设置有墙体,所述基座以及所述墙体形成顶部具有开口的填充腔,所述基座的顶壁以及底壁均设置有钢筋结构,所述基座的底壁设置有限位块;排水组件,所述排水组件设置在所述墙体上;横梁,所述横梁设置在所述填充腔内并与所述墙体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包括前墙体、侧墙体以及后墙体,所述前墙体、所述侧墙体以及所述后墙体依次连接,所述前墙体、所述侧墙体以及所述后墙体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态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设置在填充腔内并分别与所述前墙体以及所述后墙体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组件包括:排水孔,所述排水孔设置在所述墙体上;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设置在所述墙体与所述基座之间,所述排水管用于将所述填充腔与外界相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态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学良沈搏杨慧覃诗卉沈维焕王浩冬段佳欣尹军杨伯韬
申请(专利权)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