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支撑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钢结构具有轻质高强等诸多优点,被广泛的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中。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体系是一种常用的结构体系,本结构体系中采用钢柱作为竖向承重构件,钢梁作为水平承重构件,钢支撑将钢梁和钢柱连接成平面桁架体系。本结构体系中钢柱、钢梁和钢支撑的中心线相交于一点,这种结构体系传力明确,受力合理。对于交叉钢支撑,钢支撑相互连接处需要设置支撑节点,将钢支撑、钢柱与钢梁融合成支撑结构体系,共同协调受力。
[0003]相关技术中,支撑节点设置不合理,承载能力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是基于专利技术人对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和认识做出的:
[0005]相关技术组中,如图4所示,在支撑1'、支撑2'、支撑3'内开扁孔,将钢板4'插入扁孔内,发生地震时, 当地震方向是由左向右时,支撑1'处于受拉状态,支撑2'和支撑3'处于抗压状态。钢板4'无法给支撑2'和支撑3'提供足够的垂直于纸面方向的刚度,支撑2'和支撑3'与支撑1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环形本体,所述第一环形本体的外周面具有多个第一连接板和多个第二连接板,多个所述第一连接板和多个所述第二连接板沿所述第一环形本体的周向交替设置,多个所述第一连接板和多个所述第二连接板限定出腔室,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外周面适于与钢支撑相连;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板和多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板设在所述腔室内,所述支撑板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环形本体的内周面相连,多个所述支撑杆设在所述腔室内且与所述支撑板相连,每个所述第一连接板与至少一个所述支撑杆的一端相连,且多个所述支撑组件的另一端交于一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本体在其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支撑板的邻近所述第一端的一侧与所述第一端的距离等于所述支撑板的邻近所述第二端的一侧与所述第二端的距离,所述支撑板将所述腔室分隔成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支撑杆设在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内至少一者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在所述第一环形本体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等于所述第一腔在所述第一环形本体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均设在所述腔室内,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外周面和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外周面均与所述第一环形本体的内周面相连,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沿所述第一环形本体的延伸方向间隔相对设置,多个所述支撑杆设在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在所述第一环形本体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为H1,所述第二支撑板在所述第一环形本体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为H2,所述支撑杆在所述第一环形本体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为H3,所述腔室在所述第一环形本体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为H4,所述H1、所述H2和所述H3之和小于等于所述H4。6.根据权利要求1
‑
5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与其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二连接板相交成第一交点,所述第一连接板与其相邻的另一个所述第二连接板相交成第二交点,每个所述支撑杆包括设在所述腔室内的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二杆间隔并行设置,所述第一杆的一侧和所述第二杆的一侧均与所述支撑板相连,所述第一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交点相连,所述第二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交点相连,所述第一杆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杆的另一端与其余的所述支撑杆相连。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世玺,黄友强,
申请(专利权)人: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