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艉管后轴承导油槽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船舶
,具体为艉管后轴承导油槽。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全球船舶运输需求的日益增大,船只的载重吨也随之增大,大缸径、超长冲程的主机使用率越来越高,与之匹配的轴系也相应变粗,艉轴管筒体的体积也会变大,对滑油输送到艉轴管内的排量等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输送阻断或者输送量偏小,就会发生艉轴和轴承之间的干摩擦,引起轴承高温事故,因此需要艉管后轴承导油槽,能够采用导油槽设计直接将滑油输送到艉管后轴承,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后轴承的油膜建立厚度,限制艉管后轴承因供油不足而导致高温发热的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艉管后轴承导油槽,解决了上述背景中提到的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艉管后轴承导油槽,包括:后轴壳和后轴承,所述后轴承的内部安装有船舶驱动主轴,所述后轴承的两端分别安装有第一密封套筒和第二密封套筒,所述第一密封套筒的外壁安装有进油管,所述第二密封套筒的外壁安装有出油管,所述船舶驱动主轴的外壁固定安装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艉管后轴承导油槽,其特征在于,包括:后轴壳(1)和后轴承(2),所述后轴承(2)的内部安装有船舶驱动主轴(3),所述后轴承(2)的两端分别安装有第一密封套筒(4)和第二密封套筒(5),所述第一密封套筒(4)的外壁安装有进油管(6),所述第二密封套筒(5)的外壁安装有出油管(7),所述船舶驱动主轴(3)的外壁固定安装有离心导油机构(8),且离心导油机构(8)位于第二密封套筒(5)的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艉管后轴承导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轴壳(1)的两侧贯穿开设有轴承安装孔(101),且轴承安装孔(101)的一侧一体式设置有第一连接法兰(102),且后轴壳(1)通过轴承安装孔(101)与后轴承(2)固定连接,所述后轴壳(1)的两侧贯穿开设有穿孔(103),且穿孔(103)的内壁与出油管(7)的外壁固定焊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艉管后轴承导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轴承(2)的一侧一体式设置有第二连接法兰(201),且第二连接法兰(201)和第一连接法兰(102)分别位于后轴壳(1)的两侧,所述后轴承(2)的内壁内嵌式开设有导油槽(202),且导油槽(202)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导油槽(202)平行分布,且多个导油槽(202)均匀分布,所述后轴承(2)的两端均内嵌式开设有限位凹槽(20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艉管后轴承导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套筒(4)靠近后轴承(2)的一侧和所述第二密封套筒(5)靠近后轴承(2)的一侧均内嵌式开设有安装槽(9),且两个安装槽(9)的内壁均固定连接有密封圈(13),且两个密封圈(13)的表面分别与两个限位凹槽(203)的内壁均贴合。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艉管后轴承导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套筒(4)通过第一连接法兰(102)与后轴壳(1)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洪,柴子豪,张延昌,季东,张加亮,林建中,杨红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