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零碳控制方法及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碳达峰碳中和
,更具体的,涉及一种零碳控制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碳达峰与碳中和,简称双碳,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战略任务。零碳系统为一个应对双碳挑战,科学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数字化系统,包含一个或多个碳排单元,一个或多个减碳单元,通过优化碳排管理,减碳操作等实现低碳甚至零碳。
[0003]但是,零碳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的管控对象数量较多、类型复杂、管控对象变化也较多,控制精度较低,无法满足碳排、减碳、碳中和目标上达到优化协调。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零碳控制方法及系统,实现对碳排和减碳的合理分配,降低了与双碳目标之间的误差,提高了控制精度,在碳排、减碳和双碳目标上达到全景优化协调控制。
[0005]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6]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零碳控制方法,包括:
[0007]零碳系统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零碳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零碳系统主智能体根据碳排智能体上传的运行数据和状态数据对预先计算的碳排参考值进行调整,将调整后的碳排参考值发送到所述碳排智能体,并根据减碳智能体上传的运行数据和状态数据对预先计算的减碳参考值进行调整,将调整后的减碳参考值发送到所述减碳智能体;所述碳排智能体根据调整后的碳排参考值向对应的碳排单元下发碳排管控指令;所述碳排单元根据碳排管控指令进行碳排处理;所述减碳智能体根据调整后的减碳参考值向对应的减碳单元下发减碳管控指令;所述减碳单元根据减碳管控指令进行减碳处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零碳系统主智能体计算碳排参考值和减碳参考值,包括:根据碳排变化影响因素、减碳计划以及双碳目标,计算碳排参考值和减碳参考值,其中,碳排参考值与减碳参考值的差为双碳目标中的碳排目标值,所述碳排目标值为正数、0或负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零碳系统主智能体根据碳排智能体上传的运行数据和状态数据对预先计算的碳排参考值进行调整,包括:根据每个所述碳排智能体上传的运行数据和状态数据对每个所述碳排智能体进行排序,并按照排序对所述碳排智能体的最大碳排能力进行累加;每累加一次将累加结果与预先计算的碳排参考值进行比较,若累加结果小于碳排参考值且累加的所述碳排智能体数量小于所述碳排智能体总数,则继续累加;当累加结果小于碳排参考值但累加的所述碳排智能体数量等于所述碳排智能体总数,将累加结果确定为调整后的碳排参考值,调整后的碳排参考值与调整后的减碳参考值的差值不大于所述碳排目标值;当累加结果不小于碳排参考值,结束累加,碳排参考值不变。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零碳系统主智能体根据减碳智能体上传的运行数据和状态数据对预先计算的减碳参考值进行调整,包括:根据每个所述减碳智能体上传的运行数据和状态数据对每个所述减碳智能体进行排序,并按照排序对所述减碳智能体的最大减碳能力进行累加;每累加一次将累加结果与预先计算的减碳参考值进行比较,若累加结果小于减碳参考值且累加的所述减碳智能体数量小于所述减碳智能体总数,则继续累加;当累加结果小于减碳参考值但累加的所述减碳智能体数量等于所述减碳智能体总数,将累加结果确定为调整后的减碳参考值;当累加结果不小于减碳参考值,结束累加,减碳参考值不变。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累加结果小于减碳参考值但累加的所述减碳智能体数量等于所述减碳智能体总数时,所述方法还包括:减小调整后的碳排参考值和/或增大调整后的减碳参考值。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排智能体根据调整后的碳排参考值向对应的碳排单元下发碳排管控指令,包括:确定碳排控制约束条件;
计算每个所述碳排单元的碳排指标;根据调整后的碳排参考值、预设优化目标、所述碳排控制约束条件以及每个所述碳排单元的碳排指标,确定每个所述碳排单元对应的碳排管控指令;向每个所述碳排单元发送对应的碳排管控指令。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减碳智能体根据调整后的减碳参考值向对应的减碳单元下发碳排管控指令,包括:确定减碳控制约束条件;计算每个所述减碳单元的减碳指标;根据调整后的减碳参考值、预设优化目标、所述减碳控制约束条件以及每个所述减碳单元的减碳指标,确定每个所述减碳单元对应的减碳管控指令;向每个所述减碳单元发送对应的减碳管控指令。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零碳主智能体与所述碳排单元之间包括多级所述碳排智能体,所述碳排智能体根据调整后的碳排参考值向对应的碳排单元下发碳排管控指令,包括:所述碳排智能体根据所述零碳主智能体发送的调整后的碳排参考值或上一级的所述碳排智能体发送的碳排管控指令,向下一级的所述碳排智能体或对应的所述碳排单元下发碳排管控指令。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零碳主智能体与所述减碳单元之间包括多级所述减碳智能体,所述减碳智能体根据调整后的减碳参考值向对应的减碳单元下发减碳管控指令,包括:所述减碳智能体根据所述零碳主智能体发送的调整后的减碳参考值或上一级的所述减碳智能体发送的减碳管控指令,向下一级的所述减碳智能体或对应的所述减碳单元下发减碳管控指令。10.一种零碳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诗,
申请(专利权)人:阳光慧碳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