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外防磕碰报警安全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8431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09: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红外防磕碰报警安全帽,包括,盔体组件,安全帽、挤压柱、固定件和限位件,所述挤压柱、所述固定件和所述限位件分别与所述安全帽连接;夹紧组件,所述夹紧组件包括挡板、第一转动块和第二转动块,所述挡板与所述安全帽连接,所述第一转动块与所述挡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块与所述第二转动块转动连接。本装置穿戴方便,在快与障碍物接触时发出警报提醒施工人员,避免出现安全事故。避免出现安全事故。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红外防磕碰报警安全帽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安全帽
,尤其是一种红外防磕碰报警安全帽。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井下作业地形复杂,作业人员在狭窄的位置工作时很容易与障碍物发生碰撞,从而造成对施工人员的伤害,因此为了施工人员能更安全的作业,需要专利技术一种带报警功能的防磕碰报头盔,使施工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快要碰到障碍物时发出警报进行提醒,同时要便于穿戴不容易脱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04]鉴于上述和/或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
[0005]因此,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施工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快要碰到障碍物时发出警报进行提醒,同时要便于穿戴不容易脱落的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红外防磕碰报警安全帽,包括,盔体组件,安全帽、挤压柱、固定件和限位件,所述挤压柱、所述固定件和所述限位件分别与所述安全帽连接;夹紧组件,所述夹紧组件包括挡板、第一转动块和第二转动块,所述挡板与所述安全帽连接,所述第一转动块与所述挡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块与所述第二转动块转动连接。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红外防磕碰报警安全帽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安全帽包括帽槽、挤压槽孔、卡合槽、红外测距传感器、限位槽和灯,所述帽槽设置于所述安全帽下端,所述挤压槽孔设置于所述帽槽内壁上,所述卡合槽设置于所述挤压槽孔内,所述红外测距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安全帽上端,所述限位槽设置于所述安全帽圆周面上并与所述卡合槽相通,所述灯设置于所述安全帽侧面。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红外防磕碰报警安全帽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挤压柱包括挤压弹簧、挤压齿条柱和挤压推动槽,所述挤压弹簧和所述挤压齿条柱设置于所述挤压柱上端,所述挤压推动槽设置于所述挤压柱圆周面上,所述挤压柱置于所述挤压槽孔内,所述挤压齿条柱置于所述卡合槽内。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红外防磕碰报警安全帽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固定件包括转动臂、固定块、弹簧柱和固定弹簧槽,所述固定块设置于所述转动臂一端,所述固定弹簧槽设置于所述转动臂下端,所述弹簧柱设置于所述固定弹簧槽内,所述转动臂一端置于所述挤压推动槽内,所述转动臂与所述帽槽内部转动连接。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红外防磕碰报警安全帽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限位件包括拉动柱、圆盘齿条和限位弹簧,所述圆盘齿条设置于所述拉动柱侧面,所述限位弹簧设置于
所述圆盘齿条侧面,所述限位件穿插于所述限位槽内。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红外防磕碰报警安全帽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挤压柱还包括支撑板和挤压斜面块,所述支撑板设置于所述挤压柱圆周面上,所述支撑板侧面设置有支撑放置槽,所述挤压斜面块置于所述支撑放置槽内;
[0012]所述挤压斜面块侧面设置有挤压斜面弹簧。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红外防磕碰报警安全帽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安全帽还包括侧面挤压槽和连通槽,所述侧面挤压槽设置于所述安全帽下端,所述连通槽设置于所述帽槽内部并与所述侧面挤压槽相通,所述挤压斜面块穿插于所述连通槽内。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红外防磕碰报警安全帽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挡板包括挡板弹簧、挡板限位槽和挡板放置槽,所述挡板弹簧设置于所述挡板上端,所述挡板限位槽和所述挡板放置槽设置于所述挡板侧面,所述第一转动块和所述第二转动块置于所述挡板放置槽内,所述挡板置于所述侧面挤压槽内。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红外防磕碰报警安全帽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转动块侧面设置有第一弹簧。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红外防磕碰报警安全帽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二转动块侧面设置有第二弹簧柱。
[001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装置穿戴方便,在快与障碍物接触时发出警报提醒施工人员,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的红外防磕碰报警安全帽组装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的红外防磕碰报警安全帽中组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的红外防磕碰报警安全帽中安全帽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的红外防磕碰报警安全帽中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的红外防磕碰报警安全帽中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6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的红外防磕碰报警安全帽中夹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0026]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7]其次,本专利技术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0028]再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专利技术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0029]实施例1
[0030]参照图1~图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红外防磕碰报警安全帽,包括盔体组件100和夹紧组件200。
[0031]盔体组件100,安全帽101、挤压柱102、固定件103和限位件104,挤压柱102、固定件103和限位件104分别与安全帽101连接。
[0032]夹紧组件200,夹紧组件200包括挡板201、第一转动块202和第二转动块203,挡板201与安全帽101连接,第一转动块202与挡板201转动连接,第一转动块202与第二转动块203转动连接。
[0033]安全帽101包括帽槽101a、挤压槽孔101b、卡合槽101c、红外测距传感器101d、限位槽101e和灯101f,帽槽101a设置于安全帽101下端,挤压槽孔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外防磕碰报警安全帽,其特征在于:包括,盔体组件(100),包括安全帽(101)、挤压柱(102)、固定件(103)和限位件(104),所述挤压柱(102)、所述固定件(103)和所述限位件(104)分别与所述安全帽(101)连接;夹紧组件(200),所述夹紧组件(200)包括挡板(201)、第一转动块(202)和第二转动块(203),所述挡板(201)与所述安全帽(101)连接,所述第一转动块(202)与所述挡板(20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块(202)与所述第二转动块(203)转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防磕碰报警安全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帽(101)包括帽槽(101a)、挤压槽孔(101b)、卡合槽(101c)、红外测距传感器(101d)、限位槽(101e)和灯(101f),所述帽槽(101a)设置于所述安全帽(101)下端,所述挤压槽孔(101b)设置于所述帽槽(101a)内壁上,所述卡合槽(101c)设置于所述挤压槽孔(101b)内,所述红外测距传感器(101d)设置于所述安全帽(101)上端,所述限位槽(101e)设置于所述安全帽(101)圆周面上并与所述卡合槽(101c)相通,所述灯(101f)设置于所述安全帽(101)侧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外防磕碰报警安全帽,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柱(102)包括挤压弹簧(102a)、挤压齿条柱(102b)和挤压推动槽(102c),所述挤压弹簧(102a)和所述挤压齿条柱(102b)设置于所述挤压柱(102)上端,所述挤压推动槽(102c)设置于所述挤压柱(102)圆周面上,所述挤压柱(102)置于所述挤压槽孔(101b)内,所述挤压齿条柱(102b)置于所述卡合槽(101c)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红外防磕碰报警安全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103)包括转动臂(103a)、固定块(103b)、弹簧柱(103c)和固定弹簧槽(103d),所述固定块(103b)设置于所述转动臂(103a)一端,所述固定弹簧槽(103d)设置于所述转动臂(103a)下端,所述弹簧柱(103c)设置于所述固定弹簧槽(103d)内,所述转动臂(103a)一端置于所述挤压推动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刚任富强吕阳龙王晓东康宇全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