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煤系统水膜除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98336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09: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输煤系统水膜除尘装置,防尘罩的罩腔上部有积水层,积水层下部有防尘矩阵,防尘矩阵由垂吊式的单元绳柱阵列式布置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除尘装置不仅耗水量极少,被单元绳柱上的水膜俘获的煤尘在水膜流淋的过程中滴落而返回至皮带上,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收尘、返尘同步的显著效果,并且彻底解决了生产场地的环境问题。的环境问题。的环境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输煤系统水膜除尘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除尘
,具体讲就是煤粉输送机的除尘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燃煤设备如燃煤锅炉的煤粉通常是将煤场的煤粉由提升机等设备提升输送至煤斗里,煤斗将斗仓内的煤粉自高处流落到皮带输送机上,煤粉自煤斗流落至皮带输送机上的过程煤尘扬尘现象极为严重,为此通常需要在皮带输送机上罩设隧道式的防尘罩对煤尘进行围罩,并在防尘罩的两端设置挡尘幕帘亦或在防尘罩内设置水雾喷洒单元抑制煤尘的溢漏。
[0003]名称为“无动力智能除尘装置”(CN211643952U),导料槽尾部及出口配置水喷淋器13,以此实现导料槽两端煤尘飞扬现象,然而导料槽尾部及出口处逃逸的煤尘被水喷淋器13喷淋后必然散落在导料槽尾部及出口处的临近处的场地上,严重污染了场地环境。
[0004]名称为“一种防止煤粉荡起的上煤系统”(CN214636764U),4、竖直落煤筒体4的落煤口排出煤粉至第一输送带71上的罩设有密封通道6的上游端,为防止煤粉从密封通道6的上、下游两端逃逸还设置了挡煤框体9、密封帘94,不仅如此还需设置除尘器10,除尘器10的设置不仅需要附加提供动力和收尘单元并且使用一段时间必须清洁或更换滤尘部件,常规设置的密封帘94只能效果有限的降低煤尘的逃逸,其防尘效果极其一般。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煤尘实施有效收集并及时返回输送带向下游传送输煤系统水膜除尘装置。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输煤系统水膜除尘装置,皮带输送机的皮带上设置有隧道式的防尘罩,落料煤斗的下料口连接于防尘罩的上游端的顶部,其特征在于:防尘罩的罩腔上部有积水层,积水层下部有防尘矩阵,防尘矩阵由垂吊式的单元绳柱阵列式布置构成。
[0007]上述方案中,防尘罩内设置的积水层中积聚的水沿单元绳柱自上而下淋挂式流落,构成防尘矩阵的单元绳柱在防尘罩的长度、宽度方向密集式布置,落煤形成的煤尘气流向防尘罩的下游端涌出的过程中,被敷设有水膜的单元绳柱干扰而出现频繁的迂回、换向,煤尘将被水膜俘获,不仅耗水量极少,被单元绳柱上的水膜俘获的煤尘在水膜流淋的过程中滴落而返回至皮带上,本专利技术具有收尘、返尘同步的显著效果,并且彻底解决了生产场地的环境问题。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使用状态立体示意图;
[0009]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的立体图;
[0010]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的积水层及防尘矩阵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4、5是图3中的两种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2]图6a、6b、6c、6d分别是单元绳柱的4种截面形状的实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如图1、2、3所示,输煤系统水膜除尘装置,皮带输送机10的皮带11上设置有隧道式的防尘罩20,落料煤斗1的下料口连接于防尘罩20的上游端的顶部,防尘罩20的罩腔上部有积水层30,积水层30下部有防尘矩阵40,防尘矩阵40由垂吊式的单元绳柱41阵列式布置构成。
[0014]皮带输送机10的皮带11上设置隧道式的防尘罩20以及落料煤斗1的下料口连接于防尘罩20的上游端的顶部,本专利技术的核心在于防尘罩20的罩腔内设置了积水层30及附设于积水层30的防尘矩阵40,积水层30内存集的水浸润至单元绳柱41上并在单元绳柱41上形成缓慢流落的水膜,加之防尘矩阵40由单元绳柱41阵列式布置构成,煤尘气流向防尘罩20的下游端涌出的过程中,受到迷魂阵式的单元绳柱41的阻扰,煤尘几乎被单元绳柱41整个柱面上形成的水膜俘获殆尽而呈现为煤泥膜,随着煤泥膜的缓慢淋挂式流落而及时地滴落到输送带输送的煤料上,本专利技术采用水膜实现煤尘的收集,并以煤泥的形式返回至煤料中,无需设置现有技术中的常规除尘设备如布袋除尘器或喷雾式等设备,具有收尘或称集尘效果显著且返尘及时的优点。
[0015]如图2、3、4所示,积水层30包括盆体31及盆体31的盆腔中布设的吸水垫32,盆体31的盆底上有过孔311,单元绳柱41的上端穿置通过过孔311并抵触于吸水垫32。
[0016]在单元绳柱41的整个柱面上形成缓慢淋落的水膜,具有两方面的显著优点,其一是保证在单元绳柱41的整个柱面上形成水膜可以提高俘获煤尘的拦截面积;其二是返尘煤泥中的水分含量少,不至于影响煤料的含水率,因为本专利技术处理的对象即煤料是直接用于燃煤锅炉的煤料,含水率高则不利于锅炉的正常工作;由于水膜的补给水是以浸润方式供给的,所以水膜流落速度缓慢,不仅实现了节约用水,同时避免了煤泥返回燃煤导致的含水率增加的不利影响。
[0017]所述的单元绳柱41为胶条,单元绳柱41柱面与过孔311之间有渗水间隙。单元绳柱41选用橡胶制成的条状,不仅具有良好的垂吊性,也具有良好的疏水性,还具有优良的柔性,避免了水膜吸附煤尘后形成的煤泥粘附在单元绳柱41上而有利于及时淋落,单元绳柱41的软质特性保证了单元绳柱41的下端即使与皮带11上的煤料接触也不会阻碍煤料的正常行进,这样就可以将单元绳柱41的下端尽量向下延伸,以减少单元绳柱41的下端与煤料之间的间距以最大限度地消除煤尘自由逃逸的空间。
[0018]如图2、3、4所示,构成积水层30的盆体31水平布置且盆壁低矮、等高布置,吸水垫32的厚度与盆体31深度吻合。这样可以保证防尘矩阵40中的所有单元绳柱41的柱面上均可以获得基本相同厚度的水膜,俘获煤尘后的煤尘泥又分散均匀地返回皮带11上的煤料上。
[0019]积水层30的上方有喷水单元50,喷水单元50将水均匀喷洒于吸水垫32的垫面上。这样就保证了吸水垫32各处的含水率均匀,以保证每个单元绳柱41可以获得补给水的均匀浸润。
[0020]所述的两倍于单元绳柱41垂吊长度的胶条两两中部系结后从相邻的四个过孔311中向下穿置呈垂吊状,吸水垫32盖压于单元绳柱41系结部上。该方案的优点是方便了单元
绳柱41安装固定,减少了装配工作量,由于采用两倍于单元绳柱41垂吊长度的胶条在两者的中部实施系结,呈现于积水层30下部的四根相邻的单元绳柱41的上端是系结在一起的,这样就进一步保证了这四根单元绳柱41的上端水源的唯一性,从而确保了这四根单元绳柱41上水膜的均匀性、一致性。
[0021]所述的单元绳柱41与其上、下游侧的临近的单元绳柱41在垂直于皮带11方向错位布置。这样可以在垂直于皮带11方向上建立起密实完整的密林式的阻挡屏障,以改变垂直于皮带11方向上的所有位置处的煤尘气流的流向,保证了煤尘气流与单元绳柱41上的水膜碰撞几率,提高收尘效率。
[0022]如图6a、6b、6c、6d所示,所述的单元绳柱41的截面轮廓包括内凹式的单元段411,内凹式的单元段411的设置有两方面的优点,其一增加水膜的表面积以提高收尘面积,其二是可以改变煤尘的流动方向,延长煤尘的流动路径,增加煤尘与水膜的碰撞几率,如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收尘效果。
[0023]所述的内凹式的单元段411包括凹面指向皮带输送机10上游的单元段,向防尘罩20下游涌出的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煤系统水膜除尘装置,皮带输送机(10)的皮带(11)上设置有隧道式的防尘罩(20),落料煤斗(1)的下料口连接于防尘罩(20)的上游端的顶部,其特征在于:防尘罩(20)的罩腔上部有积水层(30),积水层(30)下部有防尘矩阵(40),防尘矩阵(40)由垂吊式的单元绳柱(41)阵列式布置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煤系统水膜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积水层(30)包括盆体(31)及盆体(31)的盆腔中布设的吸水垫(32),盆体(31)的盆底上有过孔(311),单元绳柱(41)的上端穿置通过过孔(311)并抵触于吸水垫(32)。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输煤系统水膜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元绳柱(41)为胶条,单元绳柱(41)柱面与过孔(311)之间有渗水间隙。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输煤系统水膜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积水层(30)的盆体(31)水平布置且盆壁低矮、等高布置,吸水垫(32)的厚度与盆体(31)深度吻合。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输煤系统水膜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积水层(30)的上方有喷水单元(50),喷水单元(50)将水均匀喷洒于吸水垫(32)的垫面上。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煤系统水膜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倍于单元绳柱(41)垂吊长度的胶条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东楼李杨章亮熊信祥赵慧娟赵伟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康迪纳电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