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肌骨超声影像技术的多体位诊疗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8242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09: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肌骨超声影像技术的多体位诊疗床,包括治疗床移动结构、固定框体、框体升降结构、踝关节活动结构、膝关节活动结构、肘关节及前臂扶手活动结构、上半身支撑结构及电控模组,所述治疗床可通过各活动结构动态调节实现床体整体平放、移动功能;治疗床固定框体可通过框体升降结构实现升降;膝关节、踝关节活动结构可实现对患者小腿及大腿位置进行自动调节。置进行自动调节。置进行自动调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肌骨超声影像技术的多体位诊疗床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的说是一种适用于肌骨超声影像技术的多体位诊疗床。

技术介绍

[0002]超声影像技术由于可视化、实时成像、无辐射、价廉等优势,受到临床科室的欢迎,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广泛。其中,肌骨超声影像技术应用于四肢骨关节、周围神经、脊柱疼痛等疾病的病灶评估及超声引导精准定位注射治疗是其临床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实际操作中,医护人员在使用肌骨超声影像技术为患者进行上述疾病的诊疗时,常常遇到以下关键问题:1、检查时需患者肢体姿势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角度范围内维持静止。目前,常另需专人协助将患者肢体置于固定平面,导致操作过程费时费力。2、另外,现有诊疗床往往因为缺乏手臂专用的可调节支撑平面,患者上下移动手臂而缺乏支撑;现有诊疗床无法根据患者手臂高度不同进行个性化调节,给诊疗操作带来不便,对治疗安全造成不良影响。3、在下肢膝、踝关节进行超声影像评估和介入操作时,需调整关节角度及固定肢体体位至合适角度后实现快捷、安全、高效的治疗,但现有诊疗床尚不能满足此项需要。鉴于此,在使用肌骨超声影像技术进行四肢骨关节、周围神经等疾病诊疗时,亟需一种关节角度范围和肢体位置方向可调的多体位诊疗床。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适用于肌骨超声影像技术辅助下肌骨疼痛疾病的评估及引导注射治疗操作的多体位诊疗床。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适用于肌骨超声影像技术的多体位诊疗床,包括治疗床移动支架结构、固定框体、框体升降结构、踝关节活动结构、膝关节活动结构、肘关节及前臂扶手活动结构、上半身活动结构及电控模组。
[0006]所述治疗床移动结构通过所述框体升降结构与所述固定框体连接,所述治疗床移动结构通过旋转固定臂上移带动滑动轮底缘高于支撑架底部,实现床体固定摆放,通过所述旋转固定臂下移带动所述滑动轮与水平面接触,实现床体灵活移动,所述治疗床移动结构的纵梁、横梁长度范围分别是900~2000mm,500~1600mm。
[0007]所述框体升降结构与所述固定框体通过升降上横梁与框体安装点形成旋转副连接,升降电动推杆通过螺栓受到所述纵梁上的基座约束,所述升降电动推杆活动端与斜杆支撑接触并带动转动杆实现所述固定框体竖直方向运动。
[0008]所述上半身活动结构由上半身电动推杆及上半身支撑结构组成,所述上半身电动推杆固定于所述固定框体,所述上半身电动推杆带动所述上半身支撑结构旋转运动,所述肘关节及前臂扶手活动结构与所述上半身支撑结构通过铰链连接且可实现不同角度位置平放,所述肘关节及前臂扶手活动结构与所述上半身支撑结构形成角度范围是0

45
°

[0009]所述膝关节活动结构由大腿支撑板及大腿电动推杆组成,所述大腿支撑板与所述固定框体通过铰链连接,所述大腿电动推杆两端与所述大腿支撑杆、所述固定框体形成旋转副连接。
[0010]所述大腿支撑板长度范围450mm

700mm,宽度范围100mm

550mm。
[0011]所述踝关节活动结构由小腿支撑板及小腿电动推杆组成,所述小腿支撑板与所述大腿支撑板通过铰链连接,所述小腿电动推杆两端与所述大腿支撑杆与固定框体形成旋转副连接。
[0012]所述大腿支撑板长度范围450mm

700mm,宽度范围100mm

550mm。
[0013]所述电控模组由电控平板、电控处理器及线路组成,实现对所述固定框体、膝关节活动结构、踝关节活动结构的控制。
[0014]所述肘关节及前臂扶手活动结构由扶手支撑板、支撑板调节结构组成,所述支撑板调节结构可相对所述扶手支撑板进行滑动,可通过阻尼及限位结构进行位置固定;所述支撑板调节结构可通过自旋转结构进行控制所述扶手支撑板摆放角度。
[0015]技术效果
[0016]目前诊疗床大多数只能进行简单的体位调节,存在譬如只能简单升降、小腿及大腿不能分开调节、左右两侧不能分开调节等弊端。为了更好适应肌骨超声影像技术的多体位康复治疗,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多自由度调节诊疗床,实现左右小腿、左右大腿、腰部角度支撑、肘部支撑分别控制,且本专利技术具有特定体位设定功能,可以让患者接受检查过程快速平稳调节至特定体位,提高效率。同时,本专利技术已将诊疗床调节方式从现阶段大多数的扣压机械控制方式改善成按键电控或者触屏控制,有效降低诊疗医护人员工作量且极大提升操作便捷度。
附图说明
[0017]附图1,图2,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肌骨超声影像技术的多体位诊疗床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多体位诊疗床正视图,图5是多体位诊疗床的肘关节及前臂扶手活动机构局部剖视图。
[0018]图中:治疗床移动支架结构(1);固定臂(1

1);滑动轮(1

2);支撑架(1

3);纵梁(1

4);横梁(1

5);基座(1

6);固定框体(2);框体升降结构(3);升降上横梁(3

1);升降液压器(3

2);螺栓(3

3);斜杆支撑(3

4);转动杆(3

5);踝关节活动结构(4);小腿支撑板(4

1);小腿电动推杆(4

2);膝关节活动结构(5);大腿支撑板(5

1);大腿电动推杆(5

2);肘关节及前臂扶手活动机构(6);扶手支撑板(6

1);支撑板调节结构(6

2);上半身活动结构(7);上半身电动推杆(7

1);上半身支撑结构(7

2);电控模组(8);电控屏幕(8

1)。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适用于肌骨超声影像技术的多体位诊疗床,包括治疗床移动支架结构(1)、固定框体(2)、框体升降结构(3)、踝关节活动结构(4)、膝关节活动结构(5)、肘关节及前臂扶手活动结构(6)、上半身活动结构(7)及电控模组(8)。
[0020]所述治疗床移动结构(1)通过框体升降结构(3)与固定框体(2)连接,通过旋转固定臂(1

1)下移带动滑动轮(1

2)与水平面接触,实现床体灵活移动,将治疗床移动至目标
停放位置后,通过旋转固定臂(1

1)上移带动滑动轮(1

2)底缘高于支撑架(1

3)底部,实现床体固定摆放,其中移动结构(1)的纵梁(1

4)、横梁(1

5)长度分别是1500mm,1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肌骨超声影像技术的多体位诊疗床,其特征在于:包括治疗床移动支架结构(1)、固定框体(2)、框体升降结构(3)、踝关节活动结构(4)、膝关节活动结构(5)、肘关节及前臂扶手活动结构(6)、上半身活动结构(7)及电控模组(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肌骨超声影像技术的多体位诊疗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疗床移动结构(1)通过所述框体升降结构(3)与所述固定框体(2)连接,所述治疗床移动结构(1)通过旋转固定臂(1

1)上移带动滑动轮(1

2)底缘高于支撑架(1

3)底部,实现床体固定摆放,通过所述旋转固定臂(1

1)下移带动所述滑动轮(1

2)与水平面接触,实现床体灵活移动,所述治疗床移动结构(1)的纵梁(1

4)、横梁(1

5)长度范围分别是900~2000mm,500~160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肌骨超声影像技术的多体位诊疗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升降结构(3)与所述固定框体(2)通过升降上横梁(3

1)与框体安装点(2

1)形成旋转副连接,升降电动推杆(3

2)通过螺栓(3

3)受到所述纵梁(1

4)上的基座(1

6)约束,所述升降电动推杆(3

2)活动端与斜杆支撑(3

4)接触并带动转动杆(3

5)实现所述固定框体(2)竖直方向运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肌骨超声影像技术的多体位诊疗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半身活动结构(7)由上半身电动推杆(7

1)及上半身支撑结构(7

2)组成,所述上半身电动推杆(7

1)固定于所述固定框体(2),所述上半身电动推杆(7

1)带动所述上半身支撑结构(7

2)旋转运动,所述肘关节及前臂扶手活动结构(6)与所述上半身支撑结构(7

2)通过铰链连接且可实现不同角度位置平放,所述肘关节及前臂扶手活动结构(6)与所述上半身支撑结构(7

2)形成角度范围是0

45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丽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