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于箱体的动力电池液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97944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09: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集成于箱体的动力电池液冷系统,包括底部液冷板和侧部液冷围框。所述底部液冷板内设置有底部液冷通道。侧部液冷围框底部与底部液冷板连接且侧部液冷围框与底部液冷板围成用于容纳电芯的容置腔,侧部液冷围框内设置有环形布置的侧部液冷通道且侧部液冷围框上设置有与所述侧部液冷通道连通的进液口、出液口,所述侧部液冷通道与底部液冷通道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液冷系统包括底部液冷通道、侧部液冷通道,且底部液冷板、侧部液冷围框围成用于容纳电芯的容置腔,在满足强度的同时可以对电芯侧面及底面进行冷却,增大了电芯的冷却面积,提高了电芯的整体冷却效率。提高了电芯的整体冷却效率。提高了电芯的整体冷却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成于箱体的动力电池液冷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液冷
,尤其涉及一种集成于箱体的动力电池液冷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电池包箱内空间利用率越来越大,集成度越来越高,这都对电池包热管理系统提出更高要求。传统热管理系统主要由布置在箱体底部的液冷板和与之相连接的液冷管路组成,其中液冷管路布置在箱内空间,占据一部分箱内空间,降低了箱内空间利用率。同时,CTP集成技术是目前电池包发展的主流趋势,意味着箱内电芯数量越来越多,高效冷却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0003]然而,现有液冷系统主要由底部液冷板和与之相连接的液冷管路组成,液冷板置于底部仅与电芯底部接触,冷却面积有限,液冷管路置于箱内空间,易与电气件等零部件干涉,且占用箱内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现有液冷系统主要由底部液冷板和与之相连接的液冷管路组成,液冷板置于底部仅与电芯底部接触,冷却面积有限,液冷管路置于箱内空间,易与电气件等零部件干涉,且占用箱内空间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集成于箱体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于箱体的动力电池液冷系统,包括底部液冷板(100),所述底部液冷板(100)内设置有底部液冷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液冷系统还包括:侧部液冷围框(200),侧部液冷围框(200)的底部与底部液冷板(100)连接且,侧部液冷围框(200)内设置有环形布置的侧部液冷通道(201)且侧部液冷围框(200)上设置有与所述侧部液冷通道(201)连通的进液口(202)、出液口(203),所述侧部液冷通道(201)与底部液冷通道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于箱体的动力电池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202)、出液口(203)均设置在侧部液冷围框(200)的同一侧,所述侧部液冷围框(200)内设置有分别与进液口(202)、出液口(203)连通的进液通道(204)、出液通道(205),所述侧部液冷通道(201)设置有多个,侧部液冷通道(201)的进液端与进液通道(204)连通且其出液端与出液通道(205)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于箱体的动力电池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液冷通道在底部液冷板(100)内呈蛇形分布,进液通道(204)、出液通道(205)均向下延伸并分别与底部液冷通道的进液端、出液端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于箱体的动力电池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液冷系统还包括:多个中部液冷板(300),多个中部液冷板(300)间隔并排设置在侧部液冷围框(200)内且中部液冷板(300)两端均与侧部液冷围框(200)连接,中部液冷板(300)内设置有中部液冷通道(301)且中部液冷通道(301)与侧部液冷通道(201)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成于箱体的动力电池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中部液冷板(300)沿侧部液冷围框(2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侧部液冷围框(200)位于各中部液冷板(300)两端位置分别开设有自其顶面向其底部延伸的第一插槽(206)、第二插槽(207),第一插槽(206)、第二插槽(207)均与多个侧部液冷通道(201)连通,中部液冷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伟高伟张开明童邦张唯龙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