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澄清装置和混合澄清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97674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09: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澄清装置和混合澄清系统,所述澄清装置包括澄清池,所述澄清池一侧开设有第一混合相入口,所述澄清池中固定有竖直设置的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靠近所述第一混合相入口的这端与所述澄清池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澄清池分隔成进入流道和流出流道,所述进入流道的出液处固定有多道转向导流板,多道所述转向导流板的出液端固定有竖直设置且与所述流出流道水流方向垂直的栅栏,所述流出流道的另一侧分别设置有轻相出口和重相出口。本发明专利技术能提升两相分离效率,减少占地面积。少占地面积。少占地面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澄清装置和混合澄清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澄清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涉及萃取溶剂澄清装置和混合澄清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澄清装置作为使用最早、应用最普遍的逐级接触式萃取设备之一,具有级效率高、适应性强、放大简单及操作性强等优点,在核工业、石油、化工、冶金等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存在着设备尺寸大、占地面积大、液体在级间流动需泵输送、能耗较大、总的投资费用相对较高的问题。
[0003]公开号为CN206334395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提高澄清效果的混合澄清器。该澄清器中混合室和澄清室利用挡板隔开,并在挡板顶部设有混合相溢流口,并利用隔板分隔成分别与水相进料口和有机进料口相连接两个腔室,两个腔室通过上端的开口均与混合室相连通;在澄清室上端的混合相溢流口处设置有溜槽,在澄清室下端侧壁开有水相出口,在澄清室上端侧壁还设有有机相溢流堰,其上端边沿靠近澄清室上端,并可使澄清室中的溶液在从有机相溢流堰上端边沿溢流进入有机相溢流堰所分隔的空腔,并从澄清室侧壁上的有机相出口流出。该专利结构不适用于大流量混合澄清。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澄清装置,适合大流量混合澄清,提升混合澄清效率。
[0005]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混合澄清系统,提高混合和输送效率,提升两相分离效率。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澄清装置,包括澄清池,所述澄清池一侧开设有第一混合相入口,所述澄清池中固定有竖直设置的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靠近所述第一混合相入口的这端与所述澄清池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澄清池分隔成进入流道和流出流道,所述进入流道的出液处固定有多道转向导流板,多道所述转向导流板的出液端固定有竖直设置且与所述流出流道水流方向垂直的栅栏,所述流出流道的另一侧分别设置有轻相出口和重相出口。
[0007]本申请的流型设计包括进入流道、转向导流板流道和流出流道,增加澄清距离,减小占地面积;进入流道为初步澄清,流出流道为主要澄清。设置有栅栏,有利于轻重两相分离。横向流道中设置有转向导流,让流动更均匀;
[0008]本专利属于浅室澄清器范畴,在铜萃取等大流量领域使用。对于大流量,澄清器需要一定的宽度,也就需要栅栏进行稳流,深度不能过大,以减少不必要的轻相占用量。从本申请第一混合相入口中通入混合均匀的两相混合液,利用本申请的澄清装置,即可实现大流量两相混合液的澄清。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流出流道和所述进入流道的宽度比为5~10。
[0010]澄清池采用窄进宽出的流型设计,所述流出流道和所述进入流道的宽度比为5~
10时可取得较好的初步澄清和主要澄清效果,减小占地面积。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转向导流板为U型,多道所述转向导流板由内至外尺寸依次增大。
[0012]U型设计分为了流入流道快速分层以及流出流道慢速稳定分层,在同样的面积内,两相流道更长,分层效果更佳,反而言之,要达到同样的分层,U型设计可以减小占地面积。本申请采用U型流型设计,增加澄清距离,减小占地面积。转弯导流设计,让流动更均匀。
[0013]转向导流数量可设置为将溶液分为3~5股进入流出流道。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栅栏设有1

3道。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栅栏设有2

3道。
[0015]实验过程中发现,若没有栅栏,大流量溶液流过会产生大漩涡,不利于两相分离,如果设置一道栅栏大漩涡会被分散成一些小漩涡,可以改善。两道栅栏溶液流过后已经变得很平稳,只有一些局部小漩涡,三道栅栏漩涡更小更少,但是多设置几道栅栏会要求澄清池长度加长,两道或者三道已经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没必要继续加多。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栅栏包括横梁以及多块相互之间保持间隙且竖直固定于所述横梁两侧面的侧板。
[001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横梁的横向面上开设有多个孔。
[0018]特定结构栅栏设计,中间设置横梁,两侧面交替固定上侧板,侧板之间留有间隙供液体通过,横梁中间间隔加工多个孔,有利于轻重两相分离。
[001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流出流道的出液处、所述流出流道的上部固定有轻相溢流堰,所述轻相溢流堰的横截面为J型,所述轻相溢流堰的底部与所述轻相出口连通。
[0020]轻相溢过轻相溢流堰的进液端,重相从J型轻相溢流堰下方穿过从后面的重相堰再流出。
[002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轻相溢流堰的下游、所述流出流道的下部设置有重相堰,所述重相堰的底部与所述重相出口连通。
[002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重相堰的进液侧设置有T字型固定隔板、通过调整螺栓固定于所述T字型固定隔板上部的倒U型移动板。
[0023]本申请中快速可调式溢流堰设计,更有利于调整两相分离液面高度,适应性强。倒U型移动板高度可调节,可调整溢流堰的进液高度。重相堰采用可调结构,可以适应流量的小范围变化。可以适用于不同工况,比如当溶液流量有变化时,澄清室内的溶液高度以及轻相厚度都会变化,需要可以调整溢流堰高度来适用流量的变化,满足分层流出需要。
[0024]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混合澄清系统,包括所述澄清装置,还包括主混槽和副混槽,所述主混槽中部靠下固定有中部开孔的隔板,所述主混槽底部的两侧分别开设有轻相入口和重相入口,所述隔板上部安装有第一搅拌装置,所述主混槽的上部设有混合相出口,所述混合相出口与所述副混槽上部的第二混合相入口连通,所述混合相入口出液处设置有竖直方向的进液通道,所述进液通道的另一侧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二搅拌装置、第二混合相出口,所述第二混合相出口与所述第一混合相入口连通。
[0025]本申请的澄清装置可同时实现相与相之间的混合和澄清,主混槽和副混槽用于料液的搅拌与混合,使料液更加充分接触,便于两相之间的传质,以达到缩短料液混合时间的
所示,所述澄清池1一侧开设有第一混合相入口101,所述澄清池1中固定有竖直设置的第一隔板103,所述第一隔板103靠近所述第一混合相入口101的这端与所述澄清池1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板103将所述澄清池1分隔成进入流道102和流出流道104,所述进入流道102的出液处固定有多道转向导流板105。所述流出流道104的另一侧分别设置有轻相出口108和重相出口109。澄清池顶部设有盖板111。
[0043]所述澄清池1,流道用第一隔板103分为进入流道102和流出流道104,构成U型流道,转弯处设有多道转向导流板105。进入流道较窄,作为初步澄清用,流出流道较宽,作为主要澄清用,流出流道宽带和流入流道宽度比为7。
[0044]多道所述转向导流板105的出液端固定有竖直设置且横跨所述流出流道104水流方向的栅栏106,两道栅栏106有助于两相分离。栅栏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澄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澄清池(1),所述澄清池(1)一侧开设有第一混合相入口(101),所述澄清池(1)中固定有竖直设置的第一隔板(103),所述第一隔板(103)靠近所述第一混合相入口(101)的这端与所述澄清池(1)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板(103)将所述澄清池(1)分隔成进入流道(102)和流出流道(104),所述进入流道(102)的出液处固定有多道转向导流板(105),多道所述转向导流板(105)的出液端固定有竖直设置且与所述流出流道(104)水流方向垂直的栅栏(106),所述流出流道(104)的另一侧分别设置有轻相出口(108)和重相出口(10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澄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出流道(104)和所述进入流道(102)的宽度比为5~1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澄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导流板(105)为U型,多道所述转向导流板(105)由内至外尺寸依次增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澄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栏(106)设有1

3道。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澄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栏(106)包括横梁(1061)以及多块相互之间保持间隙且竖直固定于所述横梁(1061)两侧面的侧板(1062)。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澄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1061)的横向面上开设有多个孔。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澄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出流道(104)的出液处、所述流出流道(10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益民黄文虎符康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