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75592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09: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包括反应罐、曝气组件、旋流组件、出水组件和检测组件,反应罐上设有进口和出口,曝气组件、旋流组件设置在反应罐内,旋流组件位于曝气组件上方,出水组件设置在旋流组件上方,且与出口相连通,检测组件设置在反应罐内部,位于出口下方,旋流组件利用水流和气流形成剪切力,加快了颗粒的污泥的形成,避免了传统设备通过内回流泵增加水力剪切的方式而导致部分颗粒污泥被回流泵桨叶破碎,保证了颗粒污泥的完整性,曝气组件和回流组件通过调节回流气体与新鲜空气比例的方式调控氧气供应,避免传统设备直接改变曝气气量导致的水力混合状态的不稳定,进一步提高了水处理的效果。了水处理的效果。了水处理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

技术介绍

[0002]厌氧氨氧化污水脱氮生物处理工艺是一种高效的污水处理工艺,该工艺首先通过短程硝化过程将污水中约50%氨氮在好氧氨氧化菌(AOB)作用下氧化为亚硝酸盐氮,然后厌氧氨氧化菌(AnAOB)将亚硝酸盐氮与氨氮以转化为氮气。相较于传统的硝化

反硝化脱氮过程具有能耗少,无需消耗有机物且产生的生物污泥废弃物少的优点。但是,该工艺稳定实现较为严苛,既要保障反应器内有足够氧气使足够的氨氮被转化为亚硝酸盐,又需要避免过多的氧气供应导致亚硝酸盐氧化菌(NOB)将亚硝酸盐氧化以及对厌氧氨氧化菌(AnAOB)产生抑制。
[0003]目前,通常采用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以实现厌氧氨氧化过程。利用颗粒污泥具有非常好的沉降性能,大幅度提高AnAOB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以提高其在反应器内丰度;由于氧气扩散和逐渐消耗,颗粒污泥内氧气浓度由外向内逐渐降低,使其外层为好氧区,内层为厌氧区,使得AOB与AnAOB得以共存在同一反应器,还提高了溶解氧梯度;此外,由于悬浮污泥与颗粒污泥中氧气传质效率的差异,在同一液相溶解氧(DO)浓度下,NOB在悬浮污泥中存在比例较高,而AnAOB在颗粒污泥中存在比例较高,因此通过筛选保留颗粒污泥而排除悬浮污泥有助于减少系统内NOB的比例。
[0004]现有技术中的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主要通过设置内回流泵增加内回流以提高水力剪切加速颗粒化,而回流泵的桨叶会导致部分颗粒污泥破碎,从而影响水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回流泵的桨叶会导致部分颗粒污泥破碎,从而影响水处理效果的缺陷。
[000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包括:
[0007]反应罐,其内部为空腔,适于容纳污水,所述反应罐上设有进口和出口,所述出口位置高于所述进口位置;
[0008]曝气组件,设置在所述反应罐内,适于对所述污水中通入空气;
[0009]旋流组件,设置在所述反应罐内,位于所述曝气组件上方,适于对所述污水产生旋流;
[0010]出水组件,设置在所述反应罐内,位于所述旋流组件上方,且与所述出口相连通,适于输出反应后的所述污水;
[0011]检测组件,设置在所述反应罐内部,位于所述出口下方,适于检测所述污水中成分。
[0012]进一步地,此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所述旋流组件包括:
[0013]导流筒,其内部为空腔;
[0014]导流板,呈螺旋状设置在所述导流筒内壁上;
[0015]支架,连接所述反应罐内壁与所述导流筒外壁。
[0016]进一步地,此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所述出水组件包括:
[0017]颗粒分离器,呈筒状,固定安装在所述反应罐内,所述颗粒分离器底部设有开口;
[0018]溢流槽,固定安装在所述开口内;
[0019]出水管,一端与所述溢流槽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出口相连通。
[0020]进一步地,此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所述曝气组件包括:
[0021]曝气管,适于连通外界环境与所述反应罐内部;
[0022]曝气器,位于所述反应罐内,固定安装在所述曝气管上;
[0023]风机,与所述曝气管远离所述曝气器一端相连接。
[0024]进一步地,此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所述检测组件包括:
[0025]多个检测器,设置所述反应罐上,适于检测所述反应罐内水质指标;
[0026]控制器,与所述检测器和所述曝气组件信号连接。
[0027]进一步地,此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还包括:
[0028]顶盖,固定安装在所述反应罐顶部;
[0029]气压检测器,安装在所述顶盖上,适于检测所述反应罐内气压,所述气压检测器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
[0030]进一步地,此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还包括:
[0031]出气组件,安装在所述顶盖上,且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
[0032]回流组件,分别与所述出气组件和所述曝气组件相连接,且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
[0033]进一步地,此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所述出气组件包括:
[0034]出气管,固定安装在所述顶盖上;
[0035]回止阀,安装在所述出气管上;
[0036]出气流量检测器,安装在所述出气管内,且所述出气流量检测器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
[0037]进一步地,此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所述回流组件包括:
[0038]回流管,连通所述出气管与所述曝气管;
[0039]回流流量检测器,安装在所述回流管内,且所述回流流量检测器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
[0040]第一控制阀,安装在所述回流管上,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
[0041]进一步地,此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还包括进水组件,其包括:
[0042]进水管,与所述进口相连通;
[0043]水泵,安装在所述进水管上;
[0044]进水检测器,安装在所述进水管上,且所述进水检测器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
[0045]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46]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包括反应罐、曝气组件、旋流组件、出水组件和检测组件,反应罐内部为空腔,适于容纳污水,反应罐上设有进口和出口,出口
位置高于进口位置,曝气组件设置在反应罐内,适于对污水中通入空气,旋流组件设置在反应罐内,位于曝气组件上方,适于对污水产生旋流,出水组件设置在反应罐内,位于旋流组件上方,且与出口相连通,适于输出反应后的污水,检测组件设置在反应罐内部,位于出口下方,适于检测污水中成分。
[0047]通过在反应罐内设置旋流组件,当污水由入口进入反应罐内时,旋流组件下方的曝气组件对污水水体产生曝气,增加污水中的氧气使氨氮被转化为亚硝酸盐,以实现短程硝化过程,曝气后空气在反应罐中产生向上的升力,使污水在旋流组件中产生旋流,为污水中的颗粒污泥形成提供剪切力,加快了颗粒的污泥的形成,避免了传统设备通过内回流泵增加水力剪切的方式而导致部分颗粒污泥被回流泵桨叶破碎,保证了颗粒污泥的完整性,进一步提高了水处理的效果。
[0048]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旋流组件包括导流筒、导流板和支架,导流筒内部为空腔,导流板呈螺旋状设置在导流筒内壁上,支架连接反应罐内壁与导流筒外壁。
[0049]曝气组件产生的曝气沿导流筒内部上升,螺旋状的导流板引导上升的空气和污泥混合液在导流筒内产生旋流,旋流过程中由于离心力使颗粒污泥分布于导流筒外侧,随内回流回到反应器底部,而细小的悬浮污泥则分布于导流筒中心,在顶部经出水组件排出,导流板与旋流筒的组合为颗粒污泥形成提供了剪切力,同时导流筒内部与外部逆向流形成内循环,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罐(1),其内部为空腔,适于容纳污水,所述反应罐(1)上设有进口(11)和出口(12),所述出口(12)位置高于所述进口(11)位置;曝气组件(2),设置在所述反应罐(1)内,适于对所述污水中通入空气;旋流组件(3),设置在所述反应罐(1)内,位于所述曝气组件(2)上方,适于对所述污水产生旋流;出水组件(4),设置在所述反应罐(1)内,位于所述旋流组件(3)上方,且与所述出口(12)相连通,适于输出反应后的所述污水;检测组件(5),设置在所述反应罐(1)内部,位于所述出口(12)下方,适于检测所述污水中成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组件(3)包括:导流筒(31),其内部为空腔;导流板(32),呈螺旋状设置在所述导流筒(31)内壁上;支架,连接所述反应罐(1)内壁与所述导流筒(31)外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组件(4)包括:颗粒分离器(41),呈筒状,固定安装在所述反应罐(1)内,所述颗粒分离器(41)底部设有开口;溢流槽(42),固定安装在所述开口内;出水管(43),一端与所述溢流槽(42)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出口(12)相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组件(2)包括:曝气管(21),适于连通外界环境与所述反应罐(1)内部;曝气器(22),位于所述反应罐(1)内,固定安装在所述曝气管(21)上;风机(23),与所述曝气管(21)远离所述曝气器(22)一端相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组件(5)包括:多个检测器(51),设置所述反应罐(1)上,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新宇陈亚松李翀陈磊王殿常吕婉琳景方圆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