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旱半干旱区红壤生态复合土及其排水系统构建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97421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09: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干旱半干旱区红壤生态复合土及其排水系统构建方法,在土壤基层的上表面构建复合土,复合土包括依次从下至上分布的防渗层、红壤原土层和持水层,防渗层为木纤维和红壤混合而成,持水层为糯米胶和红壤混合而成。复合土构建于土壤基层的上表面,土壤基层向下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的下端开设有渗水沟,安装槽内设置有U型排水槽,U型排水槽的两侧均设置有引流通道引流通道的侧壁开设有导流孔,U型排水槽内设置有吸水海绵及支撑海绵,吸水海绵吸水压缩支撑海绵后露出导流孔。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持水层的持水性和吸水性,防渗层的斥水性,对红壤原土层进行保水,绿色环保,并且在复合土内水分含量过高时,通过排水结构向土壤基层内自动排水。层内自动排水。层内自动排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干旱半干旱区红壤生态复合土及其排水系统构建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土壤生态治理
,特别涉及一种干旱半干旱区红壤生态复合土及其排水系统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红壤季节性干旱严重危害农业生产和区域发展,南方红壤易发生季节性干旱,且主要发生在0~30cm表层土壤。近年来利用保水剂进行土壤充填复垦,可以有效提高农田土壤持水性和保水性。但是,传统的土壤保水剂充填应施用量和土配方问题,不仅成本高,还容易造成土壤污染。
[0003]因此,需要提出一种绿色环保、实现土壤最大“资源化”、经济成本节约、提高土壤持水性和水分高效利用生态复合土的构建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干旱半干旱区红壤生态复合土及其排水系统构建方法,通过生态环保的材料来解决红壤干旱半干旱的问题,成本低效果好,且绿色环保。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6]一种干旱半干旱区红壤生态复合土,包括复合土,所述复合土包括依次从下至上分布的防渗层、红壤原土层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干旱半干旱区红壤生态复合土,包括复合土(2),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土(2)包括依次从下至上分布的防渗层(21)、红壤原土层(22)和持水层(23),所述防渗层(21)为木纤维和红壤混合而成,所述持水层(23)为糯米胶和红壤混合而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旱半干旱区红壤生态复合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层(21)的厚度为2~8cm,所述红壤原土层(22)的厚度为5~15cm;所述持水层(23)的厚度为2~8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旱半干旱区红壤生态复合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持水层(23)内糯米胶的含量为0.5%

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旱半干旱区红壤生态复合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层(21)内木纤维的含量为0.5%

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旱半干旱区红壤生态复合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木纤维是一种天然植物纤维素纤维,具不规则的扇形结构,pH为6,纤维长度3~10mm。6.根据权利要求1

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干旱半干旱区红壤生态复合土(2)的排水系统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土(2)构建于土壤基层(1)的上表面,所述土壤基层(1)向下开设有安装槽(11),所述土壤基层(1)于所述安装槽(11)的下端开设有与之连通的渗水沟(12),所述安装槽(11)的宽度大于所述渗水沟(12)的宽度,所述安装槽(11)内设置有上端开口的U型排水槽(3),所述U型排水槽(3)的底部为网状漏水底(31),所述U型排水槽(3)的开口端设置有顶部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川李博段青松陈正发张玉锴徐兴倩代启亮李效顺许超张耿杰李楠黎李杨陈飞林赵永丽李淑芳魏巍郑宏刚阎凯湛方栋刘淑霞普建丹李颖慧李钰婷谢祥荣王楚燕杨国栋左克牛爱樑萧笛李政书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矿业大学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临沧市自然资源和规划技术中心云南远科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