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漏感吸收电路、电源系统及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967687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09: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漏感吸收电路、电源系统及电子装置,一种漏感吸收电路,应用于含第一变压器的电源系统中,漏感吸收电路包括:能量传递模块,配置于传递第一变压器的漏感能量;能量缓存模块,配置于缓冲存储第一变压器的漏感能量;能量转移模块,配置于转移所述能量缓存模块中缓存的漏感能量;能量存储模块,配置于存储和利用所述能量转移模块转移的漏感能量;漏感吸收电路回收和利用所述第一变压器的漏感能量,提升第一变压器的转换效率,解决了现有RCD吸收电路带来的变压器效率降低问题。现有RCD吸收电路带来的变压器效率降低问题。现有RCD吸收电路带来的变压器效率降低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漏感吸收电路、电源系统及电子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源转换
,具体涉及一种漏感吸收电路、电源系统及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主流的隔离电源转换电路基本都采用反激架构(flyback),如图1a所示,通过变压器来隔离电源的输入VIN和输出VOUT。由于反激变换器所采用的变压器T1具有非理想特性,所以难以避免存在漏感Lk,漏感Lk的存在会导致反激变换器在开关动作时,漏感Lk与开关节点SW的寄生电容Coss谐振产生非常高频的振荡,导致开关节点SW有很高的振荡电压尖峰,如图1b所示。为了确保功率开关MP的可靠性,通常会采用RCD吸收电路来吸收变压器T1的漏感Lk带来的振荡电压尖峰。传统的RCD吸收电路中,漏感Lk中的能量会转移到吸收电容Clp中,导致电容Clp上能量逐周期累积,电容Clp上的电压逐周期升高,因此会同时给电容Clp并联泄放电阻Rlp,泄放多余的能量。但这会导致泄放电阻Rlp上额外的能量损失,导致变压器T1的转换效率降低。
[0003]因此,降低漏感Lk所带来的损耗,提升变压器T1的转换效率,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电源系统的漏感吸收电路,以降低电子装置中由变压器的漏感带来的损耗问题,提升变压器以及电源系统的转换效率。
[0005]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漏感吸收电路,应用于含第一变压器的电源系统中,漏感吸收电路包括:
[0006]能量传递模块,被配置成传递第一变压器的漏感能量;
[0007]能量缓存模块,被配置成缓冲存储第一变压器的漏感能量;
[0008]能量转移模块,被配置成转移能量缓存模块中缓存的漏感能量;
[0009]能量存储模块,被配置成存储和利用能量转移模块转移的漏感能量;漏感吸收电路回收和利用第一变压器的漏感能量,提升第一变压器的转换效率。
[0010]优选的,能量传递模块与所述第一变压器的第一主级绕组耦接,包括第一二极管。
[0011]优选的,能量缓存模块串联耦接在能量传递模块与第一变压器的第一主级绕组形成的环路中,包括吸收电容。
[0012]优选的,能量存储模块包括储能电容。
[0013]优选的,能量存储模块包括储能电感。
[0014]优选的,能量转移模块耦接在所述能量缓存模块和能量存储模块之间,包括第二变压器、第二二极管、可关断电流源和控制模块;
[0015]第二变压器的第二主级绕组与可关断电流源串联耦接在能量缓存模块与地之间;
[0016]控制模块控制可关断电流源的导通和截止,通过第二变压器绕组间的磁场耦合关
系,将缓存在能量缓存模块中的漏感能量转移到能量存储模块中进行回收和利用,提升第一变压器的转换效率。
[0017]优选的,能量转移模块与能量缓存模块耦接,包括第一变压器的第一辅助绕组、可关断电流源和控制模块;
[0018]第一辅助绕组与可关断电流源串联耦接在能量缓存模块与地之间;
[0019]控制模块控制可关断电流源的导通和截止,通过第一变压器绕组间的磁场耦合关系,将缓存在能量缓存模块中的漏感能量转移到能量存储模块中进行回收和利用,提升第一变压器的转换效率。
[0020]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源系统,包括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漏感吸收电路,所述电源系统包括一种反激变换器,漏感吸收电路用于提升反激变换器的变压器的转换效率。
[0021]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源系统,包括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漏感吸收电路,所述电源系统包括一种正激变换器,漏感吸收电路用于提升正激变换器的变压器的转换效率。
[0022]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任一项漏感吸收电路。
[002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包括以下优点:
[0024]基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漏感吸收电路,可以实现回收和利用变压器漏感的能量,提升变压器以及电源系统的效率。
[0025]本专利技术解决了电源系统中采用传统RCD漏感吸收电路,泄放电阻带来的能量损耗以及发热问题,进而能够使变压器以及电源系统的效率能够提升,散热体积能够减小,制成的驱动电源的体积更小、成本更低。
附图说明
[0026]图1a是现有技术一种隔离电源系统的结构图和RCD吸收电路;
[0027]图1b是现有技术一种隔离电源系统的部分波形图;
[0028]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电源系统结构图和吸收电路;
[0029]图3a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的能量转移模块;
[0030]图3b是本专利技术另一种实施例的能量转移模块;
[0031]图3c是本专利技术另一种实施例的能量转移模块;
[0032]图4a是本专利技术另一种实施例的能量转移模块;
[0033]图4b是本专利技术另一种实施例的能量转移模块;
[0034]图5是本专利技术另一种实施例的电源系统结构图和吸收电路。
[0035]根据惯常的作业方式,图中各种特征与元件并未依比例绘制,其绘制方式是为了以最佳的方式呈现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具体特征与元件。此外,在不同图式间,以相同或相似的元件符号来指称相似的元件/部件。
[0036]【附图标记说明】
[0037]10:漏感吸收电路
[0038]101:能量传递模块
[0039]102:能量缓存模块
[0040]103:能量转移模块
[0041]1031:控制模块
[0042]1032:可关断电流源
[0043]1033:第二二极管
[0044]104:能量存储模块
[0045]20:第一功率级
[0046]202:续流模块
[0047]30:第二功率级
[0048]【符号说明】
[0049]MP0:第零功率开关
[0050]GP0:第零功率开关控制端
[0051]MP:第一功率开关
[0052]GP:第一功率开关控制端
[0053]Vds:跨压
[0054]T1:第一变压器
[0055]Lp1:第一主级绕组
[0056]Ip1:第一主级绕组电流
[0057]Ls1:第一次级绕组
[0058]Is1:第一次级绕组电流
[0059]La1:第一辅助绕组
[0060]Im:可关断电流
[0061]Lk:漏感
[0062]Nps1:匝数比
[0063]T2:第二变压器
[0064]Lp2:第二主级绕组
[0065]Ip2:第二主级绕组电流
[0066]Ls2:第二次级绕组
[0067]Is2:第二次级绕组电流
[0068]VIN:输入电压
[0069]VOUT:输出电压
[0070]SW:开关节点
[0071]Rlp:泄放电阻
[0072]Clp:钳位电容...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漏感吸收电路,应用于含第一变压器的电源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感吸收电路包括:能量传递模块,被配置成传递第一变压器的漏感能量;能量缓存模块,被配置成缓冲存储第一变压器的漏感能量;能量转移模块,被配置成转移所述能量缓存模块中缓存的漏感能量;能量存储模块,被配置成存储和利用所述能量转移模块转移的漏感能量;所述漏感吸收电路回收和利用所述第一变压器的漏感能量,提升第一变压器的转换效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感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传递模块与所述第一变压器的第一主级绕组耦接,包括第一二极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感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缓存模块串联耦接在所述能量传递模块与所述第一变压器的第一主级绕组形成的环路中,包括吸收电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感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存储模块包括储能电容。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感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存储模块包括储能电感。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漏感吸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转移模块耦接在所述能量缓存模块和能量存储模块之间,包括第二变压器、第二二极管、可关断电流源和控制模块;所述第二变压器的第二主级绕组与可关断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请求不公布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恩赛半导体成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